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數據思維 提高決策水平

相關數據是否全面搜集、海量數據是否有效甄別、關鍵數據是否科學運用……近日,某部通過理論講解、決策復盤、難題會診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各級領導的數據思維,增強利用數據提高決策水平的本領。
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作決策,決策水平集中體現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作為輔助決策的有力支撐,數據為決策者突破認知局限、揭示系統規律、科學謀劃工作提供了助力。習主席指出,善於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作為領導干部,腦中有沒有“數”的意識、眼中有沒有“數”的視角,能不能使數據成為科學決策的“望遠鏡”“顯微鏡”“透視鏡”,很大程度上影響決策水平的高低。
數據優勢就是決策優勢。從現實看,絕大多數領導干部在作決策時善於用好數據,但也有個別領導存在“拍腦門”現象:數據採集意識不強,平時有“數”不採,用時心中無“數”﹔數據應用不經常、不廣泛、不深入,重經驗輕數據﹔數據陳雜,不注重數據“保鮮”,缺乏“深加工”能力。實踐啟示我們,樹牢數據思維,充分發揮數據要素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數據就會成為決策的依據和高參。
古人雲:“須知術之有術,數中亦有術。”運用數據,先得掌握數據。這要求領導干部善於指導機關從細微處著手,通過各種渠道全方位做好數據採集,以具體求精細,建立完善數據庫﹔善於把官兵的“數”變成自己的“數”,把無序的“數”變成有效的“數”,把靜態的“數”變成聯動的“數”,練就穿透決策迷霧的“火眼金睛”,為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數據思維的本質,是穿透數字表象、把握內在關聯的認知能力。如果數據挖掘的技術、數據處理的能力、數據運用的手段跟不上,結果只能是“數據已經爆炸了,信息卻仍稀缺”。1927年,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考察32天,對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農民運動作了詳細了解,從“據長沙的調查:鄉村人口中,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佔百分之十”“據去年十一月省農民協會統計,全省七十五縣中,三十七縣有了組織,會員人數一百三十六萬七千七百二十七人”“平均每縣以六百枝步槍計,七十五縣共有步槍四萬五千枝”等數據中,得出一個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重要判斷: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有理有據,讓人信服。由此可見,隻有培養“既見數據,更見邏輯”的能力,注重對數據進行“深加工”,從數據中發現價值,才能把數據變成有效信息,不斷增強利用數據提高決策水平的本領。
軍事數據是作戰的基礎、決策的依據、系統的血液,誰在數據分析上佔領制高點,誰就能在戰場有更大勝算。黃橋決戰中,粟裕同志利用作戰數據做了一番計算:對方一路縱隊行進,如果兩人之間的距離為1.5米,全部3000多人的隊形將是長達4.5公裡的長蛇陣。粟裕據此計算出最佳出擊時機,最終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時代在發展,軍事數據的內涵、外延和功能也在不斷變化。過去使用的軍事數據,更多是管理型數據,“量”的意義更大,相對粗放﹔如今使用的軍事數據,則主要是作戰型數據,“質”的特點更加鮮明,注重精確。信息化智能化戰爭,誰能獲取更多數據,就等於掌握了主導戰場的先機﹔誰能掌控數據資源,就等於握住了解鎖戰爭制勝之門的鑰匙。需要提醒的是,指揮決策固然需要通過數據分析把握戰斗全局、把控戰場態勢,做到“運籌於數據之中、決勝於數據之上”,但也須防“數據陷阱”。指揮決策時,重視數據又不迷信數據,細算“數”又精算“術”,方能提高指揮決策的戰略性、聯合性、時效性、專業性、精確性,以高效科學決策掌握制勝之道,贏得戰場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