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硝煙散 山路變通途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天剛蒙蒙亮,第76集團軍某旅參謀張曉晨帶領車隊駛出營區,沿著一條新修的山路向群山深處進發。朝陽躍出地平線,將整座山谷染成一片金色,也照亮了路盡頭那塊靜靜佇立的石碑——“花石口”。
這條山路平整堅實,寬約10米,夾在兩座陡崖之間,是一個月前該旅組織實兵對抗演習時臨時修建的。不久前,道路通過驗收,能夠通車使用。這天,該旅最后一次派出分隊前來維護,第二天,他們就要啟程回撤,結束野外駐訓。
官兵們熟練地展開作業。補標線、鏟浮土、夯實路基。當地的老鄉不時經過,熟稔地和他們打著招呼。
“這條路,修得值!”望著老鄉遠去的背影,張曉晨心頭一暖,思緒回到演習前那場協調會。
“硝煙味要濃,含戰量要高!”會上,關於演習區域選址的討論異常激烈。幾版方案接連被否,張曉晨陷入沉思,目光始終沒有離開地圖。
今年以來,該旅牢固樹立為戰向戰導向,通過實戰化考核促進帶動戰斗力提升。這次演習,是對部隊訓練水平的一次大考。
“這些點位各有難點,都符合實戰要求。”旅領導在地圖上用紅筆圈出4個被等高線緊密包圍的區域,說道:“具體定在哪裡,等明天實地勘察后再作決定。”
次日清晨,張曉晨跟隨旅領導冒雨出發。臨近中午,一行人抵達花石口附近的一處山谷。路況太差,車輛無法通行,他們只能下車徒步。
“這處山谷倒是很適合構筑急造軍路。”聽到這話,張曉晨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山谷狹窄,兩側陡崖聳立,碎石遍布、土質鬆軟,還有幾處滲水點……修路難度著實不小。
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一邊對照地形,一邊討論臨機導調可能出現的情況。
“來幫幫忙!”遠處傳來呼喊。他們循聲跑去,原來是一位牧民的摩托車陷進了泥裡。協助牧民脫困后,張曉晨問道:“老鄉,非走這條路不可嗎?”
“倒是有一條大路,那得翻過一座山才行,要多走十幾公裡。”牧民說,每天往返牧場,只能抄這條近路,一不小心就會陷車。
待老鄉道謝離開后,旅領導若有所思地指著地圖,語氣堅定:“就修在這兒!既能錘煉部隊的實戰能力,又能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我們要修的,是一條打仗的路,也是一條便民的路。”
“嘟嘟嘟——”演習在夜色中打響。官兵迅速奔赴各自戰位。某連列兵蘭杰是今年6月剛分到該旅的新兵,第一次參加道路構筑任務,被分在人工組。起初,蘭杰還因不能在一線“拼刺刀”感到有些失落,直到看見道路在戰友們的奮戰中一點點成形,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手中的鐵鍬同樣是打通戰場交通的利器。
“作戰進程提前,道路須在24小時內修建完成!”施工過半,導演部的指令讓氣氛驟然緊張起來。連隊立即調整部署,蘭杰主動請纓,隨指揮員奔襲近20公裡參與調度指揮。
夜幕下,一個個“鐵家伙”在操作手精准操控下高效作業,機械的轟鳴聲在山谷回蕩。當最后一段路基被壓實,該連提前6小時完成任務。
當蘭杰再次走上這條山路時,已是幾天后。演習的硝煙散去,交通恢復正常,老鄉們驚喜地發現,他們走了幾十年的泥巴路變得面貌一新。
“是你們修的路吧?不愧是咱老百姓的隊伍!”聽著當地群眾的贊譽,蘭杰感到此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條路,就像一堂生動的初心教育課。”當天晚上回到營區,蘭杰在日記中寫道,“它讓我明白了人民子弟兵的宗旨本色,戰時能打仗、打勝仗,平時能守護、愛奉獻。”
此后的每次維護任務,蘭杰和戰友都爭著參加。看著老鄉們駕車從路上快速駛過,他的心中便會升騰起一種自豪感。
返營的日子到了。蘭杰坐在車上,深情回望山谷。他知道,自己以后或許不會再來這裡,但他相信,這條路會一直臥在青山深處,留在老百姓的心裡。(臧乾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