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探尋“一堂好課”的標准

2025年03月10日08:4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什麼樣的教育授課,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堂好課?”參加完上級年度表彰獎勵頒獎儀式后,西部戰區陸軍某旅林教導員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對於這個問題的探索,幾乎貫穿了他多年的軍旅生涯。

回想任指導員初期,他認為“一份內容豐富的教案+制作精良的課件”是問題的答案。然而,隨著經驗積累,他漸漸發現,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准答案”。

比如,首次參加“三會一好”政治教員比武時,他目睹一名選手以歌曲解析為課,講述了幾首耳熟能詳的軍歌背后的感人故事,引得台下官兵潸然淚下,至今仍被不少戰士津津樂道。

又比如,在一次政治教員集訓中,一名戰士在授課中加入了時下深受青年官兵歡迎的脫口秀形式,贏得大家熱烈掌聲。最終,這堂形式新穎的授課入選上級“精品課資源庫”,並排在點擊榜前列。

“整合教育內容、調控教育比例,規范‘課表式’教育計劃”“根據官兵現實思想情況,區分人員類別搞教育,避免干部、軍士、義務兵同吃‘一鍋飯’的問題”……這些心得感悟都被他記在筆記本上。多年來,林教導員記滿了6個本子,也對何為“一堂好課”有了更多思考。

這次參加戰區陸軍“三會一好”政治教員比武,林教導員再次記錄了20余頁聽課筆記。他說:“對於我們基層政治教員而言,‘如何上一堂好課’是一個常態化課題。”

教育不是博眼球、抖包袱,而是“用思想的子彈射向思想的靶標”

這是一堂畫面感很強的授課——

台上,授課選手採用視頻混剪的方式,將連隊歷年來參加大項任務、演習演訓的精彩視頻,呈現在官兵眼前。

然而,授課評分公布后,他的成績並不理想。

“與其說這是一堂教育課,不如說更像是一部單位宣傳片。”在點評環節,台下評委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絕非‘拍大片’。這些視頻內容看似很熱鬧,但看完后給官兵帶來什麼啟發,其中又有多少教育意義呢?”

這是一名並不被看好的參賽選手——

與其他參賽選手相比,這名選手平時有些沉默寡言。在登上授課席前,大家為他捏了一把汗。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這名選手的授課卻征服了台下官兵。他旁征博引、拓展延伸,從武器裝備演變史,講到軍事科技未來發展趨勢﹔從裝備性能參數,講到各類武器在戰場上的實際運用。內容厚實、知識性強、信息量大,課堂氛圍一度很“燃”。

最終,這名本不被看好的選手,獲得授課評比環節的高分。

一堂“炫目而不叫座”的課,一匹出其不意的“黑馬”……這樣的反差,堅定了林教導員的觀念:無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創新,“內容”始終是“一堂好課”的關鍵所在。

“若把教育比作‘包包子’,那麼教案內容就是‘餡料’,所謂‘包子好吃不在褶上’,提高授課內容質量才是首位。”在筆記本上,他寫下這樣的聽課筆記,“教育不是博眼球、抖包袱,而是‘用思想的子彈射向思想的靶標’,因此必須堅持‘內容為王’。”

這也與戰區陸軍黨委的抓教思路不謀而合。近年來,他們針對教育指向性、問題針對性、解惑實效性不強等問題,要求基層政治教員根據形勢變化、官兵思想確定教育內容,規范提出6項備課要素,即要求授課內容必須具備聚焦現實思想的“靶點”、旗幟鮮明的“觀點”、提供佐証的“事例”、貼近官兵的“語言”等,確保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

形式是內容的載體,隻有彼此連接,教育才能真正“入心入腦”

一堂授課開始后,某部劉指導員給台下每名官兵發了一頁白紙、一根鉛筆,請大家畫出心目中“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模樣”:“不需要畫得多好、多像,隻需要大家把你認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應具備的要素畫出來。”

對此,官兵開始動筆作畫。有人畫了一面黨旗,“聽黨指揮是永遠不變的軍魂”﹔有人畫了一雙拳頭,“新時代革命軍人必須具備過硬打贏本領”﹔有人畫了一座界碑,“我們就是祖國的邊防線”﹔還有人畫了一輪圓月,“從軍意味著奉獻,一家不圓萬家圓”……

官兵作畫完畢,劉指導員將大家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利用繪畫軟件將不同元素整合在一張紙上。瞬時,一個立體飽滿的軍人形象躍然眼前。緊接著,他話鋒一轉:“請大家對照這個模樣,看一看自己身上缺了什麼。”

就這樣,一場“美術課”變成了一次自我檢視。在短暫沉默過后,官兵們紛紛亮出自身存在的缺點不足,提出改正方案:“躺平不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樣子,我要知重負重,為部隊建設奮斗”“追名逐利不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樣子,不能盯著虛名干工作”“違規違紀更不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樣子,我們應該在遵紀守法上當好表率”……

“授課除了講,還可以畫、唱、演、舞、跑。”聽完這堂以美術為載體的教育課,林教導員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心得——教育內容和形式創新之間的關系,就好比“載貨的車”與“過車的橋”,隻要能讓“貨車”順利通過,無論是吊橋、拱橋還是石板橋,都能稱為“好橋”。

接下來的一堂授課,某部陳中隊長為聽眾搭建了一座截然不同的“橋”。

在這堂關於“緩解心理壓力、構建和諧軍營”的課上,陳中隊長沒有搬出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也沒有一味地向官兵灌輸“心靈雞湯”,而是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扮演了一名遇到思想困惑的戰士,轉而向在場的官兵尋求疏解辦法。

面對陳中隊長模擬出的情況,戰友們紛紛出謀劃策,給他講道理、鼓士氣,幫助他排解困惑。“我遇到過同樣的思想困惑,可自己怎麼也走不出來。”一名戰士在課后由衷談道,“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隻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才能看得通透。得益於這堂課,提供了角色換位機會,讓我得以站在旁人的視角去思考,真正與自己‘和解’。”

“形式是內容的載體,隻有彼此連接,教育才能真正‘入心入腦’。”受到這堂課的啟發,林教導員在筆記本上寫下感悟,“教育不一定非得拘泥於‘講’與‘聽’,一場討論、一次談心交心,都能成為‘一堂好課’。”

“基層教育方法形式的不斷創新,得益於上級的大力支持。”林教導員介紹,近年來,戰區陸軍黨委堅持效果導向,以對戰斗力貢獻率為評價依據,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方式,提出“什麼方式管用就用什麼方式,部隊需要什麼教育就開展什麼教育”的思路,鼓勵基層政治教員大膽創新。

正如林教導員所言,在隨后的評比中,各種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層出不窮,令人耳目一新。相關經驗也被林教導員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成為他探索“一堂好課”的寶貴創意。

在實踐中歸納總結,在學習中博採眾長,才能提升教育質效

授課開始后,林教導員沒有急於開口,而是播放了一段自己休假期間拍攝的視頻——他先是欣喜地登上國產C919大型客機,畫面一轉,他出現在高聳入雲的上海某大廈腳下,幾天游覽過后,他又乘坐高鐵抵達首都北京……

雖然摸不清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這段視頻吸引了在場官兵的注意。

“你能從這段視頻中看到什麼?”林教導員發問后,不少戰士紛紛起身發言,“美食美景”“繁華都市”……聞此,他微笑點頭:“大家講得對,不過我卻看到了別的東西,那就是我們國家的科技進步。”話音剛落,這堂授課的標題出現在大屏幕上——《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說實話,這堂課不好講。”在課后交流時,林教導員打了個比方,“其實上教育課和開商店有相似之處,首先要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吸引他走進你的門店。否則,酒香也怕巷子深。”

眼看官兵的注意力被吸引,林教導員開始切入授課內容:“國產大飛機投入運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取得了新進步﹔那座直插雲霄的大廈,裡面匯聚著眾多新興產業公司,是國內知名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等高科技研發中心﹔我們的京滬高鐵,則是目前世界上運營時速最快的鐵路之一,其背后是中國領先世界的交通網……”一堂課下來,台上林教導員講得有聲有色、台下戰士們聽得津津有味。

課程進入尾聲,林教導員將話筒交給台下官兵:“現在請大家分享一下,你外出旅游時看到過什麼科技景觀。”許多戰士紛紛舉手發言:“我休假時去看了‘中國天眼’,那場景太壯觀了”“我去海南省文昌市旅游時,有幸觀看了一次火箭發射,那一發火箭搭載了多顆衛星,是真正的‘一箭多星’”……待大家發言完畢,林教導員道出結語:“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是國家強盛之基。”語畢,台下響起熱烈掌聲。

最終,林教導員的授課取得高分。

“‘一堂好課’必須經過精心設計。”在和大家分享經驗時,他仍以“商店營業”打比方說,“隻有先吸引官兵走進‘門店’,才能向他們‘介紹產品’,讓大家接受你的觀點,進而提高互動性,增強‘用戶黏性’。”

“教育是一門實踐科學,在實踐中歸納總結,在學習中博採眾長,才能提升教育質效。”雖然這場“三會一好”政治教員比武落下帷幕,但帶給林教導員的思考還在繼續。回到基層,在最近的幾次授課中,他將學習借鑒的經驗做法運用在課堂上,取得良好效果。(孫官璽 孫紅川 李佳豪 張石水)

讓教育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

■干作余

當下,社會環境多樣化對廣大官兵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准則等帶來不小沖擊。如何直面變化,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守好理論灌輸主陣地,是各級帶兵人需要思考並解決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做人的工作,要增強其針對性、實效性,就要對准活思想、找准契合點,讓教育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這樣的教育,才能實現精准滴灌、走心入腦。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實踐証明,准確把握部隊傾向性問題和官兵活思想,教育就會接地氣、聚兵心,就能句句講到點子上、講到心坎裡。現在,部隊的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教育手段越來越先進,少數教育者卻不得其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聚焦官兵的活思想。有的熱衷照抄照搬,當文件材料的“搬運工”,講出來的東西缺乏熱氣、不接地氣﹔有的一味生硬灌輸,忽略官兵關注的現實矛盾,找不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還有的看不懂“網生代”官兵的“新思維”、看不慣他們的“新行為”,把教育人變成教訓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頭腦裡搞建設,其生命力和活力源於創新、系於務實。新時代青年官兵思想活躍,靈活運用教育形式,創新使用文藝節目、互動問答等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灌輸理論、引導交流,政治教育才能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取得積極成效。

活思想是動態變化的,不同身份、不同學歷、不同崗位的官兵,內心的思想困惑也有很大區別。作為帶兵人,深入調研、找准問題根源是關鍵。要下沉到矛盾集中的群體、任務繁重的單位,通過學懂法規文件、摸清思想動態、體察具體困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滴灌。

聚焦活思想,當好“調音師”,敢於直面熱點問題,引導官兵交流思想、交鋒觀點,在討論辨析中切實匡正思想認知、澄清模糊認識、廓清是非界限,這樣的教育才更讓官兵聽得進、學得懂、記得住,真正使教育走進官兵、贏得兵心。

(責編:唐宋、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