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軍區某團推出“返崗過渡”機制助力官兵調整身體狀態——
休假結束,不再直接上高原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軍醫為休假歸隊官兵調整鼻氧管。何 廷攝

官兵正在站崗執勤。方 潤攝
秋去冬來,雪域高原,西藏軍區某團組織體能考核,休假返崗不久的二級上士周鈺粧表現出色,綜合成績評定為“優秀”。“這次返崗,我不僅沒出現嚴重高原反應,還在體能考核中正常發揮。”周鈺粧高興地說,之所以能這麼快調整好狀態,得益於團裡推出的“返崗過渡”機制。
以往結束休假歸隊,周鈺粧從溫暖濕潤的四川成都,直接返回海拔4000多米的哨所,較大的海拔差經常會引發高原反應。“每次休假結束歸隊,雖然心裡鉚足了勁想馬上投入訓練,可由於身體狀態沒有及時調整過來,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周鈺粧說,如今情況大不同,團裡推出了新規定:駐高海拔哨所官兵休假結束后,先前往團裡海拔相對較低的營區,進行3至7天的適應性休整與恢復性訓練,待身體適應高原環境后再返回戰位。
談及“返崗過渡”機制,該團機關干事劉沛霖向記者講起背后的故事。今年初,劉沛霖前往基層蹲連調研,不少官兵反映,休假結束返崗后,經常出現頭疼頭暈、乏力失眠等高原反應,輕則兩三天,重則長達一周,導致訓練狀態低迷、執勤效率下滑。
記者了解到,該團所屬哨所大多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防線,而官兵休假地點多為低海拔地區。此前,官兵休假結束返崗后,按規定雖然可以在哨所原地休整,但由於海拔較高,官兵依然要先經歷一番高原反應才能逐漸調整身體狀態。了解詳細情況后,劉沛霖將此事寫入調研報告並上報團黨委。
該團黨委迅速召開專題會議,集中研究解決方案。“團裡所屬各點位雖然大多海拔超過4000米,但有幾處營區的海拔隻有3000米左右,何不將這些營區設置為休假官兵返崗過渡點位?”會上,部隊管理股一名干部的發言得到大家認可。隨后,該團仔細研究上級相關政策並進行調研論証,決定對原來的休整規定進行優化,推出官兵休假“返崗過渡”機制,對休整地點、時間和休整期間的醫療保障、訓練內容進行科學優化。
記者在該團一個返崗過渡點位採訪時看到,幾名常年駐守高海拔哨所的官兵結束休假返營,正在這裡進行恢復性訓練。官兵告訴記者,休整期間,軍醫每天定時為大家測量血氧飽和度、心率、血壓等關鍵生理指標,訓練骨干還根據大家身體情況科學調整訓練強度,確保訓練、休整兩不誤。
前不久,某連二級上士陳天義結束休假歸隊,經過返崗過渡休整,身體逐步適應高原環境,隨后他奔赴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駐訓場,在重火器實彈射擊訓練中取得首發命中的好成績﹔駐海拔4600多米的標沙拉錯哨所下士羅榮有,休整后重返哨位,不僅在體能考核中表現出色,還在最近一次巡邏任務中首次擔負排頭兵重任。“組織把我們的困擾放心上,我們更要全身心投入訓練!”羅榮有告訴記者,“返崗過渡”機制贏得戰友們紛紛點贊,大家扎根邊防、建功邊防的動力更足了。
從“先上哨后休整”到“先休整后上哨”,折射出該團黨委“為兵服務就是為戰斗力服務”的理念。開通“軍營超市流動服務車”,讓駐高海拔哨所官兵“足不出哨”就能解決生活物資採購難題﹔協調解決車輛接送及住宿問題,溫暖官兵家屬高原探親路……近年來,該團黨委帶領機關堅持為一線邊防官兵真辦事、辦實事,用真招實策把服務基層、紓困解難的各項工作抓到位、抓出成效,一批困擾基層的現實難題得到及時解決,官兵衛國戍邊熱情更加高漲,多個創新戰法訓法通過實戰化檢驗。(陳瑋靖、裴永楨、邵博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