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立足大別山


1947年,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關鍵一年。一份絕密級緊急電報,拉開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壯舉的序幕。如果說,挺進中原靠的是毛澤東同志的偉大戰略,那麼,劉鄧大軍立足大別山靠的則是我軍嚴明的紀律。
轉戰千裡到達大別山,只是第一步。大別山雖說是老根據地,但我軍主力部隊先后三次撤離大別山,人民群眾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壓迫,土頑、保甲勢力仍在暗中威脅、殘害支援我軍的群眾。群眾不敢接近我軍,更對我軍能否站得住腳存在懷疑。部隊行軍路過村庄,狗一叫,全村子的人一會兒就沒影了。部隊剛到大別山時,甚至連做飯的鍋都找不到。
大別山的褶皺裡,埋藏著無數叩問。秋雨綿綿,寒意陣陣,這支部隊像一顆種子從嶙峋的岩石中尋找生存的縫隙。要靠什麼講明“我們就是當年的紅軍,打回老家來了”,要用什麼証明我們“要在大別山立足生根,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並以此為基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穿著南征時的單衣、踩著手編的草鞋,劉伯承和鄧小平還是決定從加強紀律入手。王大灣會議,回答了在生根於大別山這個事關解放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談戰術制敵,而是講軍隊紀律。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會議上作了非常嚴肅的發言,強調:“能否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關系到我們在大別山能否站得住腳。”
1947年冬,鄧小平專程到大別山金寨縣,了解部隊在當地發動群眾、建立農會、清匪反霸等情況。途中,他住在一位老鄉家。得知此前有解放軍剿匪,撿走了土匪扔掉的牛,鄧小平馬上安排人調查,很快為老鄉找到牛。除夕之夜,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起這件事:“嚴守紀律、關心群眾,這是關系到我們能否在大別山立足生根的大事。破壞紀律、脫離群眾,是自掘墳墓。記住,這是個教訓。”
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十七旅旅長的李德生,后來在他寫的《李德生征程憶懷》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夜裡,下著大雨。第十七旅有一個班的戰士在老鄉屋檐下過夜。戰士們渾身濕透,冷得發抖,但沒有一個人違反紀律,到天亮也沒有進屋。
在大別山,部隊每次出發前,鄧小平一定要派人問一問,司令部借住的農舍“門板上好沒有,水缸挑滿沒有,稻草捆好沒有?”有一次,部隊往金寨方向轉移,住在一個小山村裡。山上突然響起了很密集的槍聲,部隊立即上山。但即使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鄧小平還是派來了人,問部隊群眾紀律檢查了沒有。
紀律為何能成為每個戰士行為的自覺遵循?正是因為,紀律在執行中成為不可觸碰的紅線。“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辦到了,一個革命軍人才是夠了格,隻靠沖鋒兩次,是不夠格的。”警衛團第四連副連長趙桂良是戰斗英雄、勞動模范,因私拿群眾店鋪裡的花布和粉條要被執行紀律。消息傳出,連店鋪的老板也為之求情。劉伯承嚴肅地講:“我們已經三令五申,還要明知故犯。我們的紀律不是一紙空文,我們的紀律是鐵!是鋼!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一個連長都不能執行紀律,那麼對營長、團長、旅長,包括對我們自己,又如何約束呢?老鄉們又怎麼能相信我們就是當年的紅軍呢?”部隊對趙桂良實行了槍決,老百姓震動很大。從嚴治軍的消息,像一陣風傳遍了大別山區。老鄉們紛紛議論,“這就是當年的紅軍啊,以后我們不要再跑了。”
師出以律。一支軍隊的力量不只是看武器裝備、編制人數。老百姓從紀律認識到了劉鄧大軍。他們自發地奔走相告,這支鐵軍是我們自己的隊伍,是為了窮人打天下的子弟兵。
大別山巍峨,歲月崢嶸。重巒疊嶂的山谷中傳來整齊昂揚的軍歌,是對靠什麼立足大別山疑問的響亮回答。雖然付出了重大犧牲,但飽經磨難的劉鄧大軍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像一把利劍插入了敵人的心臟。出了大別山后,“各個部隊仗仗打得都很精彩”。黨領導人民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勇斗爭,創造了不朽的大別山精神,托舉起解放戰爭勝利的旭日。
一支軍隊,需要沖鋒陷陣的勇氣,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更要有嚴明的紀律規矩。無論從政治意義、軍事意義來說,大別山根據地的艱苦斗爭,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勝利背后的真理: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