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紀念場館和英雄部隊,仰望群星燦爛的歷史天空——
“鐵的原則”擦亮星辰之光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歷史天空,群星燦爛。
仲秋時節,記者走進一支支英雄部隊,踏訪一處處革命紀念館和歷史檔案館。仰目所見,一張張熟悉或陌生的臉龐,匯聚成我軍一代英才的燦爛星空。
“德才兼備”“任人唯賢”“五湖四海”“公道正派”……這些反復出現在檔案文書、將帥回憶錄中的一個個關鍵詞,強烈沖擊著記者的視線和思維。
群星競相發光發熱,星系運行堅定執著。雄師霧列、俊採星馳的背后,是黨管干部、黨指揮槍的“鐵的原則”和強大引力。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始終把對黨忠誠放在第一位
贛鄱大地,丹桂飄香。
走進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記者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的師團級干部學員一起上課。
“在革命斗爭的火熱實踐中識別人才,是我黨我軍一條成功經驗。無數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考察識別干部,德才兼備,一定要以德為先。”課堂上,該干部學院副教授姚玉珍講起了羅榮桓的故事——
“井岡山斗爭中,毛澤東就發現羅榮桓身上的很多可貴品質:凡打仗必沖鋒在前,撤退時掩護在后﹔吃飯時帶黨員去站崗放哨……此后不到3年,羅榮桓被組織任命為紅四軍代理政委。后來他果然不負眾望,立下不朽功勛,成為赫赫有名的一代元戎。”
“羅帥去世后,毛澤東寫下《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以重大歷史關頭立場堅定為主線,回憶羅帥一生的功績,最后一句是:‘國有疑難可問誰’,沉痛緬懷之情溢於言表。”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德才兼備的干部標准,后來又多次強調‘政治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該干部學院副教授羅慶宏說,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各級黨委長期秉持這個標准,將一批批忠誠英才選拔到重要崗位。
新四軍軍長陳毅推薦任用的第2師副師長、師長羅炳輝,曾率部在一天內攻佔相距120裡的兩座城市,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新四軍軍史記載:安徽定遠縣大橋戰斗中,第2師4旅11團以800多人殲敵1000多人。戰后,羅炳輝授予該團“鐵錘子”榮譽稱號。
“陳毅等將領都坦蕩無私、愛憎分明,所以他們才會把真正敢於犧牲奉獻的干部推薦給黨組織,任用在重要崗位上。”今年99歲高齡的新四軍老兵尤雲儒,至今記得當年連隊干部的名字。
查閱史料,一份朱德和葉劍英簽字的六烈士簡歷,引起了記者注意,上面記載著在抗戰中犧牲的范子俠、包森、廖海濤等英烈的生平事跡。
記者來到閩西上杭縣溪口鎮革命紀念亭,廖海濤的事跡映入眼帘——
1935年,杭代游擊隊政委廖海濤帶領隊伍在上杭地區堅持斗爭。敵人抓住他的母親、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兒子,強迫要挾他們勸廖海濤投降,被斷然拒絕。結果,敵人槍殺了他的母親,將他的兒子丟進河中,其妻子備受殘酷折磨客死他鄉……
這些,都沒能動搖廖海濤的信念。1941年11月,在江蘇溧陽塘馬戰斗中,時任新四軍第6師16旅政委的廖海濤,率500多名官兵阻擊7倍於己的日偽軍,腹部中彈鮮血直流,仍手捂傷口繼續指揮戰斗,直至壯烈犧牲。
新四軍軍部通電全軍,贊揚他“忠實、堅定、勇敢、負責,艱苦締造蘇南根據地,卓著功績”。
歷史的璀璨之星,從來不是單獨一顆。六英烈中還有:被劉伯承、鄧小平評價為“最忠實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的八路軍第129師新10旅旅長范子俠﹔被譽為“熱血盡洒太行巔”的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郭國言﹔被稱為“執行任務最堅決,立的戰功最大”的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
“從抗戰時期‘德才兼備’到新時代軍隊好干部標准,對黨忠誠始終是我們這支英雄部隊對干部政治品質的明確要求。”第76集團軍某旅政委感言。
那次邊防斗爭中,副營長張燦燦、連長袁鋒和排長高策並肩上戰場,帶領官兵像釘子一樣釘在險惡高地。經受生死考驗的三人,后來都被提升到營長、參謀等重要崗位。
“人才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准備。今天,我們就是堅持從嚴峻復雜的斗爭一線、層出不窮的風險考驗、艱巨繁重的備戰打仗任務中,考察檢驗干部的忠誠、干淨和擔當。”該旅人力資源科吳科長告訴記者。
前不久,該旅“鐵錘子”戰旗與79面功勛榮譽旗幟在風中獵獵飄揚,在黨旗引領下,氣勢如虹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向戰務戰,能戰善戰——
堅持按打仗標准選賢用能
“誰敢橫刀立馬?”這是戰火硝煙中統帥對戰將的呼喚。
走進八路軍第120師358旅功勛展陳長廊,記者在一張1937年9月師長賀龍和副師長蕭克簽署的命令中看到,宋時輪、王震等39名旅團營級干部的名字赫然在列。
“這些能戰善戰的將才,20多歲就指揮千軍萬馬,都是戰場中拼殺出來的優秀指揮員!”學習我軍名將事跡,陸軍某旅領導深感敬佩,“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對人民軍隊的指揮員來說,對黨忠誠歸根到底要體現在能戰善戰上。”
作為八路軍第120師傳承部隊,該旅旅史陳列館珍藏著賀龍元帥女兒賀曉明捐贈的《血脈》紅色家譜,裡面記錄著從這支英雄部隊走出的300余名將帥。
“賀龍注重‘實戰驗才’,經他推薦的八路軍第120師716團兩任團長宋時輪和黃新廷,就是‘戰術靈活善打硬仗’之才。其中,黃新廷首創我軍一個團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紀錄。”該旅“戰斗模范營”何營長向記者介紹。
旅史陳列館裡,還有一張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1937年在陝北採訪時拍攝的照片:時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與第6師師長賀炳炎、紅六軍團參謀長彭紹輝站在一起,賀炳炎、彭紹輝二人,每人都隻有一條胳膊。
福爾曼問,為什麼要重用兩個都隻有一條胳膊的人當指揮官?賀龍風趣地說,盡管兩人在戰爭中失去了手臂,但每個人打仗都有一手,合在一起就是我的“左膀右臂”。
革命戰爭年代,我軍這樣的優秀指揮員層出不窮。能打硬仗、敢打惡仗的王近山,從營長被直接提升為團長﹔粟裕率領部隊連續打贏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毛澤東高度稱贊並預言他“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革命戰爭年代是這樣,今天更是如此。”該旅一名領導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們堅持常年深入硝煙彌漫的演訓場和重大任務現場,從干部受領任務態度看擔當,從危急關頭表現看格局,從練兵實績貢獻看本領。
記者在浙東海域某演訓場看到,何營長派出“少數”兵力佯攻,抽調主力和預備隊合攻藍軍防御弱點,一舉打開突破口,出奇制勝奪得戰斗勝利。
記者翻看何營長的簡歷:90后營長,曾任連長,先后在三級機關參謀崗位工作,20多次參與大項演訓攻關任務,所帶營被陸軍評為“踐行強軍目標標兵單位”……
無獨有偶。上一任營長陶奇,連續考取駕駛、射擊、通信三大裝甲專業特級技術能手資格,榮立二等功,被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標兵個人”。去年,他被提升到機關副團職崗位,並被推薦到院校深造。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
踏上詩人何其芳筆下的這片黃土地,遙想抗戰期間“天下豪杰雲集延安”的盛景,第79集團軍某紅軍旅尋根小分隊隊長張天石感慨萬千:“當年,我們黨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一視同仁,不分地域、不論親疏、不搞‘山頭’,廣攬了很多人才。”
延河水長流,英才匯延安,源頭卻在萬水千山——
眾所周知,張國燾在長征途中另立山頭,分裂黨和紅軍。然而,1942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新四旅時,毛澤東點將擔任該旅政委的,恰恰是一名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干部——徐立清。毛澤東說:“徐立清是紅四方面軍擁護黨中央,反對張國燾,有政治頭腦,經過長期考驗的優秀干部,沒有山頭思想,是新四旅政委最合適的人選。”1944年2月,毛澤東在棗園接見新四旅領導班子,從下午3點一直談到深夜。
棗園的燈光,一直在徐立清的心中長明不熄。全國解放后,他長期主管我軍高級干部任免工作。1955年我軍授銜時,他堅決表態“先把自己減下來”,不要上將要中將。他誠懇地說,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不搞山頭主義、一碗水端平﹔二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於做一些爭軍銜人的工作。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講的這句話,多少年來深入人心,是我軍上至高級將領、下到普通一兵都明白的道理。”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蘇梁波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1945年重慶談判時,毛澤東的3個衛士都不是湘潭人,也非湖南籍。蔣介石奉化籍的侍衛官大惑不解,問毛澤東的警衛人員陳龍:“您同毛先生有什麼親故?”陳龍如實相告:“我同毛主席一不沾親二不帶故,共產黨的警衛人員來自五湖四海!”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這正是我黨我軍選人用人公道正派的寫照。蘇梁波告訴記者,毛澤東同志反復號召全黨“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頭主義”。鄧小平同志也曾嚴厲批評“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裡出來,錯誤就從這裡犯起”。
“這是全黨全軍必須嚴守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該旅各級領導干部,在政治整訓中反復學習領會習主席的諄諄告誡:“要堅持五湖四海,團結一切忠實於黨的同志,團結大多數,不得以人劃線,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別活動”“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作為從延安走來的英雄部隊,該旅歷經30多次改革整編,堅持五湖四海選用人才。近幾年,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進行,該旅分流來一批干部,旅黨委堅持“人才不分內外”,把不同地域、不同單位、不同經歷的軍官擰成一股繩。
去年底,一批公開選拔的干部中,從外單位交流來的參謀部協理員馮曉董榜上有名。到該旅后,他由於能力過硬,一年多后就被提拔使用。
這並非個例。很多官兵告訴記者:“旅黨委推開營連主官定期換崗、公開崗位條件、領導實名推薦、設立風氣監督員等舉措,這些年公開選拔任用的干部上下認可,放到哪個崗位都過硬!”
結束採訪,回望五湖四海聚英才的歷史星空,一句古詩浮現在記者腦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記者 杜 娟,採訪得到曹達功、劉紅杰、王鐘衛、郝超、龍禮彬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傳統的魅力 時代的瑰寶
仰望歷史星空,尋訪將帥征程。撫今追昔,這一路記者思緒萬千。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革命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孕育托舉一代將帥之星,也匯聚我軍無數優良傳統。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貴財富。漫步在這浩瀚的“海洋”邊上,今天的我們就像海邊拾貝的孩子,不停發出驚喜的贊嘆。
海邊拾貝如“淘金”。這是傳統的魅力,也是時代的瑰寶。在政治整訓中,我們應當拿出百倍的虔誠,老老實實回到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中,認認真真從中汲取啟示和營養,識才用才是如此,犖犖大端莫不如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