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極邊之城”的“魚水謠”

——全國雙擁模范城雲南省騰沖市雙擁工作實踐

2025年11月15日09:07 | 來源:中國軍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高黎貢山南麓,滇西高原之上,龍川江潺潺流淌,在山間沖積出一片壩子。

坐落於火山與地熱環抱之地,雲南省騰沖市在歷史上曾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這裡既有美麗的滇西自然風光,又因中國遠征軍的滇西抗戰而浸染了烽火血色。

歷經滄桑歲月,“極邊第一城”騰沖以家國邊關的深厚情懷為底色,唱響了魚水情深的時代歌謠。2025年4月,騰沖市被命名為新一屆全國雙擁模范城。

不渝的國防情懷

邊境線上國旗飄

騰沖市明光鎮自治村,舊稱“地盤關”。跨過這道關口,便出了邊境。

山上,別具特色的傈僳族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都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我們村是抵邊村,有40多公裡邊境線。”村黨總支書記余華亮說。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當過兵的余華亮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十多年來,帶領村民種植茶樹、發展邊境貿易,走上了振興路。

近幾年,自治村定期向1000多戶農戶和商鋪發放國旗。“國旗飄揚,國門安穩,日子才安寧。”余華亮說。

作為祖國西南的重要門戶,騰沖市長期以來堅持軍地共建、軍民同心,筑牢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強邊固防的鋼鐵長城。

在像余華亮這樣的“兵支書”帶領下,邊境鄉鎮與邊防部隊、騰沖海關、邊檢、邊管結對共建,建成3個聯指中心、21個邊境聯防所。他們共同制定和完善軍地協調、聯防聯控、聯席會議、聯防值班、情況通報等制度,形成“黨管、政建、警用、軍聯、民參”的聯動格局。

“這個邊境村能富起來,是因為黨的領導、部隊的守護。我們有義務和邊防部隊一同守好邊疆。”余華亮說。

“騰沖人民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軍民在共同守衛邊疆、發展邊疆中結下深厚情誼。”騰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張維清介紹,2023年起,騰沖市打造8項雙擁工程,涵蓋雙擁學校、雙擁醫院、雙擁社區、雙擁公園等多個項目。

明光鎮自治完全小學,是雙擁學校建設精品示范點。在共建部隊單位指導下,這裡建成了“小型軍事模擬障礙區”,駐軍部隊官兵應邀走進校園指導學生體驗軍事項目,站上講台講述強軍故事,助力打造“兵教師+軍事訓練場+國防精品課”教育體系。

提起與部隊的共建,學校教務主任黃申龍感慨道:“在我小時候,每到農忙時,都有官兵到田地裡來幫我們搶種搶收。誰家起房蓋屋,他們也來搭把手。如今官兵走進校園,不僅是和我們一起建設學校、開展國防教育,更讓學生們從小就感受到,解放軍和我們是一家人。”

不變的軍旅初心

佤寨來了“兵支書”

走進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青瓦白牆的佤族民居錯落有致,柏油路蜿蜒山間,游客們穿梭在梯田中,歡聲笑語縈繞村寨。

從昔日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到如今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司莫拉蝶變的背后,是一位“兵支書”十幾年的堅守與付出。

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年輕時當過兵,退役后在家裡種過地,在工地打過工,還在派出所當過協警。憑著退役軍人特有的韌勁,趙家清樣樣做得有聲有色。

2010年,三家村村委會換屆選舉。鄉領導看中了趙家清身上敢闖敢干、勇於擔當的軍人品質,動員他回村參選。當時的三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還欠著十幾萬元外債。“我是黨員,又是老兵。群眾需要我,我不能打退堂鼓!”曾經,趙家清響應祖國號召穿上軍裝,后來又回應鄉親們的期盼擔起重任。

他帶著村干部和村民小組長到大城市、小康村取經,根據市場需求和三家村的實際情況探索發展特色產業。2016年,趙家清帶領村“兩委”制定了發展旅游業的目標,依托司莫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結合佤族特色文化,將村寨打造成特色旅游景點。2019年以來,三家村通過創辦旅游專業合作社,將寨裡的全部農戶吸納為合作社社員並參與經營管理,實現了“村民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集體得實惠、合作社有盈余”。

“一日為兵,終身為國,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會變。”趙家清說。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村裡青年踴躍參軍,退役后也大多回鄉,不少人成為村“兩委”成員。

在騰沖各鄉鎮,如今有115名退役軍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在帶領鄉親奔幸福的路上踐行著軍人和黨員的初心使命。

不竭的擁軍動力

針腳流淌魚水情

今年“八一”前夕,駐軍某部官兵收到一份建軍節禮物——幾十雙繡著“平安”“報國”等字樣的鞋墊。

這些鞋墊,來自騰沖市芒棒鎮張家村楊家寨。這裡,是已故雲南省道德模范楊會春老人的家鄉。

1976年,騰沖、龍陵發生地震,駐軍部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夜以繼日搶險救災。作為村婦女代表的楊會春打心眼裡感激解放軍,卻不知如何表達感謝。一番思量,楊會春拿出自己納布鞋、做鞋墊的手藝,為子弟兵縫制了一批柔軟厚實的鞋墊,請人轉送到部隊。這一送,就是20多年。2012年,經當地媒體報道,楊會春堅持多年擁軍的故事才為人所知。感念老人的愛心之舉,駐軍某部為老人送來一面錦旗:“千針繡出擁軍大愛,萬線結成魚水深情。”

2018年,楊會春老人去世。她的孫媳婦韓鳳芹接過了針線筐,帶著女兒和村裡的姐妹們,繼續縫制鞋墊,送給駐軍部隊官兵。

“解放軍為我們守家園,這是我們表達感謝的方式。”韓鳳芹說,“奶奶是黨員,我在她的影響下也入了黨,我想帶動更多鄉親加入擁軍隊伍。”

“鞋墊雖小,卻飽含著騰沖人民的一片真情。”駐軍某部指導員陳濤說,“人民的牽挂,激勵著我們為祖國站好崗、守好邊。”

新中國成立以來,騰沖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建設邊疆、鞏固邊防。駐軍部隊官兵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服從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大局,以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社會和諧為己任,為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作出了積極貢獻。而滇西明珠騰沖,也以全社會的尊崇關愛作為回應:117家民宿組成“擁軍聯盟”,挂牌擁軍企業(門店)193家,涵蓋醫療、交通、餐飲等多個領域。

“我市共有48家A級景區,全部對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實行景區首道門票免費。”張維清介紹,自這項政策2023年實施以來,累計優待人數已達12萬余人次。(張 林 蔣昂妤)

(責編:宋美琪、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