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行走萬裡為千余名烈士“尋親”

2024年05月05日08:52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吸納全國各地400余名志願者組建烈士“尋親”志願團隊,累計到訪25個省份、7個國家,收集整理724座烈士墓地3萬余條烈士信息,幫助1460位烈士成功找到家人……

作為一名“85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孫嘉懌,將多年的青春時光,獻給了“為烈士尋親”這份志願服務事業。

在20多歲時,孫嘉懌和不少同齡女孩一樣,喜歡將許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買好的化妝品和名牌包上,覺得隻有那樣做,才能讓自己“美”起來。

2006年,一次關愛老兵的志願服務活動,讓孫嘉懌的這種觀念發生了改變。

“當時,我需要幫助老兵們洗手。”孫嘉懌說,接觸老兵們手的那一刻,她大受震撼,“他們的手上基本都是厚厚的老繭,有的人手關節已僵硬不靈活,有的人手指都少了好幾根”。

孫嘉懌有點“看不下去”,從那時起,她便想要為軍人、為老兵這個群體做點什麼。

她不再每天隻盯著化妝品和名牌包,而是開始花時間頻繁地去看望老兵,找老兵聊天。從他們口中,她聽到了很多以前從未了解過的烈士故事。“烈士”二字在她心中的分量,一天比一天深刻。

2012年,新婚的孫嘉懌和丈夫開始了蜜月旅行。出乎所有親友意料的是,他們沒有把目的地選在旅游勝地,卻選在了雲南邊境的烈士陵園。

“許多人不理解我們的選擇,我們卻覺得這一趟旅行非常有意義。”孫嘉懌說,半個月的時間裡,她和丈夫跑了10多座烈士陵園。她發現,許多烈士犧牲時並沒有留下名字,即便是有名字留下,好多陵墓也無人祭掃。

從雲南回來后,她決定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為戰爭年代犧牲的烈士尋找家人、為烈士家屬尋找親人墓地。2017年,在不少志願者的幫助下,孫嘉懌正式發起“我為烈士來尋親”公益項目。

要為烈士找到親人,查到准確的信息是前提。然而,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許多烈士的埋葬地點很難確認。去哪裡查?又從何處入手去查?

“一開始,我們沒有什麼‘高明’的辦法,就是下‘笨功夫’。”孫嘉懌透露,她和同伴們要麼在各種軍史、戰史、英烈書籍中尋找線索,要麼就上網找資料,或者去問老兵及相關部門,把可靠、有用的信息一條一條整理出來。

經過努力,孫嘉懌和她的團隊如今已建立了一個包含數萬條烈士信息的數據庫。數據庫信息被細致地分成姓名、出生年月、犧牲時間與地點等多項內容,孫嘉懌把這些信息裝在一個移動硬盤裡,每天隨身攜帶。

“現在如果有烈屬向我們求助,我們最快在兩分鐘內,就能初步找到烈士安葬的地點。”孫嘉懌說。

“您好,我是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我太爺爺的侄子是烈士,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安葬在哪兒,您能幫幫我們嗎?”

今年4月中旬,孫嘉懌的手機上收到了這樣一條微信消息。有人給她留言,說偶然找到了其太爺爺的相關証件,發現有位親人是烈士,犧牲在河南許昌。

孫嘉懌第一時間聯系了“我為烈士來尋親”團隊在許昌的志願者劉宇輝。一天后,劉宇輝就找到了這位烈士的安葬處。

聽到消息,烈士家屬激動萬分,在微信群裡發言說:“你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實在感謝你們。”

這樣的“尋親”故事,孫嘉懌幾乎每天都在經歷著。

“現在,除了幫烈士‘尋親’,我們還為烈屬提供許多力所能及的幫助,如幫助烈士修復遺像,為烈屬代祭掃、修遺物等。”孫嘉懌說,現在的她覺得,真正的青春之“美”,就應該閃耀在祖國大地上,閃耀在為社會奉獻的事業之中。

(據新華社寧波5月4日電 記者顧小立)

(責編:溫璐、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