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個連隊,激勵官兵有辦法

仇金鵬 許艷偉 記者 馬嘉隆
2025年11月25日09:32 | 來源:解放軍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將成長“印”在榮譽室——

記錄奮斗故事,定格官兵蛻變

“每次看到榮譽室裡的照片,我都會想到駐訓場上的日日夜夜。”

結束駐訓任務后,第82集團軍某旅指揮保障連榮譽室裡又多了一組新的照片。二級上士楊紅健最喜歡的,是一張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照片——

那次,連隊組織會餐,楊紅健大展身手。他親手制作的甜品,得到了戰友們的“點贊”。

在眾多駐訓掠影中,為何專門將這張照片放入榮譽室?連長牛飛告訴記者,這張照片看似普通,卻反映了連隊激勵理念的新變化:“我們不僅要記錄連史上的光輝一頁,也要關注每名戰友的成長。他們全心投入這個集體的瞬間,都是可貴的。我們應該把短暫的感動轉化為他們建功軍營的持久動力。”

這次會餐,雖然只是駐訓期間的一件小事,對楊紅健來說卻是一個轉折點。

此前,作為駕駛員,楊紅健在平時工作中既沒大錯也不突出,久而久之,內心有些懈怠。

這次會餐,楊紅健展示了自己的拿手菜,得到戰友們的好評。“在被戰友們稱贊的過程中,我獲得了關注和認可,找到了‘被看見’的感覺,仿佛在連隊中的地位都提升了……”楊紅健說。

此后,無論是遠程機動任務,還是裝備換季保養,楊紅健更加認真負責。那些普通的日常工作,他越干越有勁。近期,在備戰建制連比武中,楊紅健主動加壓訓練,成績進步很快。

在連隊榮譽室,記者發現,作為一支調整改革后新組建的連隊,該連的歷史雖然不夠厚重,但展陳出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令官兵難忘的故事。

“榮譽室是連隊官兵精神傳遞的橋梁,我們不僅要晒出榮譽,也要把背后的奮斗故事講活,讓其更好地發揮激勵作用。”三級軍士長、榮譽室解說員鄭永友說。

談起展陳官兵奮斗身影的初衷,鄭永友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促使了連隊對榮譽室改造升級。

去年以來,該連在旅裡組織的兩屆軍體運動會上,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比賽結束后,連隊按照慣例,將官兵獲得的獎章暫時存放在榮譽室,作為他們拼搏奮斗的見証。

新兵下連后,連隊安排新兵參觀榮譽室。走到一枚嶄新的三等功獎章前,鄭永友為新兵講起了班長陳繼在軍體運動會上2天4次奪冠的故事。

“那麼厲害啊,如果當時在現場看就好了。”聽到在萬米跑項目中,陳繼全程緊跟對手,在距離終點10米處奮力反超奪冠,新兵鐘鎮全忍不住說。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鐘鎮全的話讓鄭永友陷入了思考:連隊榮譽室目前很難直接呈現影像資料,官兵個人的獎牌獎章有時也會被各自帶回家中。那麼,該如何利用有限條件更好地講好榮譽背后的奮斗故事?

“獎章獎牌是奮斗的成果,但現場官兵的拼搏姿態更能激勵人心。”一次開會,鄭永友提出,連隊歷史短暫、榮譽較少,榮譽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礦”,激發官兵爭先創優的動力,不能隻單純陳設獎牌獎章,還要增加“奮斗影像區”,放置官兵為爭奪榮譽拼搏奮斗的照片,並在照片背后書寫官兵簡歷和照片中的奮斗故事,讓榮譽室“豐富起來”“鮮活起來”。他的想法,得到了戰友們的一致認可。

此后,連隊榮譽室展品持續“上新”,連隊官兵以把自己的照片挂進榮譽室為榮。前不久,中士劉俊康在參加集團軍組織的專業比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連隊將其照片放進榮譽室,劉俊康難掩激動之情:“我終於在榮譽室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今后我將繼續努力,堅決不給連隊抹黑。”

將“話筒”遞給戰士——

鼓勵身邊戰友,探索自主教育

“過得硬的連隊,過得硬的兵,過得硬的思想紅彤彤……”駐訓場上,二級上士王鑫拿起隨車麥克風,即興帶著戰友們唱起歌來。

這次綜合訓練,機動途中,訓練地域突起風沙,連隊官兵應對措施不力,沒能較好地完成上級下達的兩個臨機導調課目,受到批評。

到達集結地域后,大家心情都很沉悶。

這時,一些官兵看到了指揮車上的隨車麥克風,主動上前拿起來為大家加油鼓氣,王鑫則帶著大家唱起了歌。很快,此起彼伏的歌聲,驅散了“陰霾”。

“把‘話筒’遞給戰士,有時候比我們做動員的效果更好。”感受到逐漸回升的士氣,連長牛飛感慨地說。官兵們調整狀態,后面的課目處置基本沒有丟分,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充分相信官兵,調動官兵積極性,變一人講為大家講,變主官講評為彼此打氣……這是該連探索群眾性自主教育模式的一個縮影。

“每一名戰士都渴望被認可,戰友的鼓勵最溫暖人心。有時一句來自身邊戰友的暖心話,就能對官兵起到有效激勵作用。”牛飛告訴記者,他們利用班務會等時機,大力開展“我班的戰友哪最美”等活動,相互激勵,相互表揚,尋找每一名戰友身上的閃光點。

“正是戰友們的鼓勵,讓我打破了自己的‘封閉圈’,一步步走上了更寬廣的平台。”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二級上士蔣紅說,自己軍旅生涯的轉折點就是在一次班務會上。

此前,由於性格內向,蔣紅喜歡獨自一人在閱覽室默默鑽研,平時和班裡戰友交流不多。一次,連隊配發了一套新系統,操作難度很大,他埋頭苦學,熬夜加班,終於弄懂了這套新系統。

“當時我只是想著自己早點學會,不能拖后腿。”蔣紅說。在班務會上,有戰友站起來為他“點贊”:“最近一段時間,我看到蔣紅每天晚上都在閱覽室學習,我覺得他攻克新系統操作難題時的身影最美。”

來自戰友的一句夸獎,如一點火星,點燃了蔣紅的內心,也讓默默無聞的他,被更多人看見。此后,在戰友們的表揚聲中,蔣紅漸漸變得開朗起來。由於較好地掌握了新系統,他還成了該系統的“小教員”。

“戰友們需要這樣一個交流的平台。”蔣紅的班長、一級上士蔡文藝說,“許多時候,榜樣就在我們身邊,時常‘點贊’戰友身上的‘美’,就能彼此成就,激發更多的‘美’。”

將“喜報”寄給親人——

共享成長喜悅,強化榮譽追求

“兒子,我看到你們單位寄來的照片了,你穿著軍裝胸挂獎牌的樣子真帥。”看到兒子從部隊郵寄回來的特殊“喜報”——一張在群眾性練兵比武頒獎儀式上的照片,上等兵張優的媽媽在視頻中興奮地合不攏嘴。

“雖然只是連隊比武中的一次小突破,對我卻意義非凡。”張優說,一張小小的照片,讓家人看到了他在軍營中的成長,更讓他收獲了動力和信心。“我希望以后能站在更高的舞台上,把更多‘喜報’寄回家。”

去年年終評功評獎工作開展后,連隊黨支部發現,全年表現突出的官兵有很多。有人在比武競賽中取得佳績,有人在大項任務中表現突出,有人在文體競賽中獲獎……然而連隊表彰獎勵的名額有限,還有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官兵未能獲得表彰。

評不上的官兵該如何肯定他們的付出,只是給予“幾句話的鼓勵”嗎?對這一問題,黨支部廣泛發動群眾智慧,尋找解決辦法。

“可不可以將我們‘露臉’的照片寄到家裡?”征求意見時,軍人委員會成員韓旭提出,希望沒有獲得榮譽的優秀官兵,也能有一份“喜報”寄回家中。聽到韓旭的建議,其他戰友紛紛表示贊同。隨后,軍人委員會將官兵的意見上報黨支部。

支委會上,黨支部對官兵的意見充分採納,當即決定:派專人拍照記錄官兵的“高光時刻”。他們還以黨支部的名義寫一封關於照片背后成長故事的“家信”,連同經脫密處理的照片,一起寄到官兵家中,讓官兵與家人分享喜悅。

“這是我第二次收到喜訊,希望今后還能收到更多的好消息。朱鴻飛的成長進步,有他個人的努力,更離不開單位的培養。”下士朱鴻飛的母親說。去年,朱鴻飛在旅軍體運動會上取得單項第一的好成績。在連隊的激勵和父母的囑咐下,他在今年軍體運動會上又斬獲佳績。朱鴻飛再登領獎台的“喜報”寄到他的家中,全家人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如今,特殊“喜報”寄到家中已成為該連許多官兵的願望。為了與家人共享榮譽,官兵士氣充盈,在各項任務中,個個爭當排頭兵。

記者手記

每一滴汗水都值得尊重

■記者 馬嘉隆

走進該連榮譽室,最打動記者的莫過於那一牆官兵的照片。在一個個定格的瞬間裡,他們或是手捧獎杯燦爛微笑,或是專注訓練一絲不苟。這些“高光時刻”,清晰又直觀地訴說著一支新調整組建連隊的來時路。

或許,和眾多擺滿獎杯、戰旗的英模連隊榮譽室相比,這裡多少顯得有些“單調”。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每名官兵都在書寫歷史,他們的每一次任務淬火,都是在取得新的成績。一張張接地氣、冒熱氣的奮斗照片,拉近了官兵與榮譽的距離,讓大家更容易從中標定自身的奮斗方向。在該連採訪時,許多官兵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自己最近的小目標,就是再擺張照片進“奮斗影像區”。

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朱德同志有一句名言:“部隊中人人精神振奮,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這樣就會打勝仗。”點燃官兵崇尚榮譽、追求榮譽的奮斗之火,必須用活用實榮譽激勵。

榮譽不分大小,官兵在軍旅生涯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尊重,賦予每一個新成績足夠的尊重,才能持續強化官兵的認同感、榮譽感,不斷激發官兵再立新功、再創輝煌的精神動力。

榮譽激勵貴在走心。無論是庄重肅穆的儀式教育,還是點點滴滴的身邊小事,激勵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設身處地思考每一名官兵的心理需求。讓取得自我突破的官兵及時獲得實實在在的榮譽感、成就感,為身邊戰友豎起可見可感的榜樣,就能激活一個集體的進取心。

(責編:任佳暉、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