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支新組建連隊的“內在驅動力”

劉 含 特約通訊員 王 軼
2025年09月26日09:43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第82集團軍某旅武裝偵察連近年來喜訊不斷,不僅2次榮立集體三等功,還7次榮獲集團軍以上表彰。

該連不是英模連隊,沒有厚重的連史,而是幾年前調整組建的新連隊。連隊為何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榮譽?官兵為何干勁十足?該連馮指導員的解釋是:“因為我們連有著強勁的‘內在驅動力’。”

“連隊的現在和未來就握在我們手中”

今年9月,某駐訓場上,武裝偵察連為新兵舉辦入連儀式。新兵們身姿挺拔,目光投向前方——一張條桌上,該連的連史簿與榮譽簿並排鋪開。

“盧東洋,你是武裝偵察連第230名戰士。”指導員的聲音堅定響亮,“你有義務為連隊書寫嶄新連史、創造嶄新榮譽!”

盧東洋上前一步,像其他新兵一樣用指尖輕觸冊簿,瞬間怔住:連史簿記錄了連隊從組建至今的所有大事,卻隻有薄薄幾頁。

盧東洋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感受的新兵。作為新組建的連隊,武裝偵察連“家底”不厚——沒有光輝戰績,沒有英模人物。但是,像其他新兵一樣,盧東洋心中的自豪感很快油然而生,榮譽簿裡那一個又一個榮譽讓他心跳加速。

今年2月18日,連隊榮譽牆前掌聲雷動。宋連長將第二個“集體三等功”獎牌挂上牆面時,習慣性地用眼睛余光掃了一下周圍——榮譽牆上已挂滿各種獎牌。

宋連長從軍校畢業后便來到連隊,那時的連隊榮譽牆上空落落的,隻挂著一張獎狀。也是從那時起,這張獎狀的獲得者王哲,成為宋連長號召大家學習的榜樣。

當時,該連剛組建,官兵要學習掌握的裝備和技能很多。就在此時,上級組織了一次比武。“既要忙好手頭的工作,還要擠出時間備戰比武。”面對任務,王哲挺身而出:“誓為連隊奪得榮譽!”靠著加倍努力與刻苦訓練,王哲最終在比武中斬獲兩個單項第一,捧回了該連的第一張獎狀。

載譽歸來,連隊為他舉辦故事會。王哲動情地說:“連隊的現在和未來就握在我們手中,人人都應爭當榮譽的創造者、連史的書寫者。”這句話深深地刻入連隊官兵心底。

2021年,集團軍組織偵察專業比武。參賽的班長魏顯奎和張少輝臨行前留下一句話:“我們會讓連旗高高飄揚。”連續4天3夜的比武,魏顯奎和張少輝在各路強手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績,集體成績總評第一。

通過這次比賽,“連隊榮譽創造者、連史書寫者”的自我定位在官兵心中更加明晰。

“他們連,訓練尖子從來沒有斷過層。”其他連官兵的評價,道出了這一定位的作用。

在該連的榮譽牆上,挂著兩名狙擊手的照片:排長劉祖博與班長蘇獻良。當年,劉祖博和蘇獻良都是戰士,兩人是對手更是戰友,都想著為連隊爭得榮譽。

2019年,劉祖博在集團軍狙擊比武中奪魁,立功后提干入學。臨別時,蘇獻良緊握他的手:“在爭取榮譽的路上,我會緊緊跟上。”

2022年,劉祖博回到該連任排長,兩人的比拼再次展開。2023年,劉祖博以陸軍第一名的身份征戰第54屆國際軍體射擊世錦賽,與隊友獲得團體第六名﹔同年,蘇獻良在旅軍事體育運動會上過關斬將,打破“十項全能”紀錄。第二年,在集團軍狙擊比武賽場上,蘇獻良奪魁。

“每名官兵都在主動擔起這份責任。” 馮指導員說,“正因為如此,連隊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沒有一份努力是徒勞的”

“去年,我參加集團軍狙擊專業比武取得第一名。來我們班,能讓你成為一名狙擊手……”前不久的“新老兵對話會”上,蘇獻良像其他班長一樣走上講台,介紹本班情況。

組織“新老兵對話會”,如今已是該連的一個傳統。在班長們的介紹過程中,新兵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確定自己喜歡的專業,然后向連隊提出申請。

“連隊的班長中,不少立過二等功,有的是集團軍‘百名優秀班長’,有的是集團軍‘百名優秀教練員’,人人都在集團軍以上比武中取得過佳績。組織他們上台講榮譽、講奉獻,能讓新兵干有目標、學有榜樣。”馮指導員說,“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會,班長能了解新兵的打算,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讓新兵知道取得榮譽的過程充滿艱辛也很重要。”蘇獻良解釋說,“這樣,在遇到挫折時,新戰友才不會因此一蹶不振。”

如今已是副班長的李瑞峰對此深有體會。入伍前,他練過散打,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當偵察兵的料。可剛下連,他就知道了什麼叫“山外有山”。

體能過硬是偵察兵遂行任務的前提,相關課目都必須過關。在5公裡武裝越野課目上,李瑞峰卻卡殼了。盡管每天早早就上了跑道,沙袋綁腿、背囊壓肩等方法也用上了,但他的成績始終不見起色。

時間一長,李瑞峰曾經的自信慢慢消失。

一個傍晚,剛加練完的李瑞峰又處於沮喪中。班長王浩宇走了過來。

王浩宇曾獲集團軍偵察專業比武第一名、軍事體育訓練“特一級”,也一度是李瑞峰想趕超的目標。

“我曾經和你一樣,費了半天勁兒也爬不上一個坡……”王浩宇向李瑞峰講起了自己的經歷。半小時過去后,李瑞峰心頭的迷霧漸漸散開。他這才明白,王班長以前也有過類似經歷,而這個過程正是“破繭化蝶”的過程。

“沒有一份努力是徒勞的,隻有持之以恆,才能邁過這個坎。”王浩宇說。

心底的火焰,從那時起再度熊熊燃燒。李瑞峰最終選擇了堅持。去年底,李瑞峰軍事體育訓練成績達標“特三級”,並被任命為副班長。

陳佳樂,一名體育大學游泳專業畢業的新兵,來到連隊后,他按自己的想法,選擇成為一名無人機操作手。

憑借不服輸的韌勁和班長們的幫帶,他很快掌握了無人機的基本操作技巧。正當他自信心滿滿時,一場考核讓他備受打擊。

那天,他操控的無人機被“敵”無人機和雷達鎖定,班組成績最終隻被判定為“及格”。

考核結束,羞愧的他面對無人機操作面板,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可能真的不行……”

李瑞峰看到陳佳樂的神情,就像看到了當初的自己。“走遠路的人就不能怕跌倒,要永遠相信自己的努力。”李瑞峰帶著他逐個問題突破。陳佳樂手心全是汗,眼中卻有了光,每天的訓練感悟密密麻麻一寫就是好幾頁。

今年盛夏的演訓場上,陳佳樂操作的無人機,巧妙地避開了對手多次偵察,精准捕捉到多個關鍵目標,為班組撕開“敵”防線提供了有力支撐。

走下訓練場,陳佳樂找到李瑞峰:“班長,是你讓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我們永遠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

夜雨連綿,一場偵察專業綜合訓練在濕漉漉的密林中展開。

“前方發現陡崖。”該連兩名前出偵察員傳回的信息,讓導調員楊偉偉不禁為這個偵察小隊捏了一把汗。

此次訓練要求偵察人員必須在規定時間抵達觀察點,要繞開這段陡崖顯然已來不及。

“對偵察兵來說,翻山越嶺是常態,但雨夜攀岩確實很少遇到。”楊偉偉對此很清楚。

然而,偵察小隊沒有遲疑。在指揮員劉祖博指揮下,偵察小隊很快行動起來。抓握繩索、腳踩岩點、身體貼近岩壁,每個人的動作都很流暢,很快通過了陡崖。

“雨夜攀岩,不怕出岔子?”演練結束后,有人問劉祖博。劉祖博的話裡透著底氣:“應對這種情況,我們以前練過多次。”

其實,不僅是這種特情,官兵能想到的更多特情,也被該連納入了平時的訓練之中。

“想透戰場情況,先練一步。”讓宋連長堅定這種想法的,是幾年前演訓活動中的一次失誤。

那次,連隊參加跨區演訓活動。因遭到干擾,該連偵察到的目標坐標無法傳至指揮部,在緊要關頭“掉了鏈子”。

訓練結束后的復盤,一下子繃緊了大家腦子裡的弦:“說到底,還是平時訓練時沒有考慮全戰場可能發生的情況。”

從那時起,發動官兵參與研究訓法、戰法等,就成了該連的常態,並取得成效。

蘇獻良對此深有感觸。去年,他帶隊參加上級組織的狙擊專業集訓。訓練場設在茂密的灌木叢地帶。訓練進行到第二天,副班長劉禮豪提出:“我們使用的靶標四周有一圈明顯的白色邊框,這在真實戰場中不可能存在,相反,對手會利用環境偽裝,盡力隱藏自己,建議剪掉靶標白邊。”

這一建議很快被採納,靶體的高度也被降低,半掩於灌木之中。最終,該連的選手在后來的比武中摘得個人與團體“雙第一”,尤其在目標識別與應用狙擊課目中,成績遠超其他參賽隊。

在連隊鼓勵和支持下,一些看似“超綱”的課目也被該連官兵自主練了起來。與之相應,連隊戰斗力水平明顯提升。

2023年抗洪搶險任務中,劉禮豪隨突擊隊深入災區。腳踩岩點、手部發力、平衡身體……劉禮豪發現,一切都頗似他們平時的訓練場景。他們翻山越嶺,經過13小時的跋涉,成功救出一名身受重傷的13歲女孩。

“一切都是為了打勝仗,我們永遠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那次任務,讓劉禮豪和戰友們再次讀懂了這句話的分量。

訓練場上的汗水,終將化作制勝未來戰場的底氣。“來無影去無蹤,如閃電似清風,單槍匹馬闖敵陣,捕捉俘虜探敵情,水深千尺能泅渡,山高萬丈敢攀登……”高唱《偵察兵之歌》,該連官兵開始向著新的目標沖鋒。

銳視點

高度的自覺性從哪裡來

■王道峰

習主席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青年官兵要以高度的自覺性扛起攻堅重任,保持晝夜兼程的奮進姿態。

這種高度的自覺性從哪裡來?源於正確的價值觀與強烈的責任感。作為一名軍人,如果解決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奮斗就不再只是上級的要求、個人的喜好,而是與國家安危、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從而獲得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各級帶兵人應積極引導,幫助官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夯實思想根基,不斷增強自覺性與責任感。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能使官兵在艱難困苦中產生非凡的韌性,以舍我其誰的姿態主動進取。

如何衡量是否具有了這種高度的自覺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每名官兵是否做到了在能力上永不滿足,是否在開展實戰化訓練方面做到了極致。戰場無亞軍,高強度的現代化對抗,勝負往往在毫厘之間。隻有善於發現和及時肯定官兵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的進取心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官兵培養高度的自覺性,久久為功,才能幫官兵持續增強投身強軍實踐的主人翁意識。

對一個單位來說,如何讓大家都擁有高度的自覺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營造濃厚的集體氛圍,通過氛圍的熏陶與榜樣力量的引領,讓置身其中的每名官兵都被感染、被激勵、被帶動。

強軍路上,行則將至。這種“行”,靠的是全體官兵高度自覺地去奮斗。這樣,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官兵都會以最高標准要求自己,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強軍實踐,最終匯聚成推進強軍興軍偉大事業的磅礡力量。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