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反無人作戰重塑未來戰爭面貌

楊敬華 羅進軍 肖 博
2025年07月03日09:51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引言

21世紀以來,無人裝備在全球多場戰爭沖突中大放異彩,在戰場上的角色正從“助攻”加速向“主攻”轉變。然而,如同硬幣的兩面,隨著無人裝備廣泛應用所帶來的安全威脅日趨嚴峻,反無人作戰作為應對這一威脅的重要手段,正深刻影響著未來戰爭的面貌。深入剖析反無人作戰對未來戰爭的影響,已成為洞察未來戰爭趨勢、搶佔軍事戰略制高點的關鍵命題。

推動攻防作戰系統性重塑

戰爭實踐表明,戰場歷來是矛與盾、攻與防的螺旋博弈。當無人裝備日漸成為攻防作戰的“主力軍”時,攻防雙方必須時刻緊繃“反無人作戰”這根弦,緊緊圍繞控制、摧毀和壓制對方無人作戰能力這一關鍵目的,調整作戰力量部署模式,革新作戰體系運用方式,創新發展作戰樣式。

作戰力量分散化模塊化部署。無人裝備憑借其快速機動、高效打擊、不懼傷亡的優勢,能夠實現對目標的無征兆快速精確打擊,使得傳統集中式力量部署易遭無人裝備集群攻擊。這就要求攻防雙方在保証控制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將作戰力量進行分散部署,並靈活隱蔽偽裝,最大限度降低被無人裝備發現打擊的風險。同時,為保証作戰力量“形散而神聚”,還應突破傳統相對固定的編隊作戰模式,將有人無人作戰力量劃分為具有不同結構、功能和任務的模塊化單元,在智聯“雲—邊—端”的支撐下,基於實時共享的戰場態勢和作戰需求,實現編組“按需組合”和任務“量身打造”,使作戰編組具備“偵—控—打—評”全流程自主閉環能力。

作戰體系全領域多層級聯動。無人作戰重在使用陸、海、空、天和電磁領域的無人作戰力量進行高效協同攻擊。這就要求加強各軍兵種、各作戰單元、各武器裝備平台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配合,形成一體聯動、精確制敵的反無人作戰能力。在偵察預警環節,需依托全領域預警平台和多層次偵察設備,融合運用多模態探測手段,實現對無人目標的盡早盡遠發現和精確穩定跟蹤。在指揮控制環節,需依托AI驅動的指揮控制系統,整合多源情報信息,快速判斷威脅等級,自動生成最優方案,自主下達攔截指令,實現反制行動的協調一致和作戰資源的集約優化。在攔截打擊環節,需集成各種軟硬反制手段,形成遠中近梯次化攔截、點線面多樣化毀癱的打擊體系。

作戰樣式多樣化非對稱創新。反無人作戰因其作戰對象的特殊性,催生了“以小制小”“以網制網”“以蜂制蜂”等多樣化非對稱作戰樣式。“以小制小”作戰樣式重在運用各類小型化、低成本反無人裝備,以小巧靈活的優勢對抗小型無人裝備。“以網制網”作戰樣式重在運用網絡攻擊手段,入侵無人裝備操控系統或通信鏈路,使其無法正常運行。“以蜂制蜂”作戰樣式重在運用己方無人裝備集群攜帶干擾、打擊等任務載荷,對對方無人集群實施分割、包圍、干擾、打擊,以群體優勢對抗無人集群威脅。這些作戰樣式的出現,使得弱勢方可憑借這種非對稱優勢有效抵消對手傳統軍事優勢。

推進軍事戰略結構性調整

反無人作戰引發的軍事變革遠超技術和戰術層面,其本質是戰爭哲學從“消滅敵人”向“控制對抗”的范式轉換。在此背景下,以軍事力量結構變革為基礎,以裝備發展策略調整為支撐,以戰略威懾能力提升為目標導向,三者協同發力共同推進軍事戰略結構性調整,已成為塑造未來競爭優勢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路徑。

軍事力量結構深層次變革。為應對無人作戰威脅,需以反制能力為關鍵調整軍事力量結構。就當前而言,在現有作戰單位基礎上增加與反無人作戰相關的作戰元素,是有效應對無人裝備的可靠途徑。例如,將傳統的防空導彈連調整為配備有導彈、激光、電子戰裝備的混合防空連,將傳統的電子戰分隊升級為具備“AI分析+機動干擾”能力的智能反無人作戰分隊等。從長遠來看,隨著反無人作戰需求愈發強烈,極可能會成立專司反無人作戰的作戰單位。這種專業部隊既可達成對無人目標的快速響應,還可破解傳統部隊“多能低效”的困境。

裝備發展策略適應性調整。近年來的戰爭實踐証明,使用價格昂貴的傳統防御體系反制無人裝備,其反制投入遠高於無人作戰成本。因此,反無人裝備發展策略需緊緊圍繞“成本約束”這一重要命題,對研發、採辦、生產等各環節進行適應性調整,以實現反制成本最小化。在研發環節,應將反制效費比高的定向能武器、電子干擾裝備、廉價制導彈藥等低成本反制裝備作為研發重點。在採辦環節,可探索構建“快速採辦+軍民通用”的採辦模式,在實現成本管控的同時,也能縮短武器裝備研發周期。在生產環節,可建立可持續性武器裝備制造體系,並通過AI賦能的“3D打印+可回收設計”降低裝備全壽命周期成本。

戰略威懾能力低成本提升。傳統的戰略威懾主要依賴高成本的核威懾“確保相互摧毀”,當今時代的戰略威懾強調使用常規威懾“確保對手無法用廉價手段獲利”。在眾多常規威懾手段中,無人裝備的出現改變了戰略競爭的成本構成和政治風險,不僅可通過與核武器等威懾手段的結合為己方戰略威懾能力賦能,也可如無人機襲擊戰略轟炸機那樣為對手戰略威懾能力去能,還可通過規模性使用展示比大型武器平台更強的威懾力。面對這種新型常規威懾,強大的、可見的反無人作戰能力,如同核力量、導彈防御、網絡戰能力一樣,已成為國家戰略威懾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要素。它能夠讓對手認識到,發動無人攻擊的成本高昂、效果有限、失敗風險高,可有效懾止其利用無人裝備進行戰略冒險或破壞穩定,從而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引發戰爭形態突破性變革

戰爭形態,作為軍事力量運用方式與矛盾對抗形式的集中體現,正經歷著由反無人作戰深度滲透所驅動的深刻重塑。這場變革是觸及戰爭本質、顛覆傳統認知的突破性革命。

戰爭行為主體多元化博弈。傳統戰爭主要由國家行為體主導。當前及未來的戰爭行為主體正經歷由無人技術擴散引發的空前復雜化,尤其是小微型無人裝備的廣泛運用大大降低了戰爭門檻,使得一些小國或非國家行為體也能以極小代價對大國構成戰略威脅。這種現象銷蝕了傳統軍事強國的固有優勢,迫使大國重新評估防御策略,加速推進從頂層戰略規劃到基層戰術執行的全方位調整。戰略層面,推動將反無人作戰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核心范疇,統籌協調各軍兵種、各作戰要素力量﹔戰役層面,要求一線部隊自主協同構建多領域融合、多模態感知與多手段攔截的綜合防御體系﹔戰術層面,要求一線作戰人員在戰場上時刻警惕無人裝備威脅,靈活運用多種反制手段應對。

作戰時空維度革命性拓展。作戰時空維度是作戰所涉及的時間與多維空間結合形成的時空結構。在時間維度上,無人攻擊的高度隱蔽性、多域協同性和自主靈活性,迫使反無人作戰的作戰時間指數級壓縮。這種實時對抗特性倒逼指揮體系向“人在回路”模式轉型,使指揮周期進入毫秒級。在空間維度上,反無人作戰因應無人裝備運用領域而涵蓋了陸、海、空、天、網、電全維領域,且正在向超低空、深空、深海、極地等延伸,加劇了戰場空間的立體化裂變。如傳統戰爭中制空權爭奪主要集中於中高空域,而反無人機作戰將戰場維度拓展至“超低空+電磁頻譜+網絡空間”的三重領域。

軍事對抗模式的范式革新。反無人作戰在技術與戰術的“雙螺旋競爭”中,呈現出“以算制算、以智克智”的進化方向,推動軍事對抗的手段、重心向全維度智能化對抗模式演進。一方面,對抗手段從火力摧毀向系統癱瘓進化。未來戰爭中,面對成群結隊且無懼“死亡”的無人裝備,單純依靠火力進行物理摧毀的成功率將呈指數級下降。這就要求反制方聚焦無人裝備的“死穴”和“軟肋”,綜合運用軟打擊和硬摧毀反制手段,快速使無人裝備失聯、失控、失能,進而癱瘓敵無人作戰系統。另一方面,對抗重心從物理對抗向算法對抗躍升。未來戰爭中,AI驅動下的無人集群作戰將使對抗重心從物理域火力密度轉向認知域決策速度,涵蓋感知、決策、打擊和評估各環節。這就要求反制方通過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智能算法,實現海量數據的全鏈條智能融合,戰場態勢的多維度智能感知,指揮決策的多模式智能決策,反制行動的精准化智能協同。

(責編:任佳暉、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