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某旅緊貼實戰要求設置駐訓宿營區——
安營扎寨,野外不見成片帳篷


“到了,就是這裡。”夏日,記者前往陸軍某旅野外駐訓地採訪,汽車行至一處戈壁荒灘,突然停下。
“宿營區在哪裡?”記者舉目四望,茫茫戈壁不見一兵一卒,更沒有想象中的“帳幕連雲”景象。
“今年駐訓,宿營區依據地形特點而定,採取‘半地下’布局,利用偽裝網隱蔽,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見記者一臉疑惑,該旅作訓科鄧參謀簡要解釋后,指著遠方笑著說,“不信,你找找看,前面這片區域有多少頂帳篷?”
順著鄧參謀所指方向,記者定睛辨認半天,才找出幾頂野營帳篷。繼續向前走,直至聽見官兵訓練時發出的聲響,記者這才發現,四周隱藏著大大小小數十頂帳篷。
鄧參謀介紹,今年駐訓,部隊依托地形分散駐扎,營與營之間距離數公裡。各連圍繞營指揮所分散配置,最大限度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安營扎寨更加符合實戰要求。“未來戰場上,按照實戰要求分散部署,能有效提高戰場生存能力,確保完成作戰任務。”鄧參謀說,這樣的宿營方式,表面看不如“野營村”有氣勢,但官兵普遍感到,戰場氣息更加濃厚。
採訪中,記者看到,不僅“一條大路通營地、帳篷整齊連成片”的景象不見了,班排帳篷裡也是另一番景象:沒有疊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塊”,取而代之的是背起就走的戰斗背囊﹔沒有花裡胡哨的“壇壇罐罐”,隻有與打仗緊密相關的戰備物資﹔生活用品按戰備要求分類存放,既便於平時取用,也便於快速打包帶走。
“設施如此簡單,能夠滿足官兵平時住用需求嗎?能夠應對突發情況嗎?”面對記者提問,該旅一名領導說:“別看駐訓條件比較簡陋,但該有的作戰功能一項不漏、保障要素一個不少。”
這名領導介紹說,野外駐訓期間,他們採取“動靜結合、空地一體、晝夜聯巡、相互依托、梯次搭配”的方式建立營區防御體系,各種力量科學配置,警戒哨位與防空陣地穿插其間,可隨時處置突發情況。他們還著力完善野戰炊事、野戰淋浴等裝備設施,確保部隊動散條件下也能做到保障有力。
據了解,該旅按戰場標准調整宿營區部署的同時,也將實戰理念融入戰位。今年駐訓以來,該旅官兵工作訓練注重與實戰標准對表,優化升級多種組訓模式,助推訓練效益提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