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份心意回家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排長,現在視頻通話很方便,為啥還要專門寫家書啊?”這天,新兵陳旭盯著桌上的空白信紙,手指捏著筆杆反復摩挲,面露難色。
不久前,新兵集訓隊組織的“致家人的一封信”活動拉開序幕。我站在教室前方,看到新兵們皺著眉、低著頭,有的盯著信紙發呆,有的筆尖懸在紙上遲遲不落——這一幕,讓我不禁想起自己上軍校時寫家書的情景。那時,我心裡也揣著和他們一樣的疑惑:“有更便捷的通訊方式,為什麼還要組織大家寫家書呢?”
記得那是軍校大三的寒假前夕,學員隊組織“一封家書”活動,要求我們每人都要手寫家書帶回家。接到通知時,我和戰友們都有些茫然。回到宿舍,我把信紙鋪在桌上,握著筆思考了很久,一股復雜的情緒涌上心頭。我想向家人傾訴站軍姿時腳跟的酸痛,想講講緊急集合時穿錯衣物的尷尬,想說說對媽媽做的家常菜的惦念……可幾番斟酌,我最終隻寫下幾行沉穩的字句:“媽,我的被子疊得越來越規整了,受到了領導表揚﹔食堂伙食很好,您不必挂念……”
我把信帶回家后,母親眼睛一亮:“沒想到兒子知道給媽媽寫信啦!”在母親讀家書的時候,我轉身去收拾行李,並未在意那封信被母親讀完后收在了何處。
再次見到那封信,已是3年后。我休假回家,整理衣物時,在衣櫃深處觸摸到一個涼涼的物件——是一隻紅色鐵皮盒。盒子上的圖案已模糊,邊角被歲月摩挲得微微發亮。這是母親存放硬幣的盒子。兒時的我,總愛踮起腳扒著桌沿,看她將硬幣一枚枚輕輕放入,傳來一聲聲叮當脆響。鐵皮盒內,散落著一些硬幣,正中央平平整整地疊放著一頁紙。打開一看,略顯生澀的鋼筆字跡映入我的眼帘——這是我上軍校時寫的那封家書。
“咦,你怎麼翻到這個了?”母親端著水果走來,笑著對我說,“你寫給媽媽的第一封信,我肯定要好好收著。”
聽了母親的話,我的心緒翻涌。原來,我當年隨手寫下的幾行字,成了母親珍藏多年的寶貝﹔我刻意掩藏的疲憊與思念,她早已透過那些質朴的語言讀懂﹔我眼中“輕飄飄”的信箋,竟盛滿了她沉甸甸的惦念……
“排長,你說我該寫什麼?”陳旭的聲音將我拉回現實。
我走到他的身邊說:“不用寫得多麼復雜,就寫寫今天的伙食,聊聊自己的訓練感悟,講講最近學會了什麼,或是說說想念她做的家常菜。哪怕隻寫一句‘我想你了’,她見了也定會滿心歡喜。”
陳旭咬了咬嘴唇,低下頭,筆尖終於落在紙上。漸漸地,新兵們都安靜下來。新兵小謝寫道:“爸媽,今天我的內務被表揚了,班長說我的被子有了‘豆腐塊’模樣。”新兵小宏寫道:“媽,單位伙食很好,但我還是想念您烙的蔥油餅,蔥花要放得足足的。”
……
待最后一名新兵放下筆,教室立刻熱鬧起來。“排長,信寄出后,我媽幾天能收到啊?”陳旭舉著封好的信封,眼裡滿是期待。小宇湊過來問我:“這信會不會在路上丟了?我寫了好多想跟我媽說的話。”大家圍著我,七嘴八舌地問著,手裡都緊握著自己的信,像是握著滿心的牽挂。
我笑著接過他們遞來的家書,一封封仔細核對收信地址,整齊地摞好:“放心,明天一早我就去寄,最多3天,你們的信就能到家了。”話音剛落,新兵們都鬆了口氣,臉上露出純真的笑容。
那天,望著那摞帶著溫情的信箋,我忽然理解了寫家書活動背后的深意——電話裡的“我很好”可能略顯輕盈,通過電波訴不盡心底的思念﹔視頻中的笑容或許不夠深刻,隔著屏幕觸不到無聲的牽挂。就像當年的我,誤以為寫信是為了完成任務。殊不知那些質朴的字句裡,藏著青澀的我不善表達的話語,愛我的母親讀懂了它。那是兒子穿上軍裝后,不知不覺就懂得的“報喜不報憂”,是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成長。
當晚查完鋪,我回到宿舍,取出抽屜裡的信紙,一筆一畫寫下這段話:“媽,今天教新同志疊被子,有人總疊不出棱角。我忽然想起您當年教我系鞋帶,反復多少遍也不厭煩,還笑著告訴我‘慢慢來’。媽,這是我第二次給您寫信。從前,我不懂您為何把我那幾行潦草的字當寶貝,如今才明白,信箋不是一張紙,而是我在遠方的心跳,是您藏在歲月裡的牽挂……”
第二天清晨,我抱著新兵們寫好的家書,連同自己的這封,走進郵局。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這一頁頁信紙,承載的是思念,是跨越山海的惦念。我仿佛看見,收到信的新兵親屬,像我母親那樣小心翼翼把信紙疊好,藏進專屬的“時光寶盒”,讓這些文字在歲月裡慢慢沉澱,釀成往后想起就溫暖的回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