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日本加速推進太空軍事化布局

2025年08月08日08:35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省近日發布首份太空軍事能力建設指導性文件《宇宙領域防衛指針》(以下簡稱《指針》),系統規劃中遠期太空軍事能力發展路徑,標志著日本太空軍事化進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開發“保鏢衛星”測試反衛星武器

《指針》與日本《國家安保戰略》《防衛計劃大綱》等軍事戰略文件相銜接,旨在為軍工產業技術創新及裝備研發提供中遠期指引,增強技術投資的確定性。

文件延續日本渲染“安全威脅”的慣用邏輯,聲稱他國正在研發可攻擊人造衛星的“殺手衛星”,導致太空“戰場化”趨勢加劇、威脅持續擴大,因此日本“必須強化應對能力”。其中,“衛星資產防護”被列為優先任務,主要目標是開發名為“保鏢衛星”的主動防御系統。該系統下的衛星可機動接近威脅目標,以物理碰撞或電磁干擾手段攔截敵方“殺手衛星”。

防衛省計劃分3個階段推進項目落地:2025至2029年組織軍工企業開展技術驗証和原型設計﹔2029年前完成首輪“保鏢衛星”在軌功能驗証,測試攔截攻擊能力﹔2030年后逐步構建覆蓋關鍵衛星的主動防護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保鏢衛星”雖以防御為名,但具備主動變軌並實施碰撞、干擾他國人造衛星的能力,本質上屬於反衛星武器。日本借“衛星資產防護”之名推進相關研發,實則是為測試反衛星武器尋找借口。

構建“衛星星座”強化偵察能力

《指針》明確,日本將構建由數百顆小型衛星組成的低軌“衛星星座”軍事偵察網絡。日本可借該網絡實現對周邊艦艇及部隊動向的分鐘級高頻監控,並追蹤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射和飛行軌跡,同時為中遠程彈道導彈提供天基制導支持,構建“防區外作戰能力”。2025財年,日本將為此投入2833億日元(約合18.7億美元),佔防衛預算的3.25%。按規劃,該系統2027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重點覆蓋日本周邊及東亞海域,后期逐步拓展至全球。

日本防衛省對“衛星星座”軍事偵察網絡建設提出兩項具體要求。

一是實現關鍵技術和核心系統自主可控。盡管日本已委托美國Planet公司制造10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並計劃2027年前部署,但仍推動與美國以外國家開展合作。比如,日本IHI公司已與芬蘭ICEYE公司簽署協議,合作開發24顆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並計劃在日本本土設廠制造。

二是強化民用技術融合。防衛省同步發布《下一代情報通信戰略》,要求整合民間人工智能、光通信等技術資源,提升衛星數據傳輸效率﹔鼓勵三菱重工等企業聯合開發小型衛星制造技術,降低研發成本。

體系化推進太空軍備建設

當前,日本正從多維度體系化構建太空軍事能力。

在頂層規劃方面,《指針》發布后,太空民用核心框架《宇宙基本計劃》將配套修訂,預計今年底推出新版本,重點目標包括:2035年前將火箭發射次數提升至當前的6倍﹔持續推進“准天頂”衛星系統組網,中遠期實現11顆衛星運行﹔發展深空探測等關鍵能力。

在力量建設方面,《指針》明確升級作戰編制,計劃今年內將現有“宇宙作戰群”(約120人)升格為“宇宙作戰團”(常規編制700至1000人),強化太空監視和作戰指揮能力﹔2027年將航空自衛隊更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逐步實現太空軍種獨立建制。

在裝備發展方面,呈現攻防一體化趨勢。2027年“衛星星座”軍事偵察網絡初步建成后,可提供偵察感知和天基制導﹔“保鏢衛星”系統除主動防御功能外,也可作為反衛星武器攻擊他國軌道目標。此外,日本正聯合所謂“友好國家”建設抗干擾衛星通信網絡,推進與美歐等盟國衛星系統互聯互通,提升通信系統韌性。

在產業培育方面,今年3月日本內閣發布《宇宙技能標准》草案,覆蓋火箭設計、衛星運維等94項專業技能,目標是培養10萬名太空專業人才,推動跨行業技術轉移﹔計劃2026年修訂《宇宙活動法》,放寬民營企業衛星發射許可限制,鼓勵商業航天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以應對“安全威脅”為由推進太空戰略布局的意圖明顯,其在太空領域的軍事擴張行動,可能引發區域性太空軍備競賽,破壞太空和平利用的國際環境,值得世界關注和警惕。(子 歌)

(責編:彭靜、彭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