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科技賦能助推物資保障提質增效
“電子保管員”耳聰目明
近日,中部戰區陸軍某部組織一場實戰化訓練前,前往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部領取一批戰備物資。十幾個品類、數百種型號,兩名保管員不到3小時就完成了物資發放任務。
“以往遇到類似情況,得跑好幾個庫房,翻幾十個箱組,至少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完成任務。”保管員程晉鋒告訴記者。
該部領導介紹,作為倉儲可視化信息改造試點單位,他們利用科技手段助推物資保障提質增效,取得可喜成果。
“戰儲物資可視化管理系統高效便捷,被官兵親切地稱為‘電子保管員’。”程晉鋒介紹,有的器材品類多、規格雜、體積小,過去要從海量物資中查找出來,需要多名保管員密切協作才能完成,不僅保障效率低,還容易影響任務進度﹔如今,有了“電子保管員”,存儲物資打碼貼簽納入數據庫,隻需輸入關鍵詞,品類、型號、數量、位置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入伍19年的程晉鋒,是官兵公認的業務尖子。然而,在該管理系統建立之前的一次器材批量收發任務中,他卻感覺自己“腦子不夠用了”——“有些器材品類少則幾百件,多則上千件,確實記不住。”
那次任務期間,程晉鋒白天與戰友一起搬物資、調庫容,晚上翻賬本、核庫存,忙得團團轉。為查找幾十種型號的螺絲釘、密封圈和輸油管,他和戰友在幾個庫房間來回奔波,翻找百余個箱組才把物資找全。
變化,緣於一場信息化改造。
2021年,該部被上級確定為首家倉儲可視化信息改造試點單位。作為業務骨干,程晉鋒參加了方案論証、系統調試等建設任務。不到一年時間,一套戰儲物資可視化管理系統上線運行。
“精確查找,只是這套系統最基礎的功能。它最大的特點是智能調整庫房容量結構、優化庫容,實現科學使用、規范管理。”程晉鋒帶著記者走進工程器材庫房,放眼望去,各類裝備器材讓人眼花繚亂。
打開系統、輸入密碼……記者從電腦屏幕上看到,從數噸重的鏟斗到指甲蓋大小的密封圈,均實現了基數存儲、分類入儲。每種品類物資所在的區、垛、箱清晰明了,廠家、數量、型號等信息一應俱全。
走近某型裝備的一個基數箱組,記者發現,箱體標簽上注明了這台裝備的上百種配件,螺母、密封圈等小件器材按照機型和基數打包存放。
“基數包裝不僅省時省力,而且高效快捷。”程晉鋒告訴記者,近年來,部隊演訓任務越來越多,物資收發任務越來越重,有的庫房庫存告急,有的庫房卻長期飽和,還有的庫房出現幾十件同型號物資分頭存放在不同地方的情況。粗放式的物資管理模式,不僅導致庫房利用不充分,還容易出現完成一項物資收發任務需要跑幾個庫房的現象。
保障力就是戰斗力。物資存放位置和順序,往小了說影響出入庫效率,往大了說關系到保障力、影響到戰場打贏。為此,戰儲物資可視化管理系統上線后,他們根據庫存情況,定期進行庫房容量結構調整和庫容優化,將原本散存在不同庫房的同型號物資器材集中存儲,大幅提高了庫房利用率。同時,他們還結合物資器材的體積、重量、收發量等情況,靈活調整碼放順序,確保部隊需要時快速發出、精准配送。
“信息化管理,既擴大了庫容量,又提高了收發作業和管理效率。”程晉鋒告訴記者,以往,6名保管員完成一次盤庫至少需要一個半月。如今,借助信息系統,同樣的工作量隻需兩名保管員,3至5天即可完成。
“打仗,某種意義上就是打保障。”程晉鋒介紹,這套戰儲物資可視化管理系統戰時可接入指揮網,實時更新戰備物資數據,有效輔助指揮員戰場決策。
“過去提報戰備物資數據,需要挨個打電話問﹔現在隻需輕點鼠標,各種數據便可直觀呈現。”前不久,該部參加上級組織的一場聯合保障訓練,現場指揮員快速登錄系統,短短幾分鐘,所需戰備物資的相關數據就顯示在屏幕上。指揮所據此綜合研判后,快速下達保障指令。
該部領導介紹,他們依托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智能化、無人化、精准化物資保障模式,體系推進倉儲物資管理可視化、數據化,推動物資保障能力邁上新台階。(孫興維 劉會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