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
托舉戰鷹向海天


![]() |
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起飛助理在放飛艦載機。 |
航母飛行甲板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對於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官兵來說,這裡既是日夜堅守的戰位,更是孕育夢想的沃土。
“如果說艦載機飛行員是‘刀尖上的舞者’,那麼作為航母上的飛行保障人員,我們就是托舉戰鷹決勝萬裡海天的守護者。”面朝大海,望著騰空而起的一架架戰機,中隊官兵滿是自豪。
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是一群專門放飛和回收戰鷹的人。他們深耕保障一線、集智創新攻關,保障艦載機安全起降,實現戰機出動率持續增長,不斷突破中國航母戰斗力指標新紀錄,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
入列5年多來,山東艦礪兵西太、轉戰南海、礪劍台海,每一次體系攻研,每一次實戰淬煉,背后都有著中隊官兵的奮力托舉和傾心守護。他們為戰鷹騰飛插上“隱形的翅膀”,將青春和熱血奉獻在世界上最危險的甲板之上。
艦載機放飛快一點,勝算就能多一分
天高雲闊,碧波萬頃。
大洋深處,山東艦如出鞘利劍,劃開一望無際的深藍海面。飛行甲板上,數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
突然,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響起,起降保障中隊迅速反應,軍官曾文輝迅即帶領放飛小組奔赴甲板。短短幾分鐘,一系列手勢引導艦載機准確完成滑行、止動、加力等多項動作。隨即,艦載機緊急升空、直刺蒼穹。
茫茫大洋是勇敢者的競技場。曾文輝的戰位離飛機發動機很近。戴著頭盔和耳罩,仍然無法完全抵擋強大的氣流和震耳的轟鳴。“練兵不惜力,打仗不惜命,專業過硬,打贏才更有底氣。”曾文輝說。
實現“艦、機、人”的高度融合,是航母編隊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重要標志。起降保障中隊要求官兵第一響應、第一出動、第一抵達、第一備便,以甲板上的分秒必爭,不斷觸摸和突破航母戰斗力上限。
一級軍士長周小勇是山東艦放飛小組的一員。“關鍵時刻,艦載機放飛快一點,勝算就能多一分。”周小勇說,為優化完善起飛保障流程,放飛小組經歷了數千次演練,每一名放飛人員的位置、路線、手勢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每次按下按鈕,心都會隨著戰鷹一起飛躍。”從遼寧艦首批艦員到山東艦首批艦員,深耕航母事業十余載,周小勇親歷了中國航母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壯闊歷程。山東艦入列以來,無論是近海訓練,還是遠洋練兵,他都不曾缺席。
“加速放飛”,對於中隊官兵來說,似乎是一種特殊執念。模式加速,他們從上萬次訓練數據中摸索規律,從經驗決策向數據決策轉變﹔流程加速,他們在一次次放飛中優化保障流程,細化出一本厚厚的手冊﹔操作加速,他們將每個動作一遍遍重復,直到練出肌肉記憶……
仲夏南海,又一批艦載戰斗機凱旋。千百道往復尋常的航跡,丈量著戰斗力躍升的征程——如今,艦載機安全放飛保障時間大幅縮短,再次出動准備效率大幅提高。
“這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是艦載機起降保障能力質的飛躍。”中隊領導韋蘭柯說。
航母是個巨系統,每人都是一顆螺絲釘
“航母style”,自遼寧艦入列以來,人們往往被起飛助理的凌空一指所深深吸引——那是戰鷹出征的號令。不過,戰機的騰飛,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航母是一個巨系統,全艦有上百個專業,每人都是一顆螺絲釘,不可或缺。
雄鷹翱翔,終將歸巢。與周小勇的“放飛”職責不同,二級軍士長張忠杰的任務,是確保每一架歸航的戰機都能穩穩著艦。
從“神州第一艦”深圳艦,到首艘航母遼寧艦,再到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這名久經沙場的老水手,仍然記得第一次在遠海接收艦載機時的場景。
佇立在阻攔裝置控制箱前,張忠杰努力壓抑著內心的緊張,指揮戰友反復檢查阻攔裝置。阻攔機艙內靜可聞針,隻有耳麥內指揮員與飛行員的對話偶爾傳來。
“砰!”一聲巨響傳來,殲—15艦載戰斗機重重“砸”在甲板上。霎時間,一股強烈的震感猛地傳來,阻攔機極速運轉,阻攔索飛速運動。張忠杰死死盯著阻攔裝置,絲毫不敢懈怠。“著艦成功!”訊息傳來,阻攔機艙內瞬間沸騰。
幾年過去,跟隨山東艦劈波大洋,張忠杰已累計接收了數千架次戰機。接收流程雖已輕車熟路,可對他來說,每一次接收戰機都是一次挑戰,務求慎始慎終。
對於保障戰斗機起降而言,細是快的另一個方面。訓練中,大到每一台設備,小到每一根鋼絲,官兵們都了然於胸。
一次飛行回收任務結束,中隊官兵正在阻攔機操縱區域進行裝備維護。
“啪”,突然一聲微弱的異響傳入耳朵裡,可能是阻攔索出了問題。果不其然,官兵們發現涂滿潤滑油的阻攔索上凸起一個綠豆般大小的包,一根細鋼絲發生斷裂,他們趕忙採取應急措施。
每每談及此事,官兵都感慨萬千:部隊練兵備戰常抓不懈,再精良的裝備也可能出現問題,平時“差不多”,戰時就會“差很多”。
作為山東艦接艦部隊骨干,三級軍士長郝振山全程參與阻攔裝備的安裝,提出多項裝備改進建議,榮立二等功、三等功。
人才是航母事業的“龍骨”,是打贏制勝的根基。作為戰鷹托舉者,必須要把專業學得更扎實、裝備摸得更透徹。著眼未來戰場需要,起降保障中隊打破專業崗位壁壘,採取送學培訓、換崗輪訓、交叉鍛煉等方法,不斷激活人才隊伍的“一池春水”。
守護戰鷹,就是守護萬家燈火
香江之畔,甲板之上,戰鷹的傲人雄姿吸引著往來人群駐足打卡。
突然,一場陣雨不期而至。人群來不及躲避,官兵們暖心地撤去警戒線,招呼市民們躲到艦載戰斗機機翼之下。“祖國戰機隨時為人民遮風擋雨。”一名登艦參觀者有感而發。
這份守護,不僅綻放在聚光燈下,更銘刻在遠海大洋的驚濤駭浪中。
夜幕下,西太平洋深沉如墨,雲飛浪卷,山東艦航母編隊正開展體系對抗演練。
“外機抵近!”接到指令后,放飛小組迅速就位,發動機的轟鳴淹沒了呼嘯的海風。不一會兒,艦載戰斗機如銀箭離弦,沖上夜空。
這是山東艦又一次深夜戰斗起飛,經過多個回合的較量,外機最終悻悻而去。“能戰方能止戰,我們有自信全時待戰、隨時能戰。”中隊官兵說。
訓練期間,編隊全程保持高度戒備、隨時反應的作戰狀態,多次組織艦載機戰斗起飛,有效檢驗了部隊訓練成效。
浩瀚大洋上,艦載戰斗機在航母上著艦猶如刀尖起舞,而夜間著艦更是難上加難。
前不久,又一批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順利通過了夜間航母資質認証。夜色下,看到飛行員們從戰機下來面帶笑容,中隊領導任馳不禁想起了第一次夜間保障艦載機起降的場景。
那是一次“從0到1”的突破。在起降保障中隊各戰位的密切配合下,艦載機一一沖向星空,所有人歡呼雀躍的時候,中隊官兵卻不敢有絲毫懈怠。對於他們而言,還有一項更艱巨的任務——回收!
任務前的那段時間,中隊官兵在籃球場大小的作業區域來回穿梭,將保障細節一點點修改完善,每天的步數都在兩萬步以上。
那晚,戰機風馳電掣般“砸”在甲板跑道,尾鉤精准地鉤住阻攔索,向前滑行數十米后穩穩停住,在甲板上定格出一個巨大的“V”形。
“在我們心裡,這代表著‘勝利’,也意味著具備了晝夜全時域作戰保障能力。”凝望著戰機藍色尾焰,任馳感慨,守護戰鷹,就是守護萬家燈火。作為首艘國產航母的艦員,唯有厚植忠誠基因,不斷提高戰斗力,才能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何鐵城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