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午,“红八连”门前人头攒动,“咋还不回来呢?”官兵们焦急的等待参加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的班长朱海超和于洪波。
“回来啦!朱班长他们回来啦!”13时28分,在官兵们的注视下,车缓缓的驶入八连的营区。
“这是一次净化心灵之旅,我们有一肚子的感受要和大家分享。”刚下车,朱海超就迫不及待的向指导员报告,请求将这段难忘的经历与全连战友分享。
“在师党委的带领下,担任礼兵任务的我们参加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顺利的将437具前辈的遗骸迎接回祖国……”在于洪波口中得知任务圆满完成的消息后,会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班长,你们这次的任务一定很苦吧。”话音刚落,副班长黄川迫不及待地问道。
“不苦,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感人泪下,想一想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心中只有神圣和光荣,全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讲台上,朱海超的话掷地有声。可是有谁知道,在“不苦”这两个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故事。
这次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任务中,由于出国的特殊性、礼仪的规格之高和任务的未知性,创下了全师的三个“绝无仅有”。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两个人每天都要抱着近50斤的模型训练数个小时,由于担负礼兵任务的特殊性,为了保持良好体型,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体型稍胖的于洪波更是连一顿饭都不敢吃饱。
后来,于洪波告诉指导员,当飞机降落到桃仙机场的那一刻,心中只有两个字:“光荣!”
“1951年,咱们二排奉命坚守784.6高地,在美军炮弹疯狂的倾泻下,全排坚守三天三夜,胜利完成任务,全排被授予‘顽强守备模范排’的荣誉称号!”会场上,二排排长朱丹峰动情地说道,“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前辈,更是我们的班长!”
“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为主要内容的烈士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会场上,指导员接过话茬:“1950年,咱们连在临津江战役中,作为第一梯队的突击连,潜伏在据敌前沿150米处的雪地17个小时,宁可冻死也不暴露,最终拿下192高地,靠的就是班长们这股子精神!”
“我们接过的不仅仅是遗骸,更是军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炎黄子孙的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指导员寇星星向全连官兵发出号召:“让我们用歌声向班长致敬!”
“火红的战旗放光辉,八连有个钢铁堡垒……”官兵们扯着嗓子用歌声立下了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