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玉树军分区民兵守桥班 用忠诚守卫 “长江源头第一桥”

2014年05月10日14:31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这里地处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最上游的三江源头。

这里是“径通800里,亘古少行人”的玉树草原,曾留下了唐代高僧西天取经时在通天河畔“晒经”的千古传说。晒经台的不远处,就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时间飞逝,岁月悠悠。如今,在通天河畔,诞生了一个英雄群体 ——玉树军分区通天河大桥藏族民兵守桥班。

1989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了这个英雄群体。

初夏时节,我们再次来到通天河畔,走近这个被誉为“长江源头第一哨”的藏族民兵守桥班……

通天河畔,走来了一支藏族民兵队伍,从“金珠玛米”手中接过了风雪哨卡,也接过了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清澈晶莹的江水日夜不断、长年不息。两岸奇峰壁立、层峦叠嶂;峡谷激流狂奔、涛声如雷。这里交通奇难,曾使不少行人慨叹:“走遍天下路,难古通天渡。”

1963年7月1日,党和政府在直门达古渡的唐僧“晒经台”旁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并派驻解放军战士守护。从此,“海藏通衢”的亘古天堑变成了通途,结束了行人夏天靠牛皮筏子摆渡、冬天等结冰过河的历史。长江下游的这条交通要道,使玉树藏族自治州26.84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与省内及全国各地联成一个整体,对促进玉树草原繁荣发展及与四川、西藏、甘肃、新疆等省区的经贸流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藏族群众把她当成吉祥的象征,称为幸福“金桥”。

1977年9月1日,称多县歇武镇的10名藏族民兵奉命组成守桥班,接替解放军担负起光荣的守桥任务。为了守护好不同寻常的“幸福桥”,歇武镇的藏族民兵毅然离开老婆娃娃热炕头,来到风雪哨卡,走上凌空30多米高的大桥,日夜值勤巡逻。

30多年来,守桥班先后换了十几茬人,70多名民兵有的患了关节炎,有的患了风湿性心脏病,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人退却。副班长昂尕是第一批接受守桥任务的民兵,长期在风口桥头值勤,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时常被病痛折磨得下不了床。班里同志和上级领导多次劝他撤离守桥班,他总是以各种理由坚守岗位:“骏马要在千里高原上奔驰,雄鹰要在风雨中展翅。经不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就不是好民兵。”他依然挪动着艰难的脚步,守卫在大桥上,被人们称为“坚守大桥的铁哨兵”。然而,大家像他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向当年的解放军一样,发扬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再苦再难也要把大桥守好。

早些年,因哨所年久失修,住房四面透风、雨天漏水,有的危墙即将倒塌。民兵们自己动手,炸石头、拉泥土,修好了房屋,粉刷了墙壁,还用政府发给每人的生活补贴买来木料,做了桌凳和木板床,把哨所建得像牧民自家的简陋房子,但啥也不缺。

高寒缺氧,民兵们经常只能吃煮不熟的夹生饭,或从家中带上青稞炒面,在桥头集体下锅互助互济生活。没有燃料时,他们就在值勤之余赶几十里路到草场捡牛粪。遇到下雪天捡不到牛粪,民兵们就分头到林区去拾柴禾。有位记者曾经采访守桥班,看到民兵们在守桥之余常常被生活问题困扰,就提醒他们应该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解决困难。民兵却说:“没有这个桥,玉树草原就会与世外隔绝,也就谈不上发展经济了。为了牧民群众能够过上幸福吉祥的好日子,我们累点苦点不要紧。政府对我们已经很关照了,我们再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了。”

如今的守桥班,民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哨所的面貌却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民兵们在哨所旁边围建了苗圃、开垦了菜地,种植了1500多棵树木。守桥班还购买了扑克、收音机、电视机等文化娱乐器材,修建了文化活动室,经常组织大家读书看报看电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守桥班的哨所,就像镶嵌在通天河桥头的一颗明珠,深深地吸引着过往行人。民兵们栽“扎根”树、做扎根人,把一片深情倾注在守桥事业中。

守桥班的民兵们,就像高原上的草籽一样普通。但为了守护好通天河大桥,他们即便丢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愿……

自从民兵班接替部队担负守桥重任那天起,不少人就说:“守桥是吃苦受累、耽误挣钱和操持家务的苦差事。”的确,守桥班民兵都是家里的强壮劳动力和顶梁柱。参加民兵班守大桥,离家几十公里,放不了牧、干不了活、顾不上家,更不能外出挣大钱;蹲在桥头守三年,少说也能损失几万元。但守桥班民兵在维护战备交通和处理个人利益面前,却坚定地选择了守桥事业。

守桥班班长永丁,曾是歇武镇石灰厂厂长,月收入非常可观,是镇上的富裕户。守桥班组建时,上级让他当班长,每月同其他9名民兵一样,仅有一点基本生活补贴。他没说半个不字,痛痛快快地挟起皮袄来到了桥头。有人说他是“傻瓜”、“不要手捧的金饭碗,却跳出酥油罐罐去舔碗边的剩炒面”。他却爽朗地说:“大桥是为藏族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交通命脉,党把我放在这里当守桥班班长,只要保护好战备交通,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富了国家和众乡亲,自己吃点亏也值得。”他家里有年过古稀的阿妈和两个年幼的小孩,承包的20亩地和放牧的12头牛,还有全部家务活,都压在了妻子嬴弱的肩上。近几年,阿妈多病,家里生活担子越来越重,妻子也累垮了,一个富裕的家庭反倒变成了镇里的困难户。镇政府给他拨了救济款,他坚决不要。后来,他干脆把全家人搬迁到大桥旁,决心守一辈子大桥。

民兵洛周文加入守桥班后,家里只剩下年近60岁的老阿妈和17岁的小阿妹,家中体力活没人干,承包的40头(只)牛羊托人代牧,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一次,正值秋收季节,他家的20亩青稞成熟待收,老阿妈又患重病卧炕,急需要请医买药。年少的阿妹急里忙外没有主意,哭成了泪人,跑到哨所硬要拉他回去。洛周文加平心静气地对妹妹说:“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流。现在是最忙的时候,班里已经有好几个同志请假回去秋收了,守桥人手少,这时候我怎么能放弃守桥,回去顾自己的小家呢?”直到秋收的同志返回大桥后,他才请假回到家里。后来,他在谈自己守桥经历和感受时说:“只为自己活着的人,就像草籽一样渺小;为众人活着的人,才会像雪山一样高大。”

30多年来,民兵班在通天河桥头默默奉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但也有不少人说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桥班的民兵傻得出奇!在当下时兴讲金钱、讲地位、讲享受的时代,长江源头的通天河畔,居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傻瓜,真是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通天河大桥藏族民兵守桥班的行动呢?“没有甘愿吃亏的精神还配当什么民兵?”“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就不要站在桥头巡逻值勤!”守桥班的民兵这样掷地有声地回答说。

“一看到翻滚的通天河水,我们就会想到过去没有桥的苦和难;一站在雄伟的通天桥上,就自然想起解放军官兵和汉族兄弟挥洒的血和汗;目睹桥上一辆辆南来北往的车辆,我们深感肩头责任重大。说什么亏不亏,为了人民利益守桥站哨,别说失去了个人利益,就是丢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愿。”这就是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桥班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动力,也是守桥班民兵的崇高追求和理想信念。

地处高原的小小哨卡,却成了传播文明新风的窗口。滚滚通天河水,见证了守桥班民兵的时代风采……

有多少人说长江源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可在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畔,这个交通哨卡却成了传播文明的一个窗口。

玉树草原地广人稀,守桥班成了公路沿线不多见的定居点。为了给过往行人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守桥班民兵发扬我军“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有一年冬天,青海省汽车运输二场两辆货车坏在距桥头2公里的路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4位司机冻饿交加、心急火燎。民兵班听说后,立即派人送去青稞炒面和奶茶,并把司机接到哨所住下。司机返回西宁请修理工时,守桥班派出两名民兵,在车旁扎下帐房,顶风冒雪守护了7昼夜。当司机从西宁回来后,看到完好无损的货物和两位手脚冻肿的民兵,不由得流下了感激的热泪,连忙掏出一沓人民币,要给他俩付报酬。看车的才仁和更尕婉言谢绝:“你们不远千里运送物资,支援牧区建设,我们帮这点忙是应尽的义务。要是为了钱,就是给得再多,我们也不愿吃这个苦、受这个冻。”

民兵们在桥头值勤时经常拣到过往人员遗失的钱物,大家总是想方设法交还失主。民兵扎西闹吾拣到一只手提包,里面装有1500元钱。他面对重金毫不动心,立即将钱交给班长。经多方打听,民兵们终于将钱包交给了失主。有人笑话他“扔掉了送到嘴边的肥羊腿”,扎西闹吾回答说:“自己打的酥油吃起来香甜,自己用汗水换来的钱花起来坦然。我怎能昧着良心占有别人的钱呢?”

哨所附近的直门达村有3位孤寡老人,民兵班就把帮助老人担水、拾牛粪、磨炒面等家务活全包下来,逢年过节买上糖果、糕点、茶叶、牛羊肉等物品去看望。82岁的才藏老阿奶重病下不了炕,守桥班派人轮流守护,从乡里请医生给她治病,并凑钱给她买药。一次,老阿奶病情告急,民兵班一面派人日夜守护在她床前,给她喂饭喂药、端屎倒尿,一面派人带上尿瓶、粪便袋,骑自行车到30多公里外的州医院,为老阿奶化验取药。守桥班把才藏阿奶整整照顾了9年。老阿奶去世后,民兵们捐款协助村上为她料理后事。村民们说:“才藏老阿奶真有福气,遇上这么多的好民兵,像亲儿子一样为她养老送终。”

有一次,天下大雨,桥头南岸一段山体滑坡,一辆来自四川省的货车被困在河岸的盘山险道上。守桥班闻讯后,立即派出7名民兵,冒着大雨和不断下落的泥沙、石块,连续苦战6个小时修好了道路,使车辆和人员脱离危险区。

2007年7月,青、藏、川、滇四省(区)第五届康巴艺术节在玉树隆重召开。四川石渠的一个旅游团前赴通天河观光,在拍照时一名年近30岁的妇女不慎落水,更羊民兵奋不顾身地跳入浊浪翻滚的河水中,救出落水妇女。在场的游客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守桥班民兵真勇敢,硬是从河水中救起一个鲜活的生命。”

前年8月,结古至歇武段整修公路,桥头两边都住着修路的民工。民工有时有个小病小难,民兵们主动送药送水,帮助排忧解难。

桥头附近有个水文站,邮车进不去,每次只得把邮件卸在哨所。守桥班坚持转送邮件、报刊和邮包,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多年来,守桥班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传播文明、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像通天河水一样长流不断。

桥头值勤30多年,参加守桥的民兵中先后有9人荣立三等功,16人加入了党团组织,21人分别受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绝大多数人回村后被选为村、乡干部。民兵班曾连续10年被上级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曾先后出席了青海省和兰州军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表彰会。

在长江通天的地方,藏族民兵守桥班用“金子般的心灵”守住了长江源头第一桥,他们的事迹被玉树草原人民传诵着,被越来越多的人崇敬着……(雷 鸣 谢鹏)

分享到:
(责编:康哲(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