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四川總隊某支隊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探索構建教育新模式——
打造“行走的課堂”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教育課上,‘你講我聽’的授課模式容易讓課堂變得沉悶﹔開展情景式教育,自己就是主角,感悟更深、觸動更大。”深秋,寒風漸起,武警四川總隊某支隊某中隊戰士范小聰額頭上卻滲出了汗珠——他和幾名戰友正利用訓練間隙,忙著排練一堂情景教育課《繼光魂》。演到英雄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震撼場景時,扮演黃繼光的范小聰真情投入,讓在場觀演的官兵感動不已。
“讓官兵沉浸式體驗英雄角色,比口頭說教更能觸動靈魂、啟發思考。”該中隊指導員唐聖雄介紹,他們利用支隊打造的紅色文化教育矩陣,充分發揮駐地位於黃繼光家鄉的優勢,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了這堂《繼光魂》情景教育課。從資料搜集到道具制作,從舞台布置到角色扮演,全部由官兵自主完成。生動的教育課,讓官兵們加深了對這段紅色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紅色資源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該支隊領導介紹,巴蜀大地紅色資源豐富,革命歷史厚重,擁有紅軍強渡嘉陵江戰役遺址、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等著名紅色遺址、革命舊址。他們以“紅色故事、紅色打卡、紅色創演”為牽引,充分挖掘駐地紅色資源,按照“體系設計、系統整合、深化運用、分步實施”的思路,積極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行走的課堂”紅色文化教育矩陣,讓官兵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
在此基礎上,該支隊與駐地紅色場館、革命舊址攜手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探索構建線上線下“雙軌並行”的教育新模式。
——線上,借助強軍網、“學習強軍”等平台,整合全國著名“紅色史館”線上資源,打造“雲端紅色展館”,廣泛開展“紅色雲游”活動,讓官兵足不出戶就能體驗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他們通過開設“紅色記憶”專欄,定期推送紅色故事、歷史文獻和影像資料,打造隨時可學、處處能學的“移動課堂”﹔鼓勵基層中隊拍攝“微視頻”、開辦“微課堂”、開講“微黨課”,將大的教育主題精心細化為官兵喜聞樂見、易於吸收的“精神簡餐”。
——線下,積極組織官兵到紅色遺址、革命舊址開展現地教學,在烈士墓前舉行宣誓儀式,在紀念碑下開展主題討論,邀請老紅軍后代和黨史專家走進軍營舉辦“英雄對話會”﹔遴選優秀政治教員和理論骨干,組成理論巡講小分隊,採取“集體備課、分散送教”的方式,探索構建流動式課堂、共享式教育、走讀式學習的教育模式。行軍途中,一次短暫的休息可以變成一場“戰地故事會”﹔訓練間隙,一片空曠的場地就能展開一場“移動論壇”。
此外,該支隊還在總隊編發《紅軍長征在四川》《四川革命英模》等紅色故事集的基礎上,廣泛搜集整理駐地紅色故事、歷史圖片等資料,為部隊開展教育提供豐富素材。
前不久,該支隊某中隊與空軍某部“黃繼光英雄連”聯合組織一場線上教育分享活動,圍繞“傳承繼光精神、爭當紅色傳人”主題,引導官兵暢談學習感悟。活動中,“黃繼光英雄連”指導員張鈺林詳細展示連隊榮譽室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生動講述特級英雄黃繼光在部隊戰斗生活的故事和在上甘嶺戰役中英勇堵槍眼的壯舉,讓全體官兵深受觸動。
“這種跨越時空、打破建制、協作共享的授課方式,走開了跨軍種教育區域協作、優質資源共享的路子,讓教育不再‘單打獨斗’。”談及此次活動的收獲,該支隊一名領導說,“行走的課堂”紅色文化教育矩陣推出以來,催生了多堂精品教育課,並通過聯教共育提高了課程輻射率、利用率,拓寬了官兵的思維和視野,受到大家好評。
用好教育矩陣,點燃強軍熱情。“革命先輩用信仰鑄就忠誠,用生命踐行使命,為了人民一往無前……”一次任務途中,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在運兵車廂內靈活開展。唐聖雄通過車載廣播,組織官兵重溫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有效激發大家完成重大任務的信心和斗志。(記者 張磊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