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上:我守海疆悟滄桑
——探訪北部戰區海軍某訓練基地劉公島哨位
官兵在巡邏中。孫 海攝
“嗚——”隨著一聲鳴笛,游輪慢慢靠近碼頭。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雕像逐漸清晰起來,記者即將到達此次探訪的目的地——北部戰區海軍某訓練基地劉公島哨位。
130年前,這個面積僅有3.15平方公裡的小島,見証了中國海軍歷史上最悲痛的一幕——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日軍戰艦的步步緊逼下戰敗,最終在自己的誕生地全軍覆沒。
百年時光匆匆而過,呼嘯的海風早已吹散了甲午之戰的硝煙,但戰爭留下的遺址,卻在時刻告誡后人——“落后就要挨打”。
登上碼頭,首先映入記者眼帘的,是鐫刻在巨石中央的“威震海疆”4個蒼勁雄渾的大字,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隊身著迷彩服的執勤官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是北部戰區海軍某訓練基地學兵訓練三隊的官兵。
烈日當空,熱浪滾滾。年輕哨兵的臉上,汗水從額頭緩緩滑落,很快又蒸發得無影無蹤。衣領上,汗水干了又濕,濕了又干,最終結成一層白色的鹽漬。然而,酷熱難耐的天氣沒有影響他們執勤的狀態。哨位上,軍姿挺拔的哨兵,雙眼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動向。
崗哨為何要設在景區碼頭?排長吳偉向記者介紹:“這裡正對碼頭出入口,是整個島上最重要的點位。在這裡設置崗哨,既便於哨兵處置突發情況,也能讓游客更有安全感。”
記者順著吳偉手指方向望去,崗亭側面就是繁華的街道,建筑高低錯落、灰瓦紅脊,游客絡繹不絕。吳偉告訴記者,前來觀光的游客幾乎都會參觀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威海水師學堂、東泓炮台等歷史遺址,近距離觸摸那段沉重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談及今昔對比,吳偉的話語中充滿對祖國繁榮昌盛的自豪:“這裡曾是北洋海軍的折戟之地,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和科技進步,今天的中國海軍早已駛入發展快車道,擁有更強的力量、更多的手段守護國家安全、人民幸福。”
吳偉告訴記者,劉公島是國家5A級景區,常年游客不斷,節假日更是人流如潮。景區出入口作為客流量最大的點位,情況多且復雜,哨兵在這裡站崗執勤,一言一行都要經受考驗。
一次,二級上士李歡執勤時,發現一名隻有三四歲的兒童站在不遠處大聲哭喊。當時正值“五一”假期,島上游客數量遠超平時。李歡快速來到孩子身邊,詢問得知他與父母走散,於是一邊耐心安撫,詳細詢問其家人特征,一邊通過對講機將情況通報給其他崗哨,提醒大家留意。很快,在各崗哨官兵協力幫助下,孩子安全回到家人身邊。
記者站在崗哨附近觀察,隻見游客或咨詢游覽路線,或委托官兵暫時照看行李,執勤官兵應對自如、熱情服務,路過的游客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從他們燦爛的笑臉上,記者看到的是兩個字:信任。
今天是新兵吳梓豪下連后第一次擔負哨位執勤任務。上哨前,他既緊張又興奮,對著軍容鏡一遍遍整理個人著裝,生怕漏掉任何一個細節。他說:“哨兵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軍人形象,我不能給這身軍裝抹黑。”
換崗時間到了,吳梓豪跟隨隊伍走到崗亭前,立正、敬禮,然后從列兵李明瀚手中接過鋼槍。在哨位上站定,感受著鋼槍護蓋上的余溫,這一刻,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從吳梓豪心底油然而生。
在風景如畫的景區站崗執勤,是什麼感覺?面對記者的提問,剛剛走下哨位的李明瀚自豪地說:“為祖國站崗、為人民執勤,是哨兵最大的榮耀。”思索片刻,他接著補充道,“劉公島的歷史極不平凡,作為一名守島軍人,身在記載沉重慘痛教訓的歷史遺址,見証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我們必須為祖國守好島、固好防,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島上新兵下連的第一課,便是參觀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觀看《北洋海軍興亡史》教育紀錄片。在守島官兵眼中,這不僅是一種現地歷史的教育,更是一代代守島官兵扎根海疆、建功軍營的力量源泉。
海風輕拂,海浪聲聲。截至目前,該基地官兵在這座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島上,已堅守了71個春秋。來自五湖四海的一茬茬新兵,源源不斷從這裡走向深藍、逐夢大洋。
該基地某連干部李華鋒告訴記者,在守島官兵眼中,劉公島不僅是一座海島,更是一部歷史教科書。那段恥辱的歷史從未遠去,它早已刻印在官兵心中,激發強軍興軍的強大動力,吹響接續奮斗的沖鋒號。
夕陽西下,戰艦入港。看著年輕哨兵寫在臉上的自信和堅毅,記者堅信:今天的人民海軍正以全新姿態,昂首闊步走向深藍,不斷續寫向海圖強新篇章!(陳文浩 畢笑天 封治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