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探訪革命舊址和座座軍營,感悟我黨我軍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

“知行合一”啟新程

2025年10月26日08:18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武警陝西總隊延安支隊官兵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組織現地教育。郭興濤攝

武警陝西總隊延安支隊官兵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組織現地教育。郭興濤攝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舊址,一個留在歷史長河的問題發人深省:“怎麼才能算抗大的學生?”

1937年12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抗大授課時,向學員提出兩個問題:“你們會不會吃小米啊?”“會不會打草鞋?”

聽到大家肯定的答復后,毛澤東欣慰地說:“好!能吃小米,會打草鞋,會爬山,才能算抗大的學生。”隨后,他說:“你們是來革命的,要學馬列主義。要懂得,吃小米,爬大山,這就是革命,這就是馬列主義!”

“吃小米飯,攻理論山”,從此成為我們黨在艱苦環境中堅持理論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段佳話。

延安的窯洞,連著今日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從抗大課堂走向新時代熱火朝天的練兵場,記者一路在思考——

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什麼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今天,我們該怎樣傳承我黨我軍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未來,我們又該如何依靠學習開啟新的征程?

高級干部肩負重大政治責任,首先要努力學習——

“思想高地,不種庄稼就長草”

黃土高原,細雨綿綿。走進楊家嶺陳雲舊居,兩孔土窯,一燈長明。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全黨掀起學習運動高潮。時任中組部部長陳雲同志倡導成立了一個領導干部學習小組,定時定章、堅持不懈研讀馬列經典和《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

白天處理公務、上山搞生產,晚上在油燈下學習……盡管是學習小組中工作最忙的,但陳雲從來沒有少讀過一章一段。曾擔任陳雲秘書的余建亭回憶,陳雲“一有空就看書學習,學習起來很認真”。

一有空就學習,一學就是一生!

在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主席號召全黨同志學習陳雲“刻苦學習的精神”,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能否擺正學習的心態,看似個人修養問題,實則連著黨性黨風。

翻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員必須履行義務的第一項,就是“認真學習”。

“將學習態度與黨性原則緊密聯系,由來已久。”武警警官學院講師代麗告訴記者,1939年12月,陳雲撰寫了《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文中這樣寫道:“因為學習是做好工作的一個條件,而且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黨內的老干部、高級干部首先要努力學習,成為學習的模范。”

縱觀黨史,革命先輩無不是以自覺而忘我的狀態,攻讀原著,學海爭渡。

——漫漫征途,求知若渴。革命戰爭年代,很多官兵的干糧袋裡,都會放幾本馬列主義小冊子。正如毛澤東所說:“打完仗后,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

——閑暇之余,以學為樂。與劉伯承同志相知甚深的鄧小平同志在《慶祝劉伯承同志五十壽辰》中寫道:“伯承同志是勤讀不厭的模范……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隻有一個,就是他除了讀書工作之外,沒有一點娛樂的生活。”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新中國成立后,年事漸高的朱德同志每天堅持二至三小時的學習。上世紀60年代中期,80歲高齡的他認真通讀中央規定的高級干部必讀32本馬列經典,其中大部分篇目都讀了兩遍,並且寫了許多讀書筆記。臨終前不到兩個月,他看到《共產黨宣言》新譯本后,不顧年高體弱,前往中央黨校看望參與翻譯的同志,交流學習心得。

“思想高地,不種庄稼就長草,不去靠近先進的積極的思想,就會滋生低級的腐朽的欲望。”代麗告訴記者,高級領導干部肩負重大政治責任,更需要注重學習、持續學習,所以延安時期才會流傳一句話:“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

走進西部戰區陸軍某部機關樓,政治工作部拐角處的一排書架吸引了記者注意。

靠近細看,《論黨的自我革命》《習近平論強軍興軍(四)》等著作整齊擺放在書架上,方便官兵隨時借閱。“長征途中的革命前輩學習革命理論如飢似渴。新長征路上,我們的‘干糧袋’裡也一定要裝有黨的創新理論。”一名領導告訴記者。

在該部,從黨委成員到營連主官,每人都有一張學習計劃表。“學習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是嚴肅的政治責任。我們的理論功底,不會隨著時間遞進或職務升遷而憑空增強和厚實,必須扎扎實實沉下心來學習積累。”該部干部楊林保告訴記者,對既學來的感到用之不足,對未學來的感到求之不盡。誠如習主席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學習要帶著“問題導向”,善於用學習解決問題——

感悟今昔“矢”與“的”

課堂,是問題的搖籃。

尋根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記者的思緒回到1941年。

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

什麼是理論?什麼是理論家?當時,黨內曾有過一種錯誤認識: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書本上的話就是理論,誰背書多、背得熟,誰就是“理論家”。因此,部分人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列主義,為了單純學理論而去學理論。

為了改造學習、正本清源,毛澤東在報告中尖銳批判了“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的主觀主義作風,大力倡導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將理論和實際統一起來,提出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的學風:“‘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

——聚焦當前矛盾學。1938年,社會上一度流行消極悲觀的“亡國論”與盲目樂觀的“速勝論”。在復雜形勢下,《論持久戰》問世猶如平地驚雷,很快成為各界人士學習抗日戰爭戰略方針和方向的必讀書目之一。王震將軍后來回憶:“我們這些在抗日戰場上直接參加戰斗的人,在戰斗的間隙,土炕油燈,如飢似渴,欣然閱讀,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說,一部光輝的《論持久戰》,鼓舞和指引我們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扎根實踐沃土學。開國中將韓偉在《毛主席怎樣教我們用兵作戰》一文中回憶,建立根據地之初,大家一時還擺脫不了舊軍隊的一套,毛澤東則生動講解游擊戰法:“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打圈是為了避實擊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游擊戰爭“十六字訣”,使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

——契合官兵實際學。長征途中,如何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官兵理解為何而戰?漫長的遠征中,紅軍戰士背上總挂著一塊就地取材的“識字板”,大家邊走邊學。休息時還會擠在一起討論:“我們為什麼而戰”“革命成功后,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如今,紅軍官兵昔日簡陋的“識字板”,早已被新穎的“雲直播”代替,但實事求是的問題導向始終如一。

“我一定會把這七根火柴交給組織的……”前不久,在“七根火柴”紀念碑前,武警四川總隊機動某支隊開展“行走的課堂”線上直播活動。他們精心創演了一部紅色情景劇,為新入伍戰士講述長征中的感人故事。

“一些新入伍戰士缺乏吃苦意識、奉獻意識不強,這場直播活動正是奔著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去的。”該總隊宣傳處干部陳陽給記者翻看總隊“行走的課堂”教育活動安排,一份份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備課計劃讓人眼前一亮——

為解決官兵進退走留時的思想困擾,總隊邀請革命前輩講述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故事﹔為激勵官兵精武強能,他們邀請“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個人”甘文濤走進“紅耀巴蜀”直播間,分享參加國際特種兵比武的切身感受……

如今,學習的靶標持續歸正,更多“接地氣”的鮮活故事、理論觀點射向隱患苗頭,持續推動政治整訓走深走實。

學以致用、學用相長,才能贏得新勝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雪域高原,山巒起伏。

踏上一處比甘巴拉山更高的無名陣地,甘巴拉雷達站機動任務分隊官兵正在裝備車前列隊,舉行雪域陣地簽名宣誓活動。

“學習甘巴拉精神,不是死記硬背口號,而是看敢不敢向自己、向更高的陣地發起挑戰。”宣誓中,甘巴拉雷達站操縱員、一級上士白濤第一個發言,引起戰友共鳴。

60年前,雷達站組建之初,第一代甘巴拉人向海拔5374米高山發起挑戰,與雷達天線一起在生命禁區扎下根。

一群來自東南沿海的官兵,為何能在高寒缺氧的雪域之巔堅守?在雷達站榮譽室一張老照片中,記者找到了答案——第一代甘巴拉人的學習室牆上,有兩則標語:“提高警惕,保衛祖國”“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

“不學理論,很難有在這裡堅守奉獻的精神動力。把書本上的家國情懷熔鑄為堅守陣地的‘鋼筋鐵骨’,正是一代代甘巴拉人扎根群山之巔的精神密碼。”指導員李港歸告訴記者,想要鑄就與雪山爭輝的崇高豐碑,頭腦中的學思踐悟和實踐中的千錘百煉缺一不可。

誓言隻有寥寥數語,踐行卻要堅持一生。在榮譽室,李港歸向記者講述了另一座“高山”的故事——

“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擺老干部的架子。”開國少將甘祖昌因戰爭時期頭部重傷,不宜擔任領導職務。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享受待遇,而是帶著全家回到家鄉當農民,帶著鄉親們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改造農田,還跳進泥水裡一起勞動,用一生踐行“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信條。

“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隻有從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行動,才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同樣,學風關系戰斗力,唯有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才能不斷贏得新勝利。

上世紀60年代,原南京軍區某部副連長郭興福創造了一套教學方法,把練技術、練戰術、練思想、練作風緊密結合,變單向灌輸為啟發誘導、民主討論,把“死”的教案變成“活”的敵情。葉劍英元帥和羅瑞卿總參謀長發現后,將其總結為“郭興福教學法”,迅速在全軍推廣。

學習之風不息,沖鋒腳步不停。從延安的窯洞群到神州大地座座軍營,新時代官兵把新課堂“搬”進練兵場,把學習融入新的火熱征程——

大漠戈壁,西部戰區空軍某旅充分釋放軍事職業教育平台資源優勢,將在線學習嵌入實訓鏈條,實現“隨營軍校”與訓練場精准對接。

昆侖腹地,新疆軍區某基地結合承訓任務和部隊戰斗力建設實際,把“確保政治工作始終圍繞備戰打仗發揮實效”列入攻關課題,倒逼政治干部提高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崗位履職能力,初步取得一批理論和實踐成果。

遠海大洋,東部戰區海軍某支隊一級軍士長馬少利扎根主炮崗位27年,改進某型艦炮電路圖並革新8項設計,編寫的《某型艦炮維修》教材被列為海軍統編教材。

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結合政治整訓感悟學風傳承,官兵熱議體會:“把學習成果融入部隊建設,轉化為備戰打仗的過硬本領”“領導干部要以上率下,既看學了多少,更看落實得咋樣﹔既看自身理論素養,更看表率作用發揮如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回望延安,篳路藍縷時,知行為舟辟新天﹔再踏征途,任風高浪涌,知行合一開新局。(張磊峰、馬嘉隆、李蕾)

(採訪得到劉卓、吳凌、於淼、宋強軍、王建州大力支持)

(責編:彭曉玲、代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