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之濱,擎旗自有后來人
——記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紅河民兵應急分隊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是一片紅色熱土。位於鎮域西南部的官公河,是抗日戰爭時期陸飛鷲、黃鶴汀等一大批革命先烈戰斗過的地方,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紅河”。
“4年前,我們深入挖掘官公河紅色精神內涵,成立紅河民兵應急分隊,旨在將優秀革命傳統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常樂鎮黨委領導介紹,這支民兵隊伍由鎮村干部、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和青年志願者等組成,人員由最初的13人增加到目前的520人。
常樂鎮武裝部注重發揮民兵政治素養高、身體素質強、人熟地熟等優勢,賦予他們民生服務、關愛老兵、矛盾調解、應急救援等多項職能,把“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微網格”。
官公河村村民張琰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紅河民兵應急分隊首批隊員。為幫助村民調解矛盾糾紛,他在網格上開設流動的“老兵張琰工作室”,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法律知識援助,協調解決鄉村常見涉法問題,受到干部群眾好評。去年,張琰獲評海門區“十佳法律明白人”。“我是民兵,穿上這身迷彩作訓服,就意味著要承擔一種責任。每次為群眾排憂解難,我特別有成就感。”張琰由衷說道。
“民兵進網入格后,給全鎮網格化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常樂鎮武裝部領導說,平日裡,紅河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走街串巷、下田入戶為群眾的大小事奔波忙碌﹔遇有緊急情況,他們夜以繼日戰斗在一線,為保一方平安貢獻力量。去年8月,常樂鎮遭受暴雨侵襲,紅河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聞令而動,第一時間排查各類安全隱患、清理倒伏樹木路障、轉移被困村民、搶排農田積水,全力以赴保護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常樂鎮熱血青年陸飛鷲從華北大學圖書館辭職回到家鄉,組建一支抗日游擊隊,在共產黨領導下,利用官公河流域復雜的水域和地形條件開展武裝斗爭……”9月初的一天,在常樂鎮黨史教育館,紅河民兵應急分隊隊長黃蘇東為參加研學活動的青少年講述紅色故事。作為“紅河民兵宣講團”成員,這是他的工作日常。
2021年3月,常樂鎮武裝部在紅河民兵應急分隊中遴選政治素養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成員成立了“紅河民兵宣講團”。3年來,“紅河民兵宣講團”圍繞“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主題,以官公河紅色故事為主線,開展宣講進機關、進村居、進校園、進企業、進景區“五進”活動,講述革命先輩為理想信念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引導人們從中汲取信仰力量。截至目前,這支被干部群眾親切稱為“紅色宣講輕騎兵”的宣講隊伍,已累計開展“五進”巡回宣講700多場,受眾達3.5萬余人次。
為提高“紅河民兵宣講團”宣講水平,常樂鎮武裝部依托鎮黨史教育館、烈士紀念館、國防園等陣地,舉辦專題培訓講座、開展現地研學,組織成員到中共一大會址、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學習取經,幫助他們夯實理論根基、增強宣講感染力。去年,“紅河民兵宣講團”被上級表彰為“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前不久,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武裝部承擔轄區內2024級高中新生軍訓工作,13名紅河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走進轄區高中,圍繞隊列動作、衛生救護知識等課目組織訓練。以此為契機,他們扎實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活動,讓學生們訓有所成、學有所獲。
民兵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生力軍”。近年來,常樂鎮黨委、鎮武裝部發揮民兵專業知識精通、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組織紅河民兵應急分隊投身鄉村振興“第二戰場”,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添新動能。
官公河村黨總支書記兼民兵連連長黃俊亮是一名退役軍人,同時也是紅河民兵應急分隊中的一名老隊員。近年來,他以軍人的血性和硬氣,帶領官公河村走出了一條生態興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致富路,實現從“幫扶村”到“典型村”的嬗變。如今的官公河村,融合紅色資源、生態資源打造的九龍島文化濕地景區每年游客量達20余萬人次,依托自媒體搭建的“海門兵支書”電商直播銷售平台年銷售額十分可觀,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大幅增長。該村先后獲評南通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江蘇省美麗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李俊 任海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