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問責與激勵:立起一杆“公平秤”

2024年07月16日08:5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第77集團軍某旅合成分隊組織實彈射擊訓練。黃偉 攝

曾被問責的戰士榮立個人三等功。消息傳來,在第77集團軍某旅官兵心中激起陣陣漣漪。

有人從中看到了“剛性”的一面:“法規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享有法外豁免權”﹔也有人從中看到了“溫情”的一面:“犯過錯誤不可怕,隻要知錯能改,單位一視同仁”。可以說,這件事,在官兵心中立起了一杆“公平秤”。

“在《說文解字》中,‘法’的意思是‘獎罰要像水一樣公平,同時要通過‘執法’讓‘不法’行為消除。”該旅領導告訴記者,落實依法治軍戰略要求,必須做到獎罰分明。既嚴肅追責問責,也注重容錯糾錯﹔既擦亮問責利器,也抓實做好問責的“下篇文章”。

立起問責標准,不讓“勤洗碗的人”擔心打碎碗碟

一次表彰的正向激勵效應有多大?第77集團軍某旅官兵坦言:“它就像一顆定心丸,讓我們在工作中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越干越能干。”

去年秋天,該旅執行演訓任務。戰幕拉開前,藍方指揮員專門找到靶車操作手陳排長,反復叮囑他務必小心操縱靶車。

原來,就在前不久,友鄰單位一名操作手因操作失誤損壞裝備受到處理,指揮員也被追究領導責任。

這件事,像一團烏雲籠罩在不少官兵心頭,“新靶車配發不久,可千萬不能重蹈覆轍!”

背著這樣的“心理包袱”,陳排長在操縱靶車時小心翼翼,生怕發生什麼意外。就這樣,幾輪對抗下來,紅方官兵無一脫靶、悉數命中。

“這次對抗沒有難度,靶車跑得慢慢悠悠,太好打了……”中場休息時,陳排長無意間聽到紅方戰友閑聊,頓時血涌心頭。他握緊拳頭暗下決心:“下半場對抗,一定拿出點真本事給你們瞧瞧!”

硝煙再起,陳排長放開手腳與紅方好好較量一番。曲線行駛、加速轉向……在接連躲過紅方幾輪攻擊后,靶車不小心剮蹭到路邊岩石。

靶車剮蹭,責任該如何認定?復盤會上,有人認為:“是操作失誤所致,陳排長難辭其咎。”不過,也有人持不同觀點:“他的操作是實戰化練兵所需,靶車剮蹭情有可原。”

“作為戰場‘磨刀石’,給對手出難題、設險局,是藍方官兵的職責所在。”在詳細查看演練現場錄像並聽取紅藍雙方官兵描述后,旅機關最終作出裁定:陳排長的出發點是為了錘煉提升部隊戰斗力,而非故意損壞裝備。如果有官兵因為這樣一起非責任事故受到處理,必將打擊全體官兵練兵備戰的積極性。

“干工作猶如洗碗刷碟,再小心也難免出現磕磕碰碰。對於打碎碗碟的人不能一味追責問責,否則隻會讓官兵談‘錯’色變、望‘責’生畏,在‘問責焦慮’的心態影響下選擇‘躺平’。”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泛化問責隻會讓“為了推動擔責的問責,變成不願擔責的避責”,無形中影響到官兵干事創業的主動性。

為了避免“因害怕追責問責而不敢擔事干事”的不良風氣形成,這些年,他們嚴格執行條令條例、法規制度明確的不予問責或免於問責的有關情形,正確區分錯誤與失誤、主觀故意與客觀無意間的關系。一方面堅持嚴的基調,該追責的嚴肅追責、該糾錯的及時糾錯﹔另一方面杜絕泛化問責,主動幫助官兵從思想上鬆綁減負,讓容錯糾錯機制發揮正確導向和激勵作用。

經此一事,陳排長的干勁更足了。在后續的實兵對抗中,他使出渾身解數,讓紅方官兵吃盡了苦頭。在演訓總結時,他因表現優異被表彰為“演練先進個人”。

教育疏導並行,不讓“曾迷路的人”背上“心理包袱”

一紙通報批評的分量有多重?在上等兵小劉看來,“它像一座山壓在心頭,讓自己喘不過氣來。”

去年,下連不久的小劉因在站哨時發生違規問題被旅機關通報批評。那段時間,這名“00后”戰士在被窩裡偷偷抹了好幾次眼淚:“剛下連就給連隊抹了黑,以后的日子還咋過?”

除了思想上的包袱,小劉還覺得生活中處處都帶著“刺”——晚點名時,隻要連隊主官一強調執勤紀律,他就感覺是在批評自己﹔平時工作訓練生活,小劉總感到無所適從,生怕自己表現積極點會被看作“急功近利”,稍微消極點又會被指責“破罐子破摔”。

思來想去,小劉向連長道出苦水:“不就是犯了錯嘛,上級都已經問責了,大家何必還要這樣對我?”

“這一切是真的嗎?”經過幾天觀察,連長給出結論:這些都是小劉因心理壓力產生的主觀臆想,連隊其實根本沒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

“如今的青年官兵經歷挫折比較少,受到批評處理后難免會出現心理波動。”談及出現在小劉身上的現象,連長深有感觸地說:“如何做好問責的‘下篇文章’,是我們帶兵人應當重視的問題。”

“‘嚴管’是為了維護法規制度的嚴肅性、確保部隊安全穩定,‘厚愛’則是為了讓犯過錯的官兵能夠直面錯誤,從中汲取教訓。”該旅領導對記者說,為了幫助“迷途者”盡快卸下包袱、輕裝上陣,他們一方面採取大課教育與隨機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官兵認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等道理﹔另一方面通過談心交心、心理疏導等途徑,幫助這類官兵順利走出“心霾”。

這天體能訓練,連長來到小劉身邊,提議和他做個小游戲——隻見連長在小劉的作戰靴裡放進一粒沙,並問道:“你覺得這粒沙重嗎?”

“不重。”

“那你能帶著它跑多遠?”

操場上,連長陪著小劉向前奔跑。起初,小劉的步伐還算矯健,可沒跑多久,他便放緩了腳步。

“連長,有點難受,腳掌被沙粒磨得生疼。”聽到小劉的話,連長讓他停下腳步,把鞋裡的沙粒抖出。連長語重心長地對小劉說:“受到通報批評也是這個道理,你總是背著它,它就像是一座山﹔你改正后放下它,它其實就是一粒沙。”

這場小游戲過后,小劉感到自己心底的“那座山”慢慢移走了。今年初,他因訓練表現優異被連隊評為“進步之星”。

“受到批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被批評后迷失自我,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后,連隊組織“正確對待批評處理”專題教育,小劉登台演講:“一蹶不振,錯失的是改正錯誤的機會,關上的是汲取經驗、收獲成長的大門。隻有勇敢直面錯誤,才能不斷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話音落下,課堂上掌聲四起。

經此一事,小劉重新振作了起來。如今的他輕裝前行,多次在連隊組織的考核中名列前茅,成為同年兵中的佼佼者。

注重獎罰分明,不讓“摔過跤的人”感到進步無望

一次問責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對於某連中士小甄而言,它足以改變自己的軍旅生涯。

以前的小甄,訓練成績一般,工作狀態馬虎。如今的他動力十足——連隊列裝新裝備,他率先報名參加試訓任務﹔營裡開展訓練課目示范,他主動要求加入示范班﹔旅裡組織演講比賽,他積極報名登台演講……談及發生在小甄身上的種種變化,戰友們直言:“他如今和以前簡直判若兩人,誰也想不到他之前被問過責。”

“之所以‘想不到’,是因為有的官兵受到問責后,一段時間會心態消極。”該旅領導解釋說,過去在一些營連,官兵受到問責后,在晉職晉銜、骨干選配、評功評獎中被邊緣化,他們會感到成長無望、進步受限,因此逐漸消沉下去。

“這其實違背了問責的初衷。”該旅領導告訴記者,“問責的目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而非將犯錯的人全盤否定。”

“就像一名病人痊愈后,不應再以對待病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同樣的,假如一名戰士能在被問責后主動認識錯誤並積極改正,我們也不應該戴著‘濾鏡’看待他。”基於這樣的想法,該旅堅持以法規制度為依據,以發展的眼光正確評價犯錯官兵的改過表現,讓“摔過跤的人”重新站起、繼續前行。

雖然按照法規要求,小甄在問責影響期內與立功受獎等無緣,但他在這段時間內的現實表現仍可計入實績考評,並將考評結果作為評價其是否真正認清錯誤、改過自新的重要依據。

“按我的理解,我正在‘將功補過’。” 小甄對記者直言,“相信隻要我汲取教訓、奮起直追,以飽滿的熱情干好工作,就一定能夠重新獲得黨組織和戰友們的認可。”

“小甄的信心並非憑空而生。”他所在連隊連長說,“我的經歷就是佐証。”

去年初,這名連長還是某連副連長。彼時,他因對一起違紀問題負有領導責任而受到問責。一貫表現優異的他正值晉職的關鍵期,此事在官兵中格外引人關注。

不過,去年第三季度軍官調整任用方案公布后,“懸念”被揭開:他在問責影響期內工作熱情不減、工作成績突出,加之他在此前的德才表現有目共睹,因此被提拔為某連連長。

曾受到問責的干部獲得提拔,此事也為其他犯過錯的官兵打了一針強心劑:“旅黨委對我們一視同仁,我們一定要努力打好翻身仗,干出好成績。”

“處理一名犯錯者,能夠警示一群官兵﹔起用一名改錯者,則可立起一個導向。”該旅領導介紹,近3年來,旅裡共有7名曾受到問責的官兵因后續工作成績突出晉升軍銜,其中2人還因工作成績突出受到表彰獎勵。(張貽棟 張磊峰 李佳豪)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