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E-7A預警機項目新動向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現代戰爭體系中,預警機有“空中大腦”與“千裡眼”之稱,不少國家都很重視預警機的研制與列裝。
美空軍為實現預警機的更新換代,近年來在推進E-7A預警機研發方面動作頻頻。
然而,今年2月,在編列2026財年預算時,美空軍將E-7A預警機列入了“取消”清單。美國防部在6月舉行的聽証會上也對E-7A預警機的作用提出質疑。就在外界以為E-7A預警機計劃將被“砍掉”時,包括美空軍前參謀長在內的13名退役高級將領聯名寫信給國會,要求恢復該預警機的預算和採辦。在多重因素影響下,7月在眾議院通過的2026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編列6億美元用於維持該預警機“快速原型”制造。10月的聽証會上,新提名空軍參謀長威爾斯巴赫則明確表示支持取消E-7A預警機採辦。
E-7A預警機相關計劃快速“上馬”又匆忙“下馬”,即將“猝死”之際又遭“復活”,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背后是什麼?請看本期解讀。
一度備受關注
從E-3預警機開始在各國服役的時間先后來看,美國對該型預警機的列裝多少帶有“先己后人”意味。也就是說,美軍先列裝了E-3預警機,然后英國、沙特、日本等國才列裝。
E-7A預警機的研制與列裝有些不同。該型預警機雖然由美國公司研制,卻是澳大利亞空軍首先列裝。2000年,波音公司根據澳大利亞需求,以波音737-700公務機為平台改裝出E-7A預警機。繼澳大利亞之后,土耳其、韓國、英國先后採購了該型飛機。
該型預警機的“牆外開花”,引發美空軍關注,並有了基於外貿版E-7A預警機研發新型預警機替代日益老舊的E-3預警機的念頭。
從外媒披露的資訊看,美空軍前幾年熱衷於E-7A預警機相關項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E-3預警機機齡已高,急需新機取代。美空軍首架E-3B預警機服役於1977年,最后1架也即將退役。現役主力機型是E-3G,平均機齡超過40年,機身壽命將盡,技術升級空間越來越小,尤其在探測跟蹤隱身和高空高速目標方面已力不從心,難以適應復雜作戰環境。這種情況下,美空軍認為需要發展后繼機型,快速彌補空中預警力量的不足。
二是E-7A適逢其時,且有一定優勢。美空軍籌謀新預警機選型時,正值澳大利亞等國列裝試用E-7A預警機,因此該型預警機很快進入美空軍視野。如果在此基礎上搞研發,可節省一大筆費用。不僅如此,E-7A預警機設計研發時就考慮到聯通美軍的作戰體系,如果選用只要按需改裝就可快速組隊。而且,E-7A預警機與E-3預警機同宗同源,如果採買,不僅能擁有比較完善的供應鏈、大量技術熟練的機組人員,還可有效降低使用、維護成本。這些優勢,讓美空軍一度對E-7A預警機另眼相看:2022年,編列2.27億美元用來測試評估澳大利亞E-7A預警機的技戰術性能﹔2023年,撥付12億美元啟動資金給承研商﹔2024年,授予價值25.6億美元的合同,加速2架原型機研制。
三是性能方面,E-7A優於E-3。E-7A預警機的外形與E-3預警機有所不同,尤其是其機背雷達及整流罩,沒有採用“大鍋蓋”設計,而是改成了“T”字形頂帽“平衡木”樣式,其中配置了諾·格公司的多功能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能同時跟蹤空中和海上目標,具備較好的態勢感知能力。同時,E-7A預警機集成了下一代戰術數據鏈、戰斗管理/指揮控制系統、新的戰術目標網絡技術,融入了智能算法等,性能上優於E-3預警機。在現貨中,E-7A預警機稱得上是一款出色的預警機,這也是美空軍“心動”的原因之一。
因“不中意”被棄
E-7A預警機在其他國家的列裝進程比較順利,美國採買的過程卻一波三折。
今年2月,美空軍宣布取消E-7A預警機採辦,此舉一度被部分外媒解讀為“反悔”之舉,而另一些外媒將其解讀為觀念變化使然。具體點說,是近距離的接觸讓美空軍及美國防部認為E-7A預警機並不能很好地滿足要求,所以決定放棄。具體來說,主要是以下因素導致了採買方的“不中意”。
一是成本增加讓美空軍感到無力承擔。雖然E-7A預警機已有一定的研發基礎,但按美空軍所提需求進行改造仍需要大量資金。2024年,美空軍與波音公司就首批2架E-7A原型機採購價格談判時一度陷入僵局,原因之一,就是相關改造導致了超支嚴重。根據美國會有關報告,2架原型機的採辦價格由25.6億美元增至36億美元。如果列裝,採購價格也將驟增,根據今年6月26日簡報會內容,單機成本已由5.88億美元飆升至7.24億美元。因此,在國防預算受限的情況下,美空軍准備放棄該項目,以便騰出資金優先發展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
二是多種原因導致其研制進度較慢。總的來說,美空軍對E-7A預警機項目的進程並不滿意。雖然部分拖延是由美空軍不斷提出新需求所導致,比如,在預警機關鍵的安全架構設計方案上美空軍就不斷變化,導致研制公司不得不反復修改一些功能配置,連帶所需零部件採購跟不上趟,但研制進程的滯后也有其他原因,其預定首飛時間由2026年8月推遲到2027年5月,這使美空軍難以確信該項目能夠解決預警機短缺和預警力量不足的燃眉之急,反而開始擔心該預警機研發出來或許已是一款過時的預警機。
三是美空軍對空中預警力量的要求提升。在此過程中,美國防部長和部分美空軍專家的觀點發揮了作用。他們認為,面對未來高危戰場環境,E-7A預警機的性能已與“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的戰略構想不相符,甚至有一些專家認為E-7A預警機是“消費降級”項目。而且,隨著空空導彈和防空武器射程顯著增加,傳統意義上的預警機戰場生存力可能下降,像E-7A這樣的空中預警平台很可能一開戰就會被擊毀。說到底,他們認為,受制於各方面技術瓶頸,E-7A預警機項目本質上還是在通過修修補補提升能力,沒有拉開代差,達不到美空軍的要求。
四是新作戰樣式動搖了其存在必要性。從E-7A預警機研發過程可以看出,該機型並不是美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體系的一部分,只是一個臨時過渡機型,與美空軍設想的具備戰場穿透能力的強生存力預警機有不小差距。更重要的一點,是美空軍在了解E-7A預警機功能后,意識到不少功能可以由無人機取代,或者分攤到其他平台來實現。隨著“先進作戰管理系統”的研發,下一代戰機和協同作戰飛機或將兼具預警指揮功能。新作戰樣式的出現,動搖了E-7A存在的必要性,增加了其“被棄”的可能性。
折射“轉向”意圖
從表面上看,美空軍叫停E-7A預警機採辦,是對其成本、進度、技術和適戰等因素進行權衡的結果﹔從更深層面來看,這一舉動折射著美軍在構建體系、運用理念上的轉變,簡單來說,美軍正試圖淡化單一大平台的功能,著手構建多域分布式傳感器網絡,突出空天預警監視力量的聯動發展。
同時,此舉也折射著世界各國今后發展空中預警力量的部分趨勢。
一是各國紛紛謀求在空中預警方面佔據優勢。空中預警的重要地位作用,決定了各國必然會在這方面持續角力。一方面,一些沒有預警機的國家會傾力研制或通過採購來列裝預警機,借此獲得支持空中作戰甚至聯合作戰的“指揮中樞”﹔另一方面,對於已經列裝預警機的國家,角逐就變為“從有到優”,包括發展更先進的預警機或者用新概念的預警平台來將其代替,甚至通過“轉向”形成跨代優勢。
二是平台趨於分散而功能進一步優化。當前,預警、監視、指揮、控制已非預警機的獨門絕技。在這方面,一些國家已提出不少創新性解決方案。除了美國提出的用天基系統取代傳統預警機的設想外,還有一些國家開始發展無人預警機,也有國家嘗試將預警功能嫁接或嵌入其他高端作戰平台。前不久,瑞典薩博公司與美國一家公司開始著手為MQ-9B無人機研發空中預警吊艙,以期實現遠距多目標分布式跟蹤指示,為靈活應對空中威脅、促進有(無)人-無人協同作戰、降低有人機風險提供備選預警方案。未來,多域分布式預警或將成為主要形式。面對無人蜂群攻擊、高端有人與自主無人系統協同、大型無人機攜帶異構小型無人機等可能的編組作戰新形式,預警、監視、指揮等權限和功能或將直接被下放給體系內的其他平台,以便更好地實現綜合力量的聯動應對。
三是採用更加安全、開放的系統架構。未來的空中預警力量,能夠指揮控制的作戰單位類型、數量更多,包括一些協同作戰飛機及有(無)人-無人編隊。面對這種情況,採用更加安全、開放的系統架構變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在這方面,E-7A預警機已經有所體現。比如,其將開放的系統架構與有源電子掃描陣列結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但美空軍對其欲買又止的態度表明,在這方面,該國的要求也許不止於此。
四是角逐重點或將轉向發展天基預警系統。在這方面,美軍已開始謀劃發展天基空中移動目標指示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用類似預警衛星的平台替代預警機遂行復雜環境下的預警監視和通信任務。但是,該方案也有缺點,比如,其不具備任務式指揮能力,存在對時敏目標定位精度較低、信息傳輸存在時間延遲且同樣易遭打擊等問題。而且,研發天基預警系統需要投入巨額經費和大量時間,如果平台數量達不到一定規模,覆蓋范圍照樣受限。
當前,美空軍雖然同意在取消E-7A預警機採辦后採購少量海軍版E-2D預警機來過渡,但有部分高級將領和專家不認可該計劃,認為E-2D是艦載預警機,重預警、輕指揮、航程短、能力拓展空間有限,對空軍並不適用,這也是一些退役將領聯名請求保留空軍專用預警機的主要理由。
當前,在這種聯名抗議等因素作用下,一些預算提案中仍保留了2架預警機原型機的制造維持費,但這或許僅是為了給研制公司“補償”,也不排除是“留后路”,讓美軍有時間深入論証。未來E-7A預警機項目是“起死回生”,還是將由E-2D和天基系統取代,或者是美空軍轉而啟動下一代預警機方案,目前還有待觀察。(柴水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