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踏訪紀念場館和座座軍營,感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

讓“銳利武器”永不鏽蝕

2025年10月08日08:59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延安楊家嶺,走進中央大禮堂舊址。

中西合璧,古朴厚重。這座建筑,是為黨的七大召開專門修建的。然而當年,就在這個煥然一新的大禮堂裡,面對笑逐顏開的代表們,毛澤東同志卻說了這樣一段話——

“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

住上新房子,不忘“掃房子”﹔具有新面貌,不忘“常洗臉”。就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延安整風中,他將批評和自我批評確立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

進入新時代,習主席深刻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強身治病、保持肌體健康的銳利武器,也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唯一有效的方法”“黨的三大作風之一”“銳利武器”……這些關鍵詞告訴我們,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必須始終保持這個有效武器的銳利鋒芒。

敢拿自己“開刀”,敢向別人“開炮”——

對事業對同志負責,批評就要較真碰硬

革命聖地延安,一排排窯洞像一雙雙深邃的眼睛,凝視著今天的我們。

拾級而上,記者來到楊家嶺一個不大的院落。延安黨史專家谷少杰介紹,1940年底,毛澤東同志在這裡接見從前線到中央黨校學習的同志,批評一些同志不習慣住窯洞,強調“這是要不得的”。

就是在楊家嶺,我們黨拉開了延安整風運動的序幕。毛澤東同志指出,整風是一個偉大的黨的思想斗爭,實行此種斗爭的武器就是自我批評。

在戰場上經歷真槍實彈的洗禮,還要在思想上接受真刀真槍的淬煉。翻閱一份份史料,記者能強烈感受到當年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火藥味”。

楊植霖是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創始人之一。一次會議上,有的同志批評他有“單純軍事觀點”,楊植霖開始並不接受。那名同志接下來的質問毫不留情:“你隻鬧了那幾杆槍,為什麼不發展黨員?不發動群眾……”

楊植霖后來回憶,“我當時幾乎哭出來了,好幾天悶悶不樂。后來通過學習,越來越覺得人家說到我的病根兒上,覺得這是同志之間誠心誠意地幫助,一生也感激不盡”。

勇於向別人“開炮”,也要敢於拿自己“開刀”。谷少杰說,只要我們抱著對黨和人民軍隊事業負責、對同志及自身成長進步負責的態度,就能做到批評別人一針見血、批評自己不遮不掩。

我黨早期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李立三,因路線問題離開重要領導崗位后,化名“李敏然”。一天,他被請去作報告,詳細講解了“立三路線”的錯誤及其給中國革命造成的損失。快要結束時,他大聲問台下的官兵:“你們認識李立三嗎?”許多人回答“不認識”。李立三指著自己的鼻子說:“本人就是李立三!”

剎那間,會場鴉雀無聲,片刻之后,全場掌聲雷動。

“這種勇於自我批評、願意改正錯誤的精神,就是黨性純潔的表現。”胡喬木在回憶錄中寫道,“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黨就一定能夠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024年6月,習主席帶領軍委一班人和各部門各單位主要負責人來到延安,召開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部署深化新時代政治整訓,強調各級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把自己擺進來,拿出拋開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氣,以深挖根源、觸動靈魂的態度,深刻反思,認真整改,解決好思想根子問題,推動政治建軍走深走實。

“這是習主席在教導我們如何加強革命性鍛造,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穿行多個革命舊址,記者遇到不少前來尋根的軍隊領導干部,談及於此,他們道出自己的見解:一團和氣要不得,較真碰硬顯擔當。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在陸軍某部機關,李處長撰寫對照檢查材料的經歷,成為官兵不斷進行思想淬煉的范例。

他先后五易其稿,從最初梳理工作情況,到逐步觸及思想症結,再到聚焦“打仗思想樹得不牢”“政績觀出現偏差”等根子問題,並提出整改措施,每一遍修改都是對初心使命的自我叩問,每一次反思都是對正確履職的認識深化。

“什麼是拋開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氣?什麼是深挖根源、觸動靈魂的態度?”該部領導告訴記者,深化政治整訓,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有這種自覺、這種力度。

如何對待批評,既考驗胸襟更反映作風——

批評難,領導帶頭就不難

延安革命紀念館,“批評和自我批評”展區玻璃櫃裡,一篇篇當年高級領導干部的自傳文章引人注目。

“這不是革命前輩個人揚名立萬的‘功勞簿’,而是深刻審視剖析自身的‘反省書’。”講解員吳貞萱介紹,延安整風期間,每一名高級領導干部都通過撰寫自傳的方式開展自我批評,向組織坦誠、徹底地交待自己的全部歷史,對個人思想進行全面深刻的檢討。

翻開王若飛同志的自傳,那份坦誠和徹底讓人動容。談到自己1931年在內蒙古工作時被捕一事,他這樣寫道:“我盡管在獄中堅貞不屈,但存在著‘路線錯誤’和‘警惕性不高’的問題,給黨造成了損失……”吳貞萱告訴記者,毛澤東同志審閱后,稱王若飛為“共產黨人的楷模”,並建議將這篇自傳作為樣板,供其他高級領導干部學習。

刀口向內,映照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熾熱爐火。

王震同志是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帶領官兵開墾出“陝北的好江南”。延安整風中,他沒有擺成績,而是積極反思過往的戰斗和工作,直言自己“習慣用簡單直接甚至嚴厲的方式處理問題,存在作風粗暴的情況”,並寫下對照檢查材料,請同志們監督整改。

批評難,領導帶頭就不難。看到這裡,記者不由心生感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的中高級將領,無論戰功多麼顯赫,都把自己當成普通黨員,帶頭揭短亮丑,為全黨全軍立起了鮮明導向。

延安整風開始時,有人認為,中央領導同志皆是有修養的老革命,絕非被批評對象,唯有缺乏實際經驗的年輕人,才是接受批評的主體。還有的同志對批評領導同志顧慮重重,怕批評重了影響領導同志的威信。

對此,劉少奇同志提出:“發言一律稱同志,不稱首長。”他認為,單純的號召往往流於空洞,黨內要有自由批評的空氣,特別是中央負責同志應隨時接受干部和群眾的監督批評。

李維漢同志是革命元老,也是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不少同志對他犯過的錯誤進行了嚴厲批評,他始終虛心接受,自我檢討一次比一次深刻。

“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有時難忍耐,猝然發雷霆。繼思不大妥,道歉親上門。於是又合作,相諒心氣平。”這是陳毅元帥的詩作,其背后隱藏著一段往事:

1940年,有人向陳毅反映某干部貪污,直接批評他用人失察。因其言辭過激,陳毅忍不住當場發了火。事后,陳毅意識到不妥,第二天一早就登門道歉,認真進行自我批評,並嚴肅處理了貪污事件。

如何對待批評,既考驗胸襟,更反映作風。正如習主席深刻指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不僅對下級要敢用,對同級特別是對上級也要敢用。不能職務越高就越說不得、碰不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夠用好,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越批評越團結,越團結越有戰斗力

中國抗戰,北有太行硝煙,南有雲嶺烽火。

走進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一組合影吸引了記者目光:陳毅身著軍裝神情淡定,粟裕昂首肅立目光堅毅。

“當年在皖南雲嶺,一直流傳著‘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團結佳話。”講解員告訴記者,兩人的革命情誼,不僅是在槍林彈雨中凝結的,更是在彼此批評中鑄就的。

1940年,營溪戰斗中,因不想放棄軍事物資,粟裕改變作戰計劃,導致敵軍主力逃脫。陳毅為此大發雷霆,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后,經過開誠布公的討論溝通,粟裕誠懇接受了陳毅的批評,為后續黃橋戰役的正確決策和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讓記者想起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的一句話:“真正要團結就要展開批評,掩蓋分歧的人就是不要團結。”

白山黑水,茫茫林海。1938年寒冬,與敵人作戰的東北抗聯第三軍官兵靠樹皮、雪水充飢。生死關頭,軍長趙尚志主持召開了一場特殊的“批評會”。

起因是兩名偵察戰士,因過度飢餓私自挖了老鄉埋在雪地裡的半袋土豆。趙尚志沒有簡單斥責,而是捧著一碗雪水坐在地上,先作了自我批評:“是我這個軍長沒帶好路,讓同志們餓肚子、犯錯誤,責任首先在我。”

聽罷,犯錯的戰士紅著眼檢討:“我們忘了抗聯的規矩,忘了老鄉的恩情,要是老鄉發現土豆沒了,開春可怎麼活?”

事后,兩名戰士在老鄉藏土豆的地方,留下一張寫著“欠老鄉半袋土豆,抗戰勝利后必還”的字條,並附上僅有的兩枚銅板。

“為什麼我們餓得連飯都吃不上,還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抗聯老戰士李敏回憶,那時候異常艱苦,最怕的是人心散了。批評是讓大家知道為誰扛槍、為誰打仗,這樣即使天再冷、肚子再餓,也能扛過去。

越批評越團結,越團結越有戰斗力。這一真諦,無論在過去的革命歲月,還是在新時代的強軍征程,都有生動而深刻的印証。

在武警廣東總隊某部執勤一中隊榮譽室,記者看到一封珍藏的“批評意見書”。

上個世紀50年代,中隊前身、原湖南軍區步兵一團一連黨支部進行黨員思想整頓,宿舍走廊牆上貼滿了戰士們的“批評意見書”。一天,毛澤東同志到連隊視察,看到一份意見書裡寫著共青團員李正榮批評共產黨員龍守祥“平時模范作用不強”等意見時,給予高度肯定:“這個意見提得好,批評就要這樣搞。”

自此,毛澤東同志的簡短評價和這封225個字的“批評意見書”,被單位視為“傳家寶”,一茬茬官兵始終傳承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

“我剛到中隊任職時,就因‘未徹底融入中隊,常把你們挂在嘴邊’‘處理事務過於主觀’等問題,被大家批得紅臉出汗。”該中隊指導員肖越介紹,“官兵對我的批評,有的直指問題,有的提出建議,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在官兵坦誠直率的批評幫帶下,肖越很快完成從一名機關干部到指導員的角色轉變。他聽兵言、知兵事、解兵憂,成為官兵信賴的優秀帶兵人。

“官兵把批評和自我批評化作習慣、自覺和責任,持續凝聚團結奮進的力量。”肖越自豪地告訴記者,近年來,中隊榮立集體二等功、集體三等功各1次。去年底,中隊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

記者手記

重錘除雜質 鍛打方成鋼

鋼槍,是軍人戰場的打贏利器﹔批評和自我批評,則是錘煉軍人思想作風的銳利武器。我黨我軍這一優良作風,既考驗指出問題的勇氣,更催生自我革命的自覺。

重錘落下,雜質灰飛煙滅﹔反復鍛打,終究百煉成鋼。要讓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銳利武器”永不鏽蝕,就必須像老一輩革命家那樣,在自我革命中始終保持鍛打的力度、爐火的溫度。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講黨性不講私情、講真理不講面子,不斷扶正祛邪、激濁揚清,始終保持靈魂高尚、思想純潔、作風過硬。(李建文 熊思琦)

(責編:王瀟瀟、薄晨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