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逐夢 向戰而研
——探尋信息支援部隊某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智的科研創新之路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實驗室機房內,指示燈不停閃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信息支援部隊某研究所研究員何元智站在衛星系統監測屏前,一邊密切觀察相關數據,一邊在鍵盤上運指如飛。這是何元智工作的尋常一幕。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運就是能‘選我所愛、愛我所選’。”何元智說,正是這份熱愛,激勵著她在科研之路上全力奔跑,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從雪域高原到遠海島礁,從大漠戈壁到密林深處,30余載的漫漫科研路上,何元智與戰友們攜手前行,蹚出了一條向戰而研的創新之路。
“要干就干最前沿,必須走自己的路”
1991年夏天,四川自貢悶熱難耐。何元智手拿軍校錄取通知書,望著家鄉綿延的翠嶺,心中涌起對軍旅生活的無限向往。
回憶當年的情形,何元智的目光依然熾熱。她說,踏入軍校的那一刻,心中燃起的不僅是自豪,更是“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的決心。
彼時,我國衛星通信領域尚在起步階段。一次參與某通信系統科研攻關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她: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團隊連核心部件的設計圖紙都難以突破。
“落后就要挨打!”緊迫感在她心中涌動,科技報國的種子悄然生根。
初入科研領域,面對堆積如山的文獻資料和復雜的系統架構,川妹子何元智展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加班加點學習基礎知識,業務基本功越來越扎實。
機會總是眷顧有准備的人。何元智參加工作后不久,某重點項目啟動。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得知消息的何元智主動請纓。單位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將重任交給她。
“接下任務的那一刻,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何元智回憶,在隨后的日子裡,她帶領團隊開始了艱辛的技術攻關。
追“星”逐夢,向戰而研。系統學習大量資料、走訪50多家科研院所……那段時間,何元智經常凌晨4點起床背參數、學操作,連吃飯時心裡都想著電路圖。深夜的辦公室裡,何元智對著成堆的文獻逐字推敲﹔野外試驗場上,為了驗証一個參數,她反復演算直至得到正確答案。有人勸她“不必太拼”,她卻說:“我們本就起步晚,隻有跑起來才能迎頭趕上。”
一次項目論証會上,何元智提出的全新技術路線引發激烈討論。有的專家擔憂:“這個項目風險較高,國內沒有先例可循。”對此,何元智堅定地表示:“要干就干最前沿,必須走自己的路,依賴引進只能永遠受制於人!”
回首當初的選擇,何元智坦言,對於科研人員來說,要想取得研究成果,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星光不負趕路人,憑借矢志不渝的執著堅守,她和團隊一干就是近10年,終於收獲科研碩果。
那一天,當得知首顆由自己參與設計的衛星成功入軌,何元智情不自禁地抬頭望向天空,望向她心中那顆最亮的“星”。
“看到年輕人不斷成長,是一種幸福”
那年,我軍網信體系建設進入關鍵期。“未來戰爭分秒定勝負,如果我們的系統頂不上去,怎麼對得起一線官兵?”面對聯合作戰對通信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何元智徹夜難眠。
強烈的責任意識激發強大的前行動力。為了破解通信保障難題,何元智帶領團隊立下“四到”准則:到偏遠哨所找需求、到惡劣環境做試驗、到任務現場驗成效、到基層一線聽反饋。
寒冬時節,得知高原部隊官兵在運用某型通信終端試驗樣機過程中遇到棘手問題,何元智帶領團隊即刻動身,登上前往高原的飛機。
抵達雪域高原后,強烈的高原反應令何元智頭痛欲裂。來不及調整適應,她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基層連隊,扎進兵堆與戰士們一起“解剖麻雀”。
經過調研,何元智了解到,由於高寒缺氧,基層官兵在野外必須戴著手套操作,點擊屏幕時設備感應不靈敏,而且容易誤操作。找到原因后,何元智帶領團隊展開專題研究。她一邊鼓勵團隊成員大膽提意見、談想法,一邊與大家集思廣益擬訂改進方案。最終,他們改進試驗樣機並優化設置相關參數,順利解決了問題。
科研是艱辛的“長征”,人才隊伍是關鍵支撐。近年來,何元智一邊帶領團隊盯著科研難題奮力攻關,一邊不遺余力培養年輕工程師。她以大項任務等為練兵契機,引導團隊成員在任務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本領、增長才干。
一次,團隊對某通信系統進行聯調聯試。然而,系統始終無法協同工作,原因一直查不出來。一籌莫展之際,何元智決定發揮團隊成員集體智慧,鼓勵大家結合自身技術特長開展問題排查。在何元智的鼓勵帶動下,團隊成員分成多個技術小組,有的負責檢查系統間接口,有的負責檢查電磁兼容情況,有的負責拆解測試各型號元器件……經過連續數日的鏖戰,他們對數千組實驗數據進行逐一核驗比對,終於找到問題根源。
不遺余力建隊伍,薪火相傳育人才。一次任務中,一位資深專家指著一名來自何元智團隊的年輕工程師說:“一看就知道,這是何元智帶出來的骨干!”採訪中,何元智說,看到年輕人不斷成長,是一種幸福。
組建創新工作室,打造“衛星通信專修室”﹔鼓勵年輕工程師大膽創新,手把手帶領團隊成員進行課題研究攻關﹔邀請專家教授為團隊授課輔導,遴選年輕骨干外出培訓……數年來,何元智帶領的團隊已成為衛星通信領域一支響當當的隊伍,培養的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已開始擔綱重任。
“不上前線,哪知戰場冷暖”
那年冬天,高原極寒測試進入最關鍵階段。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中,某新型裝備出現偶發性故障。
得知情況,何元智原本遠程指導即可,她卻直接穿上防寒服頂風冒雪趕往測試現場。“不上前線,哪知戰場冷暖?”刺骨寒風中,何元智逐項檢測設備,手指凍得通紅。經過連續奮戰,故障終於被排除,盡管累得幾乎虛脫,她卻說:“裝備可靠了,值!”
常年奮戰在科研一線,何元智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她將對家人的愧疚,深深埋藏在心底最柔軟的角落。
那年,為了確保系統聯調聯試工作順利完成,已經懷孕的何元智瞞著家人,毅然登上前往外地的綠皮火車。當她長途跋涉趕到現場,投入系統聯試任務時,戰友們不禁對她產生敬意。其實,在何元智心中,她早已把即將發射的衛星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孩子。
何元智是“仰望星空”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妻子和母親。何元智東奔西跑,某衛星通信系統從立項到研制、定型前后經歷了十幾年。光陰荏苒,聚少離多,她的孩子也從呱呱墜地逐漸長大成人。回憶過往,何元智感慨地說:“十幾年了,兩個‘孩子’都長大了。”
“科研的靶標偏一度,戰場勝算差千裡。”這是何元智經常對團隊成員講的一句話。走進她的辦公室,牆上的地圖密密麻麻標注著一個個測試點。這些測試點串聯起她與團隊向戰而研的堅定步伐——
海島礁盤,台風突襲,為測試裝備防水性能,她和戰友頂風冒雨搶修基站﹔白山黑水,她和戰友一次次在冰天雪地中探索驗証通信系統低溫啟動極限﹔深山密林,她帶領團隊翻山越嶺開展復雜環境下組網試驗……
每到一地,何元智身先士卒、模范帶頭,帶領團隊跋山涉水,實地採集溫度、濕度、氣壓等環境參數。團隊成員賈高工回憶:“一次,何研究員在海拔4000多米的駐訓場連續值守7天,收集到大量關鍵數據。”某次重大演訓任務中,系統突遭強電磁干擾。憑借前期扎實的數據採集工作,何元智帶領團隊精准研判態勢,果斷啟動備用方案,高效恢復通信,確保任務順利進行。
月上梢頭,繁星點點,結束一天忙碌工作的何元智走出了辦公樓大門。“抬頭看見滿天繁星,一想到萬千星辰中也有我們的研究成果,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指著天上的星星,何元智說,向戰而研的事業隻有進行時,她將帶領團隊以更加從容堅定的步伐奮力前行。(於 成 吳騰飛 記者 劉 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