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裝甲防御技術——

給坦克穿上“防彈衣”

2025年10月31日09:17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今年的第十七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俄羅斯最新生產的改進型T-90MS坦克,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這一改進型坦克採用多種新型裝甲防御技術,可有效抵御手持式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制導導彈和FPV無人機的攻擊,或將引領坦克裝甲研發新方向。

裝甲,作為“陸戰之王”在戰場上的堅固屏障,自1915年全球首輛坦克問世以來,從最初薄薄的10毫米厚的鍋爐鋼裝甲,到厚度達數百毫米的復合裝甲,再到融合主動防御、信號管理和局部強化的綜合裝甲防御系統,其性能在歷次戰爭中不斷迭代升級。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走進陸戰戰場,裝甲防御技術悄然發生改變。各國紛紛提出新型裝甲研發計劃,“防御更智能、成本更低廉”,成為下一代坦克裝甲的研發目標。未來裝甲防御技術將如何發展,正在成為軍工界的熱議話題。

從戰火中走來,在較量中升級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中,英軍陣地上突然出現一群形狀古怪的鋼鐵“怪物”。這些“怪物”就是坦克,它們配合英軍步兵進攻,迅速沖散了德軍防線。從此,坦克登上了世界戰爭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坦克的裝甲採用的是普通鍋爐鋼材料,厚度僅為6~12毫米。在面對德軍機槍和步槍子彈時,這種材料制成的裝甲雖然能起到一定防護作用,但難以抵擋大口徑火炮的攻擊。

在抵御高爆反坦克彈頭的過程中,多國工程師發現,附加多層裝甲預留間隙的設計,可以導致彈頭的沖擊波和破壞性元素失穩甚至破碎,並且採用軋制工藝生產出的鋼鐵密度更大、表面更硬。不久后,多款間隙式裝甲問世,有效提升了防彈效果。

在矛與盾的較量中,重型坦克裝甲的厚度在二戰后期達到了巔峰,例如,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採用鎳鉻合金裝甲鋼,其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02毫米,能夠有效抵御當時多數反坦克武器的攻擊。

不過,物極必反,超重的裝甲大大降低了坦克的機動性,特別是破甲彈和穿甲彈的出現,讓單純增加裝甲厚度這一防御方式失去了性價比,轉變裝甲研發思路迫在眉睫。

20世紀60年代,蘇聯為提升T-64坦克的防護力,開始打造“鋼+玻璃纖維+鋼”3層結構的復合裝甲。該裝甲在隻增重4噸的情況下,大大提高了抗破甲彈能力,給坦克穿上了“輕量化防彈衣”。自此,復合裝甲走上歷史舞台。

1974年,世界上第一種被大規模應用的爆炸反應裝甲——“夾克衫”問世。與以往相比,“夾克衫”採用“兩片金屬板夾一層炸藥”的設計思路,當彈藥撞擊反應裝甲時,其內部的高能炸藥被起爆,爆轟產物反作用於金屬射流以抵消其巨大動能,進而削弱其侵徹能力,達到保護裝甲車輛的目的。

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裝備“夾克衫”反應裝甲的以色列坦克,有效抵御了蘇制反坦克火箭彈和導彈的攻擊,裝甲部隊損失率銳減。

在反應裝甲出現之前,坦克只能靠自身裝甲鋼板進行防護,一旦來襲彈藥的威力超過了坦克裝甲的防護能力,坦克極有可能被摧毀。反應裝甲的問世及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坦克車輛的生存能力,成為現代坦克的標配裝備。

見招拆招,最好的防御是進攻

在電影《紅海行動》中,當男主角與恐怖分子各駕駛一輛坦克進行對抗時,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我們先用反應裝甲接他一炮。”

反應裝甲真的有這麼“神”嗎?實踐証明,爆炸反應裝甲在實戰中的確發揮了明顯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如無法有效應對穿甲彈,爆炸時產生的碎彈片會對近處負責協同的步兵造成傷害,對主裝甲造成一定損傷等。

針對這些問題,各國開始從設計、材料和工藝等多個方面下功夫,比如優化拋板和背板厚度、改進非對稱藥室結構、尋找制造背板的新材料等,以此增強爆炸反應裝甲應對穿甲彈和破甲彈的防護能力,降低爆炸時產生的不利損傷。

20世紀90年代,蘇聯研制的“接觸-5”型反應裝甲外殼採用厚度為25毫米的高硬度鋼,其內部裝有多組反應裝甲塊,顯著提升了防護性能。1996年,美軍利用M829A1貧鈾動能穿甲彈,對裝備有“接觸-5”型反應裝甲的坦克進行射擊,穿甲彈無法對其毀傷,充分証明了該反應裝甲強大的防護能力。

此后,反應裝甲的結構和性能繼續向三個方向不斷優化。

一是優化結構設計。採用多層嵌套模塊化布局,外層模塊專門抵御串聯彈前級裝藥,被引爆后不影響內層﹔內層模塊在后級裝藥來襲時被觸發,通過分層攔截避免“一次性失效”。

二是升級材料體系。選用低感度炸藥抵御前級小當量沖擊,同時採取復合夾層增強抗損性,削弱彈藥穿甲能力,實現應對不同階段威脅的差異化防御。

三是融合智能響應。加裝微型探測與精准起爆系統,控制系統探測單元用以識別來襲彈藥的前/后級特征,前級來襲時僅啟動局部單元,后級抵達時再引爆核心區域,集中攔截能量,避免防御資源浪費。

近年來,反應裝甲發展更加迅猛。

俄羅斯T-14坦克配備的“孔雀石”反應裝甲採用先進爆炸反應原理,能在極短時間內觸發爆炸裝置,干擾來襲彈藥的侵徹方向和能量,可正面抵御彈徑不超過150毫米的破甲彈和120毫米動能穿甲彈。

印度高能材料研究實驗室也在研發下一代爆炸反應裝甲,他們採用新開發的低敏感性炸藥成分,可抵抗小口徑武器射擊引發的爆炸,可靈活安裝在各種坦克平台上,將串聯裝藥破甲彈的侵徹力降低50%以上,對動能彈的侵徹力降低30%以上。

可以這樣說,反應裝甲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防護能力的提升,更體現在與反坦克武器“對抗”中的不斷創新。每款新型反應裝甲,都是針對當時新型反坦克武器的特點而設計的,它們通過“見招拆招”的方式,主動應對威脅,從而實現對坦克的有效保護。這種主動防御的理念,讓反應裝甲成了坦克防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推動著坦克裝甲防御技術不斷向前發展。

應對新挑戰,放低身段及時轉身

如今,憑借低成本、高靈活性和精准打擊等特點,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成為了坦克裝甲車輛的新威脅。

面對這種新威脅,一些原本被認為先進昂貴的裝甲防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暴露出種種問題,防御效果並不理想。

在現實戰場中,一些高端的主動防御系統,雖然在理論上具備攔截多種威脅的能力,但在應對大規模無人機蜂群攻擊時無法進行有效攔截﹔同時,這些高端防御系統的制造與維護成本,也成為難以承擔之“重”。

這種情況下,一些傳統的、成本相對較低的裝甲防御方法重新受到各國重視,“新老搭配”的防御模式成為許多國家的首選。

例如,柵欄屏蔽裝甲這種看似簡單的防御裝置,在應對無人機投擲手榴彈、炸藥包等小型爆炸物時,能起到很好的防護效果。柵欄屏蔽裝甲通過在坦克裝甲外側設置金屬柵欄,能夠有效阻擋小型爆炸物與坦克主裝甲直接接觸,減輕爆炸物對坦克的破壞。這種裝甲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於安裝和維護,非常適合大規模裝備。

那麼,在放低身段、重視傳統防御手段的同時,新型裝甲技術是否就此止步?

答案是否定的。隨著相關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新型裝甲技術也在及時轉身、升級發展。借助先進的傳感器和計算機技術,智能化裝甲防御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戰場環境,快速識別來襲威脅,並根據威脅的類型和特點,自動選擇最合適的防御方式。

有消息稱,美國陸軍斥資1億美元,計劃為380余輛現役裝甲車換裝新一代綜合防御系統。該系統能夠通過高精度雷達、光電/紅外傳感器和激光告警裝置,實時探測、跟蹤來襲的無人機和精確制導武器。一旦確認目標,系統能在毫秒間自主決策,發射攔截彈或拋射干擾彈進行攔截或誘騙,提高裝甲車在現代戰場上的生存能力。

以色列則在裝甲“協同防御”上實現突破。其為裝甲車研發的“智能裝甲系統”,將4套相控陣雷達、光電預警模塊與裝甲布局協同適配,同步監測全向威脅﹔裝甲外側配套輕量化爆炸成型攔截單元,通過裝甲內置的計算模塊,根據雷達捕捉的目標速度、軌跡參數,精准計算攔截時機,確保在威脅接近裝甲本體前完成攔截。該系統擅於應對攻頂彈藥,通過裝甲頂部的攔截單元實現高仰角防御,大大降低裝甲被擊穿概率。

“新老搭配”的防御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傳統防御手段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優勢,又利用了新型智能化防御技術反應速度快、防御效果好的特點,能夠在保証防御效能的同時,有效控制成本。這種模式不僅適用於應對無人機等新型威脅,也為未來裝甲防御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向。

未來戰場上,隨著戰爭形態不斷演變,坦克裝甲的發展模式或將加速迭代,通過整合更多先進的防御技術,形成更加全面、高效的裝甲防御體系,為坦克裝甲車輛提供更為可靠的防護。裝甲,這一從戰火中走來、為戰場防護而生的堅固屏障,仍將在未來戰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深刻影響未來的陸戰形態。(白季平  姜子晗)

(責編:任佳暉、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