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英軍緣何宣稱“重裝甲能力回歸”

2025年11月12日09:29 | 來源:中國國防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英國國防部發布《2025年英國武裝部隊裝備與編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披露的陸軍“挑戰者”2主戰坦克庫存數據引發廣泛關注。報告顯示,該型坦克庫存較上一年度出現顯著增長。英國軍方將這一變化定位為“重裝甲能力回歸”的標志,意圖向外界傳遞其地面作戰力量持續增強的信號。然而,外媒報道稱,該報告統計的庫存數據包括了一些不具備實戰能力的裝備,英國陸軍裝甲部隊實際水平與其宣傳表述存在明顯差距。

庫存統計“賬面增長”

報告稱,截至今年4月,英國陸軍“挑戰者”2主戰坦克庫存總量為288輛,較2024年同期的219輛增加69輛,增幅達31%。

從歷史數據看,英國陸軍“挑戰者”2主戰坦克庫存總量曾於2010年達到408輛。此后,因英國防務重心轉向遠征作戰,逐步削減陸軍重裝甲裝備規模,這一數據在2020年降至227輛,並持續下滑。此次庫存增加看似是對重裝甲能力衰退的階段性補救,實際上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據報告相關說明,“挑戰者”2主戰坦克庫存統計范圍包含長期封存的車輛和用於訓練的退役車輛,數據增長是基於2023年啟動的“裝甲資產復蘇計劃”實現的“資產盤活”而非“新增戰力”。在該計劃牽引下,英國國防部對長期封存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進行針對性修復,使其達到納入庫存統計的標准。這些車輛多為服役超過20年的老舊裝備,性能未獲本質提升,僅作為“賬面增長”。

外媒稱,英國陸軍當前可在72小時內部署至前沿作戰地區且具備完整作戰能力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數量僅為180至200輛,不足庫存總量的70%。

升級型號屢遭詬病

在對外展示“挑戰者”2主戰坦克庫存規模增長、營造“重裝甲能力回歸”氛圍的同時,英國國防部還高調渲染“挑戰者”3主戰坦克性能。

在前不久舉行的英國軍警防務展上,英國首次展出接近量產型的“挑戰者”3主戰坦克原型車,並宣稱該坦克在火力射程與防護性能方面實現“革命性技術突破”,是“北約頂尖裝甲平台”。

“挑戰者”3是“挑戰者”2主戰坦克的現代化升級型號,其改造項目於2021年啟動。該項目計劃對148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進行技術改造,以解決當前彈藥與北約體系不兼容的問題,並彌補其數字化、主動防護領域的短板。按計劃,首批“挑戰者”3主戰坦克將於2027年交付。2030年全部改造完成后,該型坦克將成為英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核心戰力。

事實上,這一被英國軍方寄予厚望的“挑戰者”3現代化升級項目,也多次遭到詬病。

有英國前陸軍軍官表示,148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的升級數量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需求,若面臨大規模地面沖突,坦克部隊可能在短時間內遭受重創,難以形成持續作戰能力。更嚴重的是,英國陸軍僅訂購60套主動防護系統,超過半數的“挑戰者”3主戰坦克無法常態化裝備主動防護系統。日常訓練中,裝甲部隊人員難以熟練掌握該系統操作流程,將直接影響應急反應效率。實戰部署時,若需臨時調配防護系統,還可能出現裝備延遲到位問題。

除規劃配置層面的爭議,項目實際推進情況也受到質疑。今年6月,英國國家審計署發布報告稱,“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現代化升級項目存在延誤風險:新型炮塔生產因供應商部件交付延遲滯后3個月,滑膛炮與老舊車體的適配調試也未達預期,若問題無法及時解決,恐難以按時完成交付目標。

有外媒稱,“挑戰者”3主戰坦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下一代坦克。該車輛自重超過70噸,機動性受限,且未針對目前較為嚴峻的低成本無人機威脅作出優化設計,可能面臨未服役即過時的風險。

渲染實力另有所圖

總的來看,英國密集炒作“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性能,本質是多重訴求下的輿論操作,並未帶來實質戰力提升。

從北約協作層面看,此舉是對東翼盟友信任的“危機公關”。俄烏沖突以來,英國向東歐地區輸送多批裝甲裝備,導致自身庫存告急,波蘭、立陶宛等北約東翼國家多次公開擔憂“英國無力參與前沿防御”。英國急於展示坦克庫存增長、宣傳新坦克性能,意在証明自身仍能承擔北約防務責任,避免在集體防御中被邊緣化。

從歐洲防務格局層面看,此舉是英國“脫歐”后提升存在感的重要手段。當前,英國在歐洲防務協同中的作用不斷弱化,法德兩國正加速推進歐洲下一代坦克項目,進一步將英國推向邊緣地位。為此,英國意圖通過渲染“挑戰者”系列坦克的性能優勢,在歐洲裝甲裝備合作中爭奪話語權。

從英國軍事建設層面看,此舉是英國陸軍爭取資源的生存策略。近年來,英國國防預算向海軍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空軍F-35戰斗機傾斜,陸軍發展處於相對弱勢,裝備缺口明顯。英國陸軍炒作重裝甲裝備建設情況,意在向議會爭取更多預算支持。

然而,這些操作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英國陸軍實際可部署戰力未提升,新坦克項目困境重重,國防工業基礎薄弱。所謂“重裝甲能力回歸”,更多停留在宣傳層面。(朱江)

(責編:彭曉玲、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