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踏訪抗日根據地舊址,追尋我黨我軍廉潔奉公好作風——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江蘇省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唐艷蓉攝
盛夏清晨,日出東方,朦朧的天空漸漸明亮。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記者行走在晉察冀阜平、蘇北鹽阜區、山東沂蒙山區等抗日根據地舊址,總能聽到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這首歌,創作於1943年的抗日烽火中,原名叫《邊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80多年過去,我們傾聽,我們叩問,一路追尋那歌聲背后穿越時空的答案。
要想戰勝敵人,先要戰勝自己——
兩場“生死戰”都不能輸
在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的資料室裡,記者看到一本書中記載了1938年頒布的《中共晉察冀省委關於在政權機關中工作的黨員必須遵守的條例》,簡單有力的4條規定讓人印象深刻。
“刻苦耐勞,積極負責,絕對廉潔正直”“絕對服從黨的決議和指示”……這些力透紙背的條文出台時,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僅4個月,但對不正之風的整肅已經如火如荼展開。
一個新生的抗日根據地政府,為何要在戰火硝煙中揮起整肅利劍?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周慧敏道出了嚴酷現實:“老百姓對舊政權大吃大喝、貪污公款、欺行霸市等現象深惡痛絕。一個新政權如果不能約束手中的‘權’,根據地的‘根’就會慢慢腐爛。”
採訪中,記者經常聽到老區人民談論八路軍的廉潔故事:朱德向好友寫信借錢,接濟年邁母親﹔聶榮臻吃粗糧、住草棚,與軍民同甘共苦﹔劉伯承眼部感染,為節省一支麻藥,他忍痛接受手術……
那些橫刀立馬、英雄虎膽的八路軍、新四軍名將,為何在作風紀律的小事小節上常懷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敬畏之心?
“風腐互為表裡、同根同源,腐敗往往是不正之風從量變轉為質變的結果。這個道理,共產黨人看得最清楚、理解最深刻。”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莒南縣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慶合向記者談起一件往事——
當年,八路軍第115師民運部股長翟新亞受命出任郯城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然而,環境的變化、權力的侵蝕讓這位老八路迅速沉淪,貪污受賄、玩忽職守,生活作風糜爛。
羅榮桓赴郯城查明實情后,怒不可遏:“誰騎在老百姓頭上,老百姓就要起來打倒他!”翟新亞旋即被撤職、開除黨籍。
戰場的勝敗關乎生死存亡,反腐的成敗也關乎生死存亡,兩場“生死戰”都不能輸。
在蘇中抗日根據地,1942年6月至7月,有4名干部因貪污被依法嚴懲。蘇中行署稅務局第四分局主任邢愛身貪污4000元,新四軍第1師特務營營長李桂成貪污1000元,均難逃法網。
當時,八路軍第129師政委鄧小平派干部到根據地各縣檢查,曾擲地有聲地告誡干部:“你們應該記住,誰要是貪污一分錢,就是叛變的開始。”
“我經歷過那個年代,太清楚廉潔的重要性了!那時,要是有一個腐敗分子在根據地為虎作倀,對民心的破壞力不亞於一群鬼子‘掃蕩’!”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記者遇到了前來參觀的九旬老人展先勇。當年,他曾擔任兒童團團長。
仔細觀看紀念館裡的“反腐倡廉”展陳,老人思緒萬千:“這些年,我們黨下決心‘打虎拍蠅’,風氣真是一天比一天清朗。這跟當年根據地刮骨療毒是一個道理——隊伍要干淨,人心才齊、根基才牢,要想戰勝敵人,先要戰勝自己!”
從“宋公堤”到“雪楓堤”——
廉潔奉公筑起“民心堤壩”
江蘇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內,有一塊高約2米的“宋公紀功碑”,記者抬頭凝望,碑文已經難以辨認。
歲月流逝,石碑字跡漫漶,但抗日根據地的廉潔作風仍然在當地群眾中口口相傳。
“1939年8月,黃海之濱突遭百年未遇的海嘯。海堤崩潰,沿海數百裡一片汪洋,蘇北上萬名百姓罹難。”講解員顏娜介紹,災后,國民黨政府撥款修堤,但是修堤過程中偷工減料,次年大堤就被海浪沖垮。
天災人禍,滿目瘡痍,共產黨來了晴了天!
為了不增加貧苦百姓負擔,時任阜寧縣縣長、共產黨員宋乃德一改舊政權增稅籌錢的做法,轉而以鹽稅作抵押,向當地大戶人家募集資金重修大堤。為解決修堤民工吃飯問題,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下令,將新購入的軍糧分批調撥工地。
“在日偽軍的封鎖和‘清剿’下,根據地生活極為困難,新四軍自己也不寬裕。”談起那時境況,顏娜感慨不已,“一條大堤,照見國共兩黨的作風之別——一個想著把工程款往自己的腰包裡‘裝點’,一個想著從自己的口糧裡為百姓‘省點’。”
“這座長達45公裡的攔海大堤,僅僅兩個多月就修建完成。歷盡劫波的百姓,將它譽為‘宋公堤’,萬余名群眾共同簽名,刻石立碑,永作紀念。”
記者一路尋訪發現,有許多這樣的“民心堤壩”在抗日根據地綿延。
河北涉縣,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領軍民,在太行山上鑿出一條近30裡的漳南大渠,附近村庄的3000多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百姓把這條渠稱為“將軍渠”﹔
江蘇泗洪,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率領軍民冒雨搶險救災,加固堤防,守護數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年修筑的堤壩,就是現在的“雪楓堤”……
斯人已逝,風骨長存。穿越山巒溝壑,記者抵達河南夏邑,在彭雪楓紀念館,見到了將軍的遺物——兩套整潔的舊軍裝,一床洗了又洗、補了又補、已經發白的被子,一雙經常穿的草鞋。
睹物追思,講解員李小迪提到彭雪楓生前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廉潔奉公、艱苦朴素光榮,貪圖享受可恥。”
“彭雪楓結婚時,蓋的是打著補丁的舊被子,堅決不讓工作人員換新的。”李小迪說,言出行隨、說到做到,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操守。
連年艱苦征戰,彭雪楓患上了嚴重的胃病。一次,彭雪楓工作到深夜,警衛員怕他胃病發作,給他煮了一碗面條。彭雪楓深知,官兵和老鄉生活都很困難,說什麼也不肯吃,最后把面條送給了一名生病的群眾。
彭雪楓犧牲后,淮北軍民自發為他送行。沿途的祭桌上,擺著一碗清水、一面鏡子,象征他一生清如水、明如鏡。
“英勇善戰的彭雪楓,廉潔奉公的彭雪楓,在人民心中分量一樣重!”江蘇省宿遷軍分區干事萬東明告訴記者,宿遷是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第4師戰斗的地方。如今的宿遷大地,雪楓學校裡書聲琅琅,雪楓公園中青鬆蒼勁,雪楓大道車流如織,雪楓烈士陵園時常有人前來祭掃……
“爭當雪楓傳人,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萬東明說。
沒有“特殊利益”,才有“特殊材料”——
共產黨人的“算盤”從不為自己打
鹽城市初級中學校園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舊址保存完好。走進展陳室,抗大五分校的紀律簡潔而醒目:不動搖不逃跑,不貪污不腐化,不消極不驕傲……
“我在這裡上學,聽著新四軍的故事長大。”學校教師巫泰偉,是新四軍老戰士巫錫九的孫子。對這段歷史,他如數家珍:“抗大五分校培養的學員,大多會走上軍政領導崗位,所以對他們的紀律要求特別嚴格。”
嚴明的紀律規矩,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規范著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
袁國平曾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他的兒子后來曾問母親邱一涵:“同學們說我爸爸當大官,媽媽長征肯定騎馬,是嗎?”邱一涵淡淡一笑:“爸爸的馬上馱的是傷員,我是拽著馬尾巴過的雪山,后來還有人批評我搞特殊化呢!”
“在袁國平眼裡,腐敗是從公私不分、佔公家便宜開始的。”談起這個故事,新四軍紀念館館長仇金標說,“如果紀律規矩劃定了公與私的法紀界限,那麼更鮮明的公私界限,其實在黨員領導干部心裡。”
在給侄子的信中,袁國平這樣寫道:“此刻我身無分文,無法幫助家裡,因為我們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民族服務的。或許有人要說我們是太不聰明了,然而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像我們這種不聰明的人。”
“國民黨敗就敗在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的‘聰明人’太多。”仇金標感慨地說,共產黨恰恰是因為有許多“不聰明的人”舍己為人民,不佔公家一分一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才靠清廉贏得了民心、贏得了天下。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黃克誠的“吝嗇”遠近聞名。部隊發了新毛巾,他剪成兩半用﹔信封重復使用,自制墨水……這個在戰場上善於算計敵人的名將,生活中被周恩來譽為“管家理財的行家”:“你給他一萬塊錢,他能當十萬塊錢用。”而黃克誠的回應真誠質朴:“節約無小事,能摳一分,民負輕一分。”
“‘算盤’從不為自己打!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共產黨人,不僅不會貪公家的錢,還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鹽城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劉小清,給記者講起了另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泰國歸僑詩人陳子谷參加新四軍並入黨后,將自己分得的遺產20萬元和從泰國華僑中募集到的6萬元,全部捐給了部隊。這筆錢解決了新四軍2個月的糧餉,還為將士們解決了過冬的寒衣。葉挺軍長稱贊他是一位“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愛國赤子。
追憶新四軍,劉小清動情地談到“兩個特殊”——
我們常說,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也常說共產黨人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但是,人們很少把這“兩個特殊”關聯起來思考。
其實,正是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才造就了用“特殊材料”鍛造的中國共產黨人!
(本報記者 韓 杰 謝 菲 曹春耀,採訪得到李祥琨、王善成、張瑞、李蓄揚、唐艷蓉、張曉光、龔偉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兩個1億”的啟示
踏訪抗日根據地舊址,記者注意到抗戰結束時的一個統計數據:根據地人口近1億。今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已突破1億。
前一個“1億”,是我們黨依靠人民奪取全民族抗戰勝利的基石。后一個“1億”,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底氣。當年,在抗日根據地,廉潔是比任何槍炮都更有力的武器,民心是永遠的“根據地”。今天,我們打鐵必須自身硬。只要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正風肅紀反腐的重要意義,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軍引向深入,我們就會一往無前、戰無不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