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煉指揮現代戰爭的過硬本領


點擊播報本文,約
西部戰區某部通過“任務式指揮”,錘煉各級指揮員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自主決策能力﹔海軍某基地復盤近年來海上維權斗爭,重點查找指揮短板﹔火箭軍某部對各級指揮員掌握新技術新裝備情況專項評估,倒逼大家把擁有科技頭腦作為指揮能力的剛需……沙場秋點兵,鏖戰中軍帳。連日來,全軍各部隊在演訓中練指揮、研指揮、強指揮,進一步錘煉指揮現代戰爭的過硬本領。
習主席深刻指出:“軍隊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勝仗,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制勝在指揮,打仗即打將。過硬的指揮本領是作戰的根本要求,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各級指揮員要“高效指揮擔起統率千軍之大任”和贏得戰爭的關鍵,就必須因勢而變、因敵而變、因裝而變,不斷升級指揮本領。
“人頭比不過,槍炮比不過,在指揮上要比得過。對這方面(指揮)的訓練不能放鬆。”抗日戰爭,我軍利用抗日軍政大學等機構對指揮員進行輪訓,培養了大批懂日軍並戰而勝之的指揮員﹔解放戰爭,我軍為爭取各個戰場之勝利,以戰育人,最終“橫掃千軍如卷席”﹔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有計劃分批次組織指揮員上前線,戰爭結束,全軍指揮水平,特別是指揮具有大量新式裝備的部隊的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實踐証明,“總是主動強迫升級指揮官指揮能力的部隊,是不會失敗的”。
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戰爭形態加速演變,參戰力量更加多元,戰場空間更加廣闊,作戰行動更加多樣,對作戰指揮的戰略性、聯合性、專業性、時效性和精確性提出更高要求。而現實是,一些指揮員仍然“兩個能力不夠”,存在“五個不會”。對於指揮員來說,指揮能力之痛是根本之痛,指揮能力差距是致命差距。各級指揮員隻有緊盯“下一場戰爭”,常懷能力之“憂”,常發勝戰之“問”,常思領兵之“責”,盡快讓戰爭思維、作戰理念和知識結構與時俱進,加快把指揮能力搞過硬,才能不斷提高謀劃打仗、指揮打仗、帶兵打仗的能力,做到執戈在手,不辱使命。
習主席指出:“現代戰爭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但背后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戰爭的制勝機理變了。”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戰爭制勝機理如同劈柴的紋路,是戰爭規律的反映。指揮訓練中,積極研析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制勝所蘊含的信息主導、整體聯動、精確釋能、體系破擊等新機理,就保証了錘煉指揮現代戰爭的過硬本領的正確方向。
打仗是雙方或多方的對抗,錘煉指揮本領時當然不能搞一廂情願。指揮本領如何提高,本質上是由作戰對手決定的。毛澤東同志指出,摸熟了自己的部隊的脾氣,又摸熟了敵人部隊的脾氣,這樣的軍人指導戰爭或作戰,就比較地有把握,比較能打勝仗。不知敵,難制敵。在熟悉自己部隊的基礎上,對潛在敵人的實力如數家珍、對敵方指揮員的性格了如指掌、對敵人的短板弱項洞若觀火,“看透敵人的靈魂”,如此方能制訂出有效的應敵之策,從而克敵制勝。
當前,人工智能、區塊鏈、認知科學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指揮活動,賦予輔助決策越來越多的科技內涵,並改變著其決策支持的屬性。作為“擬人化大腦和神經”,指揮信息系統是現代作戰體系的重要支撐。指揮訓練中,在“主觀見之於戰場客觀”的思維活動主導下,著力實現“人智”與“機智”有機融合增效,善於借助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作戰資源統籌調配、作戰力量體系運用、作戰行動系統設計、作戰方案可信評估,更有助於在解析作戰能力、量化作戰風險、預測態勢發展中,進一步錘煉指揮現代戰爭的過硬本領。(屈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