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把軍號吹響奮進之歌

2024年05月05日08:54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第79集團軍某旅一名司號員吹響軍號。王 哲攝

第79集團軍某旅“臨津江突破英雄連”官兵參觀連榮譽室。門福林攝

每當號聲在耳邊響起,就有一種挺身而上、沖鋒向前的膽氣力量

“嗒嘀嘀,嘀嗒……” 清晨,第79集團軍某旅某連司號員門福林准時吹響起床號。

“每天聽著軍號起床,整個人都精神起來了!”聽著戰友夸贊,門福林憨厚地笑了:“這號聲能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一樣,我感到很榮幸!”

今年年初,旅裡進行司號員集訓。聽到這個消息,上等兵門福林迫不及待地報了名。入伍前,他學過一段時間吉他,懂些樂理知識。一直以來,他就很想當連隊的司號員。

然而,練習吹奏的第一天,這把軍號就在門福林嘴上“啞了火”。

搗鼓了一天,熄燈前,門福林找到指導員:“太難了,我可能不是這塊料……”

指導員問他:“還記得新兵下連那天面對連旗的宣誓嗎?”

“記得……”

“戰爭年代,連隊付出生命的先烈有3000余人,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連隊的忠誠底色。抗美援朝戰場上,一把軍號退敵兵,先輩們讓對手刮目相看。現在,我們遇到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怎麼對得起自己的誓言?”

指導員的話讓門福林豁然開朗,想要把軍號吹好,不僅僅是“號聲洪亮不跑調”那麼簡單,比勤學苦練更重要的是無所畏懼的膽氣。

“努力可以彌補短板。別人練一遍,我就練10遍。”吹軍號是靠嘴唇的震動帶動號嘴的震動來發出聲音,為快速固定嘴型,門福林把一張小紙片放在唇間,以此來鍛煉唇尖肌肉控制力。

這個動作堅持20分鐘,人的嘴巴就麻了。門福林一練就是40分鐘,拿下紙片后嘴巴又疼又酸,嘴唇火辣辣地疼。

“口型放鬆且微微向前突出,不要用力咬住……”翻看門福林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的吹奏心得。為了查漏補缺,他還將自己的吹奏音頻錄下來,分析哪裡氣息不足,哪裡音調不准。

功夫不負有心人。集訓結束時,“優秀學員”一欄裡,門福林的名字位列其中。

“雖然沒有上過真正的戰場,可每當號聲在耳邊響起,就有一種挺身而上、沖鋒向前的膽氣力量。”下士劉子政說。

在一場演練中,連隊擔任主攻分隊。劉子政帶領小隊執行警戒任務。突然,遠方的地平線上塵土飛揚,“藍軍”兩輛運輸車疾馳而來,企圖闖入他們的防御陣地。

劉子政眼疾手快,一邊及時將情況報告給連隊,一邊准備迎戰。

怎樣拖住“藍軍”的進攻?劉子政急中生智,立刻通知另一隊哨兵去附近高地埋伏。

“藍軍”靠近時,劉子政沖出戰壕正面迎戰,另一隊哨兵從高地沖出開火。兩組哨兵有效分散了“藍軍”注意力,為大部隊趕到爭取了寶貴時間。

身邊戰友連連贊許:“以前,有英雄鄭起一把軍號退敵兵﹔今天,有劉子政和王凡兩組哨兵擒‘藍軍’!”

歲月流轉,熱血沸騰的節奏從未消逝。70多年過去,動人的故事,還在這支連隊繼續……

嘹亮的軍號聲穿越時空,經久不絕激蕩在新時代官兵的腦海心間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前,“臨津江突破英雄連”的戰旗在百面戰旗方陣中高高飄揚。二級上士張晗器宇軒昂,手持戰旗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受閱歸來,他第一時間來到干休所,向連隊老前輩、二級戰斗英雄鄭起報告。

“我在電視上看了現場直播,你們做得很好!要把連隊的精神好好傳承下去……”說起此事,鄭老難掩激動,給張晗講起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些戰火紛飛的日子。

1951年1月3日凌晨,天寒地凍。志願軍第39軍347團七連一路穿插到釜谷裡,接到命令攻佔公路邊的一個無名高地。

戰斗在黑暗中突然發起,對抗極為慘烈……連隊很快出現大量傷亡,連長、指導員、副連長相繼犧牲。盡管如此,連隊仍打退了敵人連續6次的進攻。最后子彈打完了、手榴彈扔完了,戰士們就到敵人的尸體堆裡搜尋槍支彈藥。

看著陣地遲遲攻不下,敵軍指揮官孤注一擲發起第7次攻擊。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敵軍終於踏上了志願軍的陣地。隻要再前進幾步,道路就將被打通。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身負重傷的鄭起用足最后一絲力氣,躍出戰壕,吹響了手中的軍號。奇跡出現了:沖上陣地的敵軍一愣,慌亂中掉頭向山下逃竄,被隨后趕來的志願軍主力殲滅。

在七連陣地上,僅剩下7名戰士,其中包括最后吹響軍號的鄭起。

從那以后,這支鋼鐵一般的連隊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臨津江突破英雄連”。

鄭老回憶說,他是抱著生命中最后一次吹響軍號的想法,使出全部力氣,吹響了那一次沖鋒號。

時光荏苒,連隊官兵一路沖鋒,在戰火中培塑出“鐵心向黨,前仆后繼,智勇雙全,無堅不摧”的鐵血戰魂,融入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血液裡。

2021年,央視《強軍故事會》播出了“一把軍號退敵兵”的故事。連隊部分官兵受邀前往北京,參與錄制情景劇《一把軍號的精神密碼》。

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指導員告訴他們,鄭起老前輩用過的這把軍號,是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由於時間緊張,節目錄制結束后,他們很快趕回部隊,也沒能前往軍事博物館親眼看看那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軍號。

節目播出那天,全連官兵守在電視機前,紛紛為戰友們的精彩表演點贊。情景劇主演之一的二級上士陳楊楊,也成了旅隊的“小明星”。

“能夠為全國觀眾講述連隊的故事,是多麼大的榮幸啊!要是能親眼看看那把軍號就好了。”夜深人靜,陳楊楊躺望著天花板怔怔發呆。

2023年4月,陳楊楊剛開始休假,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

緩步走在庄嚴肅穆的軍事博物館展廳中,陳楊楊的目光在一件件展品間穿梭。突然,一抹熟悉的銅色映入眼帘,他屏住呼吸,心跳加速,一步一步走近。

展櫃中,一把長33厘米、寬10厘米的軍號靜靜地躺著。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但無法掩蓋它曾經的輝煌。陳楊楊凝視著它,手指輕輕劃過展櫃玻璃,仿佛觸碰到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

“終於見到你了!”陳楊楊難掩內心的激動,透過那層玻璃,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激昂號聲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風雲。

2023年8月,老英雄鄭起在鞍山因病去世。噩耗傳到連隊后,全連官兵都很悲痛,深切悼念鄭起老前輩。

9月,新兵下連。入連儀式上,陳楊楊在連榮譽室內向新兵們講述了“一把軍號退敵兵”的故事。列兵於文昊認真聆聽后,激動地說:“我們要繼續吹響沖鋒號,讓‘臨津江突破英雄連’的戰旗永遠高高飄揚!”

歲月變遷,嘹亮的軍號聲穿越時空,經久不絕激蕩在新時代官兵的腦海心間,與前輩們的英勇精神交相呼應,共同譜寫了一曲“鋼鐵戰士”的榮光之歌。

身邊戰友都在爭先創優,你也會不自覺地追求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將這把軍號交給你,希望你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它……”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軍號交接儀式”在連隊舉行,00后上等兵門福林成為新一代司號員。

“我會把連隊的榮譽高高舉過頭頂,時刻准備吹響沖鋒號!”從上一任司號員潘新元手中接過沉甸甸的軍號,門福林激動地說。

軍號,是這個連隊的精神密碼。歷經多年傳承,它見証了無數戰士的奮斗與榮耀。

能夠手持軍號吹響沖鋒號,不僅是對官兵個人軍事素質的認可,更是對其突出貢獻的褒獎。

人人崇尚榮譽,人人奮勇爭先。代表連隊最高榮譽的“軍號交接儀式”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官兵通過自身努力嶄露頭角,在比武考核場上奏響青春的激昂樂章。

門福林是個腼腆憨厚的小伙。入伍這幾年,他一直坐在觀眾席看著班長們在比武場上為連隊爭金奪銀,內心深處也涌動著“上賽場,拿第一”的沖動。

今年旅隊組織“六小陣地”活動,門福林身兼多職,板報制作、DV創作、歌曲指導……他一人挑起連隊文藝創作的大梁。

身邊戰友都在爭先創優,你也會不自覺地追求更好的自己。“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連隊,我想就是‘奔跑’。想躺平的人,在連裡是待不下去的。”門福林說。

“想要吹響這把軍號,就要吃常人吃不了的苦。”門福林的努力,排長劉暢都看在眼裡。

幾年前,劉暢還是一名上等兵。一次,他備戰上級組織的偵察兵比武,也曾“脫掉了三層皮”。

胸戴紅花回到連隊,劉暢如願接過班長手中的軍號,成為連隊司號員。

老兵帶新兵,新兵又成了老兵。如今,劉暢提干后回到連隊成為排長。他知道,能夠吹響連隊軍號的人,都是肯吃苦的兵。

“哪有天生如此,只是天天堅持。”這是劉暢經常挂在嘴邊的口頭禪。他喜歡跑步,每當周末有休息時間,他就換上跑鞋去奔跑。

和電影《阿甘正傳》的劇情很相像。一開始是劉暢一個人跑﹔慢慢地,兩三個戰友組成了小隊一起跑﹔到后來,跟隨他們奔跑的人越來越多。

上等兵李向,就在這個奔跑的隊伍裡。入伍前,李向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擁有出色體能素質。在新兵連時,他就嶄露頭角,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以全優成績結束新兵入伍訓練后,組織詢問李向的個人分配意願。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去最好的連隊,當頂尖的兵。”就這樣,他背著行囊走進了這個連隊的大門。

“這種感覺很神奇,好像每天都有股使不完的勁兒。”通過不懈努力,列兵李向在旅隊組織的軍體運動會上,奪得了一枚獎牌。

班長問李向,想不想爭取當軍號手?

“我覺得自己還有差距。”李向腼腆地笑了一下,“但是,我會努力。”

回望歷史,一代代官兵聽著軍號成長。新兵變成老兵,他們又會為后來人吹響前進的號角。(陳富川 本報特約記者 海 洋)

(責編:溫璐、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