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中国蓝盔,托举和平天空

2017年04月07日1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蓝盔,托举和平天空

  图为列队接受检阅的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官兵。

  (资料图片)

  2003年,是利比里亚维和“元年”。那年底,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的运输分队、沈阳军区的工兵分队和南京军区的医疗分队的558名维和官兵踏上西非这片土地,开启了我军在利比里亚的“蓝盔时代”。

  2017年3月,随着利比里亚国内形势趋于稳定,根据联合国决议,中国第19批赴利维和官兵分两批撤回,结束了历时14年的蓝盔使命。

  14年风雨征程,19批成建制维和部队、1万余名官兵参与其中,以赤子之心撑起利比里亚的一片和平天空,诠释了什么是“大国担当”和“中国形象”。

  在战场废墟接受战争历练

  冯小强是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的某工兵团参谋, 2012年11月,他第一次踏上利比里亚的土地。时至今日,对他而言,当时亲眼目睹的利比里亚治安混乱、游行抗议贫乏、人民饥饿羸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内心升起一股使命感,我想我一定要实实在在多为他们做点事。”

  2003年8月1日,联合国决议授权在利比里亚建立维和部队。8月18日,利比里亚各方签署《全面和平协定》,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0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正式开始推进维和行动。

  而在维和初期,利比里亚更是充满了各种凶险和挑战。早期赴利维和的官兵回忆,长达14年的内战摧毁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其支离破碎让人震惊。首都蒙罗维亚,战争的痕迹随处可见,电线杆弹孔密布,广告牌被打成了筛子,随处可见被洗劫一空的房屋和被炸毁的车辆。

  2006年9月14日晚7时许,利比里亚一党派的车队在邦加撞死人后逃逸,引发了当地的骚乱。一些武装分子趁火打劫,在公路上肆意破坏,砸抢过往车辆和行人。当时,我运油车正在这个路段行进。中队长马凤鸣指挥车队立即原地掉头,迅速撤回到当地孟加拉步兵营地,确保了人车安全。

  类似的情况冯小强也经历过多次。据他回忆,民众游行、砸车、烧轮胎,这些情况在利比里亚时有发生。

  政局的动荡是造成利比里亚贫困易乱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利比里亚爆发内战,战火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国家的基础设施摧毁殆尽,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困难。修路,成为援建任务的重中之重。

  2010年6月17日,中国工兵分队接受联利团紧急任务,需要在两个月内完成绥德鲁市至科维镇全长26公里的道路修筑任务,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热带雨林中修筑。内战中,利比里亚基础设施损毁殆尽,几乎所有公路都成了红土路,旱季尘土蔽日,雨季泥水横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洼,连续十几天暴雨冲刷下来,就变成了能让卡车抛锚的大坑。工兵分队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任务。

  据统计,赴利维和13年间,中国工兵分队共勘察修复道路7500公里,架设维修桥梁69座;运输分队累计行程1300万公里,多次化解武装分子哄抢物资、持枪威胁等险境,运送各类物资93万吨;医疗分队接收诊治患者5万余例。回想过去的维和经历,冯小强感慨:“中国军人在利的地位很高,是大家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穿越炮火顶起生命希望

  战争不仅让利比里亚千疮百孔,更摧毁了这个国家的卫生系统。疟疾、登革热、埃博拉,这些耳熟能详的恶症顽疾,是维和官兵习以为常的对手。

  2014年春,利比里亚爆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数千人丧身恶疾。有些国家维和部队暂停了轮换,甚至选择撤离,而中国赴利医疗队坚守岗位,帮助利比里亚有效控制了疫情泛滥。参与救援工作的战士回忆,埃博拉疫情期间特别难熬。白天气温30多摄氏度,要穿着全封闭的防护服执行任务,每次任务后都要隔离观察,形势非常严峻。“长衣长裤口罩眼镜,加上两层厚厚的橡胶手套,汗水每天硬生生湿透迷彩服,灌进厚重的作战靴。”

  那段时间,中国士兵常常在路边能看到因病暴毙的人,非常悲惨。驻首都蒙罗维亚的营区与利比里亚最先发现埃博拉患者的农贸集市只有几百米距离,中国军人要天天穿梭在重疫区,还担负埋葬埃博拉患者遗体的任务。

  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护士长陈海花接诊了第一例传染病患者。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她顺利完成治疗后,并处理好被污染的床单被子,防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传播。

  穿越疾病与硝烟,中国不仅为利比里亚捐助大批医疗物资、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还派出了多批抗埃医疗队,飞赴利比里亚抗击疫情。2014年11月下旬,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在我工兵分队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修建完毕,并为感染埃博拉患者提供了100多个有良好隔离措施的床位。

  一个小细节充满了温馨。维和期间,中国二级医院接到紧急求助电话,当地有一名大出血患者,生命垂危。危急情况下,维和战士们不顾可能存在的危险,纷纷主动要求献血。经测验,只有4名战士血型相符,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带着体温的鲜血注入到这个素不相识的病人体内,挽救了一条生命。

  奋战在利比里亚的官兵,为利比里亚人民撑起一片天空。医疗队抽调骨干,在完成救助任务的情况下,与国外分遣队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建立了疫情通报和专业培训制度;运输分队在战乱和疫情环境下全天候保障一支1.6万人的维和部队,面对超负荷工作量毫无怨言,认真完成工作。

  维和部队的工作获得了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瑟利夫的点赞。他在发言中说,感激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击埃博拉所给予的无私的重要援助。面对埃博拉疫情给利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中国及时提供了多批援助,是世界上第一个派出专机向利运送援助物资的国家,引领了国际社会援助行动,为利抗击埃博拉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文明维和赢得尊重赞誉

  首批赴利维和部队医疗分队刚刚抵达利比里亚时,当地各种医疗设施还不健全,他们每周都要到丛林部落义诊。道路难行,毒蛇出没,官兵们一手拿着医药箱,一手用竹竿敲打地面,赶走潜伏在草丛中的毒蛇。当地部落成员看到他们,都会热烈欢迎。

  由始至终,中国的维和官兵都继承了这样的作风,尽心尽力地为利国人民服务。塔佩塔医院是2008年中非论坛上我国承诺援助非洲的八大项目之一。由于缺乏工程机械和作业人员,基础工程难以启动。正在利比里亚的第8批维和官兵临危受命,远征110公里,采取灵活的作业方法,仅用24天就圆满完成任务。把项目的工期加快了3个月。

  在利比里亚,维和官兵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爱护着这里的人民。原沈阳军区雷锋团维和官兵来到利比里亚,在驻地一角建起临时雷锋纪念馆,宣誓在国外也要发扬好雷锋精神。绥德鲁市两个因战乱无人管理的氯气储存罐泄漏了,当地上万居民不得不撤离家园。雷锋团维和官兵不顾危险挺身而出地冲上去,对氯气罐实施紧急处理,深埋地下,把可能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此外,他们还对州政府附近三条道路进行修复,分别命名为“平安路”、“人民路”和“民族路”,为当地民众出行交通提供便利。利用业余时间开垦菜地,将其命名为“友谊园”,开展“播撒和平种子,共建友谊菜园”活动,向当地人传授种植技术和食用方法。第19批维和工兵大队政委王锁勇告诉我们,利比里亚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官兵的职责就是努力帮助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实战练兵适应未来战场

  异国维和,处处都是“战场”,为中国军队探索实战练兵提供了平台。抗埃期间,冯小强就切身感受到了外军合成单位的行动优势。2014年年底,某国派出3000余名士兵在西非三国协助抗埃。该国军队运输机在蒙罗维亚机场降落后,部队快速展开野战帐篷,就地部署。与中国维和部队倚重道路运输不同,该国军队充分发挥空运优势,以机场为依托,利用“鱼鹰”运输机及“黑鹰”“支奴干”等直升机,向利比里亚各地空运抗埃物资,投送极为高效。

  冯小强坦言,与某些外军熟练掌握海外用兵相比,中国军队在实战用兵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合成营建设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参加过维和的某教导大队王成立队长谈到,“适应实战,就得打破思维藩篱,建强合成营指挥部,让每个营都具有合成作战的能力。”他主动带领大队官兵学习外军知识,成立“网上蓝军”,通过网上对抗训练,倒逼部队指挥员提升临机决策能力。

  不仅如此,官兵还发现一线平推、手工标图在外军已经非常少了。研究立体几何,经纬度坐标正向海拔高度发展,平面地图逐渐被模糊。未来指挥所使用裸眼3D投射和虚拟现实增强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战争刚需标配的指挥手段。执行多次抢修道路任务的某工兵团副团长倪景玉回国后谈到,从修路我们就能感受到,未来的军事任务绝不是二维的,而是在三维、甚至多维空间展开。战地环境下执行任务,不仅需要快速直达的有效信息,还需要配合警戒、空运等多样化手段,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高效。

  展望未来,地区战乱仍频、冲突不断,中国军队仍需要在参与维和的行动中,不断探索用兵之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更大作用。(钱晓虎 狄伯文 杨俊峰)

(责编:王璐(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