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平凡的戰位 奮斗的青春丨守庫兵:把忠誠刻在大山

2024年08月05日09:14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夏日,大山深處一派青蔥,駐守在這裡的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內,星星點點開滿山花。

踩著操課的軍號聲,中士楊浩開始了新一天的巡庫。巡查管線、保養設備、測量計量……每天上午,他都要穿越這條不足100米寬的狹長山溝,也要穿越一段與大山的不解情緣。

8年前的初冬,楊浩初次走進倉庫的那一刻,他揉了揉眼睛,環看四周,抬頭是山,低頭是溝,除了挂在半山腰的一座小營房,滿眼都是石頭。

“守著這條山溝,能有啥出息?”最近的超市,要半小時車程﹔想用手機,必須爬到山上找信號。楊浩坦言,自己當時就想快點離開這山溝。

然而,8年過去,走進山溝,融進山溝。山溝沒變,楊浩卻變了。“我愛上了這條溝,已經離不開它。”他曾經稚嫩的臉龐,如今已變得堅毅剛強,“明年軍士選晉,如果組織需要,我還申請留隊。”

一個兵的變化,背后是一群兵的堅守。該倉庫領導感慨:“一代代守庫官兵,把忠誠刻在大山,把熱血融進洞庫,在這條山溝溝裡筑起一座精神豐碑。”

“隻有平時把油料當血液一樣守護,戰時才能隨時發揮作用”

山溝裡的風來得快、刮得疾,拳頭大的石塊被輕鬆掀起,順著山坡雨點般向作業區傾瀉。

風停了,班長張忠杰戴好安全帽,囑咐楊浩遠離山體,邊觀察周圍環境,邊快速清理落石、巡查管線。

走進庫區最深處的那個洞庫,楊浩把耳朵貼上去,聽到了油料唰唰的流淌聲。他仿佛看到數千公裡外的演訓場上,各型裝備正在快速加注油料,呼嘯著奔赴戰位。

每每想到這裡,楊浩心中滿是驕傲:“不管是平時蹲山守庫,還是參加重大演訓任務,優質高效的保障能力都是我們守庫兵的看家本領。”

那次,楊浩作為野戰加油隊的專業骨干,和戰友們一道機動數千公裡,深入大漠深處,參加機動保障力量駐訓。他們邊機動、邊演練、邊保障,連續開展數十個復雜條件下險難課目的檢驗評估。

“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有特情。”楊浩回憶說,最擔心的是靜電,環境溫度超過40℃,油罐一摸燙手,作訓服干得冒煙,一星半點的靜電都有可能引爆油蒸氣﹔自重超過十幾噸重的油罐車,要快速通過復雜路況先於任務部隊抵達目標區域,隱患也不小。

演訓任務完成后,楊浩復盤總結時感觸頗深:“雖然蹲在山溝,但我們離戰場很近,每滴油都和我們有關。隻有平時把油料當血液一樣守護,戰時才能隨時發揮作用。”

守庫兵的這份愛,讓人感動,更讓人敬佩。去年,駐地遭遇特大暴雨襲擊,洪水夾著石塊洶涌而下。

看著視頻監控中湍急的洪水,楊浩急得直跺腳。水勢略小后,他和兩名戰友隨即拽上雨衣跑向庫區。

搬運沙袋圍堵洞口、打開庫門排泄洪水、鑽入洞庫逐個巡查……楊浩和戰友蹚著齊腰深的洪水,排除一個又一個險情。

“每一滴油都連著戰場。保不住油,拿什麼打勝仗?”守庫兵們脫口而出的這句話,令人肅然起敬。

今年年初,倉庫接到任務:限期完成大規模老舊油料倒調作業。

操課的軍號還沒響,張忠杰就帶著楊浩走進庫區,開始作業。進入作業現場,他們戴上安全帽、換上防靜電服、觸摸排靜電扶手,還要互相排查一下鞋底,看是否有不小心嵌入的金屬碎片。

“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當兵15年,這是張忠杰擔負的時間跨度最長、危險系數最高、收發數量最大的一次任務,挑戰不言而喻。

旋轉閥門、調節壓力、控制流量……作為倉庫為數不多的司泵員,張忠杰靠雙手和耳朵就可以准確判斷和調准各項指標。“這些‘戰爭血液’返廠提煉后就能重返青春!”他說。

信息化手段為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帶來管控新模式。王震 攝

“科技賦能,讓老洞庫煥發了新生機”

今年初,倉庫犬舍旁,新建了一間玻璃房。從內部的金屬地板和充電裝置來看,這裡的主人非同一般。

“這是‘凌風’的家。”楊浩介紹,這間犬舍的主人是一條仿真電子狗,能跑能臥還能越溝爬坡,可以定時巡線還可以排險預警。

“凌風”原本是倉庫最后一條軍犬的名字。那幾年,巡線查庫路上,軍犬“凌風”斗毒蛇、戰野豬、趕猴子,曾經是守庫兵們最親密的戰友。

2年前,軍犬“凌風”患上重病,楊浩和戰友含淚把它安葬在庫區的半山坡。后來,上級為倉庫配發了這條仿真電子狗。楊浩提議,把這條電子狗命名為“凌風”,紀念曾經一起戰斗的無言戰友。

“比起軍犬,電子狗融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功能很強大,操作也更精准。”說話間,楊浩拿出操控平台啟動開關,輸入指令,“凌風”隨即快速站起身,沿著巡邏小路搖搖擺擺走向庫區深處。

通風門是否關閉、閥門井是否打開、庫區是否出現落石、油氣濃度是否超標……每到一處,“凌風”都要停下腳步,利用身上的智能監控、激光探頭、感知系統等進行情況報告和風險排查。

“科技是核心戰斗力。”走在庫區,楊浩感覺巡線任務輕鬆了不少。基層是科技運用的末梢,倉庫把科技手段充分應用於服務保障實踐,依靠科技賦能,打造了保障力新的增長點。

已經退伍的油料化驗員丁海峰,是楊浩學習的榜樣。入伍前,丁海峰一聞到汽油味就想吐。為了克服生理反應,他反復進行儀器識別訓練,還在各種光線下對多種油品進行人工識別訓練。

幾年下來,丁海峰練就了“一摸准、一口清”的本領,隻用“手摸鼻聞”就能准確判斷油品,他還幾次受邀參加央視錄制的專題節目,現場表演識別油品的絕活。

楊浩曾三番五次請丁海峰給自己傳授“手摸鼻聞”的招法。有一天,楊浩感冒了,鼻子聞不到氣味。他不禁深思:“在不斷變化的保障環境中,經驗遠不如科技手段可靠。”

一次,楊浩發現,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新型油品密度計。將這種溫度計大小的密度計插入油料中,按下開關,不到10秒,就可以准確判別油品。隨后,他向倉庫建議,引進了這型設備。

“平時練精技能,再加上科技賦能,戰場保障才更有把握!”楊浩興奮地給丁海峰打去電話。

去年,上級賦予倉庫“立標杆、樹樣板”建設任務。楊浩和戰友們為整個營區布設了可視化安防系統,為某管線刷上防紅外油漆,給庫區加裝火災自動檢測裝置,無人機也加入官兵的巡線隊伍……

喜看新變化,楊浩感慨:“科技賦能,讓老洞庫煥發了新生機!”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官兵巡線途中展開作業。王震 攝

“幾代守庫官兵,守護著洞庫,更守護著軍人的忠誠”

春季來臨時,楊浩喜歡爬上山坡,俯視這條山溝的兩重景色:一面草木吐綠,另一面白雪如銀,“青銀溝”由此得名。

夕陽西下,站在山頂眺望不遠處的都市,也是兩幅畫面:腳下靜謐幽深,遠處燈火輝煌。

今年60歲的王太純,與這樣的景色相伴了40多年。他在這裡當兵、提干,再到退休、返聘,從未離開。這段時間,他作為倉庫的特聘專家,負責洞庫改造和智能餐廳建設的業務指導,還走上教育課堂,與官兵開展了一場“新時代奮斗觀”大討論。

1983年,19歲的王太純入伍走進這座大山。后來,他當了班長,入了黨,一干就是7年。后來,王太純因工作成績突出破格提干,第一次走出大山參加集訓。

學成歸來,組織考慮王太純業務素質過硬,又是一名“老山溝”,准備留他在機關業務處當助理員。沒想到,王太純誠懇地請求重返山溝。他說,這裡業務骨干少,正是需要人的時候。就這樣,他又回到青銀溝,而且主動申請去了最偏遠的北哨所。

回憶那段經歷,王太純深情地說:“這溝裡很艱苦很寂寞,卻是歷練人生的好地方。”

兩次被授予榮譽稱號,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29次獲評“全面建設先進單位”……這麼多榮譽背后,是一種什麼力量引領、驅動著一代代守庫兵?

“山溝溝裡缺乏大自然的陽光,但從來不缺精神的光芒。”王太純的一席話,深深觸動了年輕戰友們,“居深山心系打贏、鑽科研勇於創新、強信念永葆本色,幾代守庫兵,守護著洞庫,更守護著軍人的忠誠。”

討論結束,王太純帶著楊浩和戰友們沿著庫區一直往北,來到庫區最深處的北哨所。

40多年前,倉庫官兵在這亂石灘上扎下根,初期建設任務十分繁重。時任教導員陳懷林拖著有病的身體,帶領官兵風餐露宿,開溝鋪路、壘石砌坡……連續高強度勞動,累得他咯血不止,最終一病不起,獻出了年僅36歲的生命。

在那面刻著38個鮮紅手印的矮牆前,王太純緩緩俯下身,把自己的手掌與牆上的手印輕輕貼合在一起。

這38個紅手印,代表曾經在北哨所堅守過的38名戰友。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部隊,但他們的掌印和忠誠永遠銘刻在這裡。

“進駐青銀溝,成了一名管油的兵……保家衛國責任重,不論山溝與都城。”王太純站起身,哼唱起這首《青銀溝的兵》,身旁的官兵也跟著一起高聲唱起來。

山裡的官兵愛唱歌,尤其喜歡這首集體作詞作曲的歌,他們說,“歌詞裡有責任,旋律中有忠誠。”

悠揚深情的歌曲中,楊浩也蹲下身,把自己的手掌挨個貼在紅手印上,一股力量涌上心頭。(韓曉濤 劉會賓)

(責編:陳羽、梁秋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