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炮兵的搖籃”
——抗戰烽火中誕生的延安炮兵學校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延安炮兵學校,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高度關注和支持下,在廣大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於1944年12月初正式創建。延安炮兵學校在艱苦歲月中創建,是落實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把炮兵建設作為戰略反攻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指示要求,也是當時戰爭形勢的迫切需要。
延安炮兵學校承載著時代賦予的使命,它的創建是我軍炮兵建設的重要裡程碑,為贏得解放戰爭勝利和以后的炮兵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校培訓的第一期1000余名學員,被分配到5個炮兵團擔任各級骨干,這些炮兵干部和技術骨干,對我軍的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因此,延安炮兵學校被譽為“人民炮兵的搖籃”。
使命召喚,戰火催生
1943年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在歐洲戰場,蘇聯紅軍對納粹德國展開猛烈的戰略反攻,給予德軍沉重打擊﹔在太平洋戰場,美軍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日軍在各個戰場上都陷入困境。而此時,中國抗日戰爭也迎來關鍵轉折點,即將從艱苦的相持階段邁向戰略反攻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強炮兵力量成為人民軍隊亟待完成的重要戰略任務。
八路軍炮兵力量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抗戰前期,八路軍主要以游擊戰為主,武器裝備簡陋,炮兵力量極其薄弱。隨著戰爭形勢發展,尤其是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前夕,中央軍委敏銳地意識到,要實現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順利攻佔大城市和奪取交通要道,強大的炮兵力量必不可少。當時八路軍在與敵、偽、頑戰斗時,面對碉堡及工事,常因缺乏炮兵火力,付出很大代價。為改變這一局面,培養專業的炮兵干部成為當務之急。
1938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宣告成立,成為人民炮兵發展的重要基石。1944年,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司令員賀龍與曾赴蘇聯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的郭化若,深入探討加強炮兵建設事宜。郭化若極具前瞻性地建議將炮兵團擴建成炮兵學校,這一建議得到賀龍的贊同。同年11月,中央軍委正式決定,在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基礎上組建炮兵學校,並任命郭化若為校長,校址定在南泥灣的桃寶峪村。自此,延安炮兵學校的籌建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艱苦創業,鑄魂育人
延安炮兵學校的辦學條件極為艱苦。辦學干部稀缺,郭化若等人採用兼職的方式加以解決﹔教員匱乏,就由各級干部兼任,秉持“能者為師”理念﹔教材短缺,便廣泛收集蘇聯紅軍、國民黨軍隊以及日軍的教材,精心提煉適用內容,同時組織炮兵團干部集體編寫﹔教學設施嚴重不足,大家就齊心協力挖窯洞、搭草棚建成教室,利用零碎木料制作小板凳,並修筑道路和操場。在郭化若帶領下,全體人員齊心協力,日夜奮戰。至開學前,各項准備工作取得顯著進展:趕印了多種教材,修整了炮隊鏡、方向盤、炮鞍裝具等教學器材,挖窯洞79孔,燒木炭3.5萬斤,砍柴6萬斤,籌集糧食500石,准備了床、油、鹽及各類教具器材等訓練用品。盡管教學條件艱苦,但全體師生憑借頑強意志和艱苦奮斗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
延安炮兵學校的教學工作極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為解決訓練中人員多、器材少的矛盾,郭化若主持制定了“人閑炮不閑”的訓練方法,將課目、人員、器材、時間合理分配,定期輪換,大大提高訓練效率。演習射擊時沒有通信器材,學員就用人傳口令﹔方向盤、炮隊鏡等器材短缺,大家就用木頭或硬紙板制作代用品進行練習﹔上課沒有粉筆,就用白土代替。訓練騾馬時,因馬匹數量有限,便在操場上搭建與馬匹高度相似的木頭架子,學員先利用“木馬”訓練備鞍、卸鞍等內容,待掌握要領后再換真馬訓練。教員們不辭辛勞,為缺課或基礎較差的學員針對性補課,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經常組織會操以檢查訓練效果,極大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上進心。同時,學校也非常重視學員的思想政治和作風紀律教育,領導經常給學員作時事報告,講解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還編印校刊《炮光》供學員學習。
輾轉東北,成績斐然
1945年8月,根據新的形勢發展需要,炮校師生經過短期突擊整訓,於9月中旬離開桃寶峪,開赴東北。輾轉辦學中,炮校師生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和優良傳統,克服諸多不利因素,源源不斷地培養炮兵干部充實加強部隊。這些學員成為我軍炮兵部隊的骨干力量,他們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充分運用到實戰中,極大提升了我軍炮兵的作戰能力,在多場戰役戰斗中貢獻突出,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除直接輸送炮兵人才外,延安炮兵學校還為我軍炮兵部隊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它是人民軍隊炮兵訓練進入正規化炮兵院校培訓新階段的標志。其辦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培養的人才,為后續炮兵學校的建立和炮兵部隊的擴充提供寶貴經驗和人才儲備。遷往東北后,炮兵學校歷經多次改名,不斷發展壯大,始終持續為炮兵建設輸送力量。
延安炮兵學校作為抗戰烽火中誕生的炮兵搖籃,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炮兵人才,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及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所孕育的炮兵創業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炮兵人不斷奮進。在新時代,雖然延安炮兵學校的名稱已成為歷史,但它的光輝傳統和精神依然在人民軍隊中傳承不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