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集團軍某旅瞄准現代戰場培養通專結合人才——
不能隻懂擰自己那顆“螺絲釘”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該旅兩名戰士正在吊裝導彈。蔣振梁攝
“誰告訴你無人機只能從遠方天空飛過來?”面對導調組的詢問,導彈營劉營長低下了頭。
前段時間,第77集團軍某旅展開一場特別的演訓:導調組不按“套路”出牌,趁著導彈營官兵目光被西北方向機群吸引,正興奮於“首發命中”之時,西南方向一輛離陣地不遠的民用卡車突然釋放出大量無人機,成功“搗毀”防空系統。
“並非專業能力不足,而是實戰意識欠缺。”該旅一名領導復盤總結時說道,當地面民用車輛突然變成致命武器,防空部隊指揮員的視野卻局限於頭頂的天空,面對此類“殺招”難以作出有效應對。
指揮員戰場視野受限的根源何在?如何改變?帶著這樣的疑問,旅黨委組織專人深入營連展開調研。調研中,他們聽到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戰士們說營長對設備非常熟悉,修理裝備比技術員還快。有的參謀卻發出了提醒:“他聚焦某個車組首發命中‘開門紅’,卻忽視了全連都在等他的指令。”問題顯而易見:指揮員眼裡隻有局部沒有整體,最終導致在復雜戰場環境中顧此失彼。
劉營長是由專業尖兵成長起來的指揮員。從軍校開始,他心無旁騖鑽研導彈專業,多次在比武場上摘金奪銀,逐步從排長走上營長崗位,並憑借對雷達諸元計算、裝備故障排除等專業技能的精通,在官兵中樹立了威信。
然而,長期的單向用力,也讓他形成了某種“慣性”,即習慣通過技術思維來帶動部隊、完成任務。隨著專業分工日益精細,新裝備、新系統層出不窮,客觀上要求指揮員必須具備更廣的聯合視野和更強的融合能力,劉營長原有的專業素質與之並不匹配。
其實,像劉營長這樣的“專業型指揮干部”不在少數,他們在擔任連排長時,依靠出色的專業能力帶領官兵取得了不俗成績。然而,當他們走上更高一級指揮崗位,需要統籌多個專業、協調不同力量時,就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束縛。
一位同樣技術精湛的營指揮員坦言:“我和參數、數據打了十幾年交道,對各項裝備性能了如指掌,但要按照當前指揮員的標准,有效組織多兵種協同攻防,心裡真沒底。”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各類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加速涌現。一個隻懂擰自己那顆‘螺絲釘’,對整個‘戰場系統’如何運轉並不熟悉的指揮員,如何制勝未來戰場?”議戰議訓會上,旅領導的分析切中要害: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必須通專結合,在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大背景下,要警惕年輕干部呈現能力“過早定型”的苗頭。因此,必須轉變培養理念,在穩固根基的同時,破除路徑依賴,鍛造指技合一的復合型指揮人才。
該旅黨委樹立為戰導向,大幅提升指揮協同、跨域資源整合、臨機決斷等能力要求在干部考評中的權重,將干部參與重大聯合演訓的經歷、在聯合作戰關鍵崗位的任職時長及履職表現,記入個人檔案,作為選人用人重要參考。
與此同時,他們依據“排級精專業、連級懂協同、營級通聯合”的成長路徑,在上級的支持下,選派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前往兄弟單位交叉代職。
排長宋德祥是該旅高炮專業的“金牌射手”。初到某合成旅擔任參謀的他,面對步坦協同、戰場態勢綜合研判等全新領域,感到了強烈的“本領恐慌”。壓力催生動力,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虛心向合成營的戰友請教。經歷幾個月的“跨界”淬火,他對合成營戰術戰法有了深刻理解,並結合自身扎實的專業能力,提出數條有價值的建議,被上級機關採納推廣。
某營副營長王強在一次演訓中臨危受命,擔任火力協調官。面對多項新挑戰,他迫使自己跳出熟悉的高炮思維定式,以全局視野來審視和掌控整個戰場態勢。最終,他推動構建起覆蓋“敵”主要突擊方向的立體火力網,成功引導實施多波次精確打擊。硝煙散去,王強深有感觸:“把目光從自己的專業領域投向整個戰場,視野拓寬了,指揮思路自然就打開了,應對復雜局面的辦法也更多了。”
“能成一招者興,善馭全局者勝。”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隨著一系列舉措扎實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指揮員主動走出單一的專業“舒適區”,積極融入面向未來戰場的多維戰位。在近期一場高強度實兵對抗演習中,該旅指揮通聯更加順暢、特情處置更加果斷、跨軍兵種協同更加快捷。一條鍛造通專結合、能謀善戰的人才之路,正在這片火熱的訓練場上不斷延伸。(鄧居正 王 杰 記者 武詩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