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部隊某部援建新疆喀什市八一愛民學校——
胡楊樹下有排小白楊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新疆喀什市八一愛民學校院牆外,有一棵參天胡楊。胡楊樹下,簇擁著一排排白楊樹。在胡楊庇護下,它們姿態挺拔、生機盎然。校門口,“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標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負責援建該校的網絡空間部隊某部一名干部介紹,援建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該部前身部隊官兵第一次來到喀什地區疏勒縣。當年,這片飛沙走石的戈壁灘上不見一絲綠色,偌大的鹽鹼地長不出庄稼,當地維吾爾族群眾全靠放羊為生。
官兵曾問過牧民,怎麼不送孩子上學?牧民比畫著回答,送孩子上學,家裡沒有人手放羊。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因為放羊耽誤了孩子上學,他們將來怎麼辦?我們得想想辦法!”部隊領導的號召,得到官兵積極響應。大家圍坐在胡楊樹下,商討出最初的幫扶計劃。
彼時,疏勒縣托喀依小學師資力量缺乏、基礎設施落后。官兵們有的定期到學校教漢語,有的動員家人寄來衣物捐贈給學生。到了周末,他們還將部隊的設備帶到學校給學生們放電影。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治鹼治沙工程的推進,不少牧民改種庄稼。每到農忙時節,官兵就與老師們約定:我們去田裡搶活,你去田裡“搶”人!看著學生們回到教室,官兵心裡格外高興。
與官兵們接觸時間長了,學生們對軍人的了解更加深入。“我要好好學習,將來考軍校!”“我想去北京上學!”學生們純真的願望裡,有向往,也有情誼。
孩子們的心聲傳到了北京。2009年,按照軍隊參加和支援西部大開發的決策部署要求,上級同意由部隊支援重建托喀依小學。2010年,擁有教學樓、宿舍、食堂、操場等設施的現代化新校區投入使用,托喀依小學更名為疏勒縣八一愛民學校。
在軍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所有班級都配備了信息化教學系統,實現“班班通”﹔學校新建國防教育展廳,成為喀什唯一擁有國防教育專門展廳的中小學﹔雲課堂、雙師課堂等各種新型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接連在昆侖山下落地開花。
校外的小白楊一年比一年高,走出學校的學生們也如同小白楊一般茁壯生長。當年向往軍校的佧馬力·艾麥提參軍入伍,退役后被聘為校外輔導員。許願去北京上學的乃皮塞·艾爾肯,依托自治區的政策到內地就學,成功考入理想的大學。
去年秋天,學校由疏勒縣劃歸喀什市,校名變更為喀什市八一愛民學校。校名兩度更改,不變的是部隊官兵對少數民族群眾的一片深情。如今,學校正在部隊的繼續幫扶下,向著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目標前進。
時光流轉,年輕的白楊與高大的胡楊一起,扎根西陲,向上生長。(曹翊慧 常 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