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中国有近500名“白衣战士”站在援非抗埃的最前沿,打响了一场保卫世界安宁的特殊战斗——

中国军队援非“征战”埃博拉(国防视线)

倪光辉 花晓
2015年04月26日10: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国医疗队一丝不苟地帮带塞拉利昂医护人员。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今年3月13日18时,北京首都机场,一架专机腾空而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批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整装启程,穿越茫茫云海,飞向遥远的西非大陆。

  至此,已有近500名“白衣战士”站在了援非抗埃的最前沿,以血性担当和精湛医术直面死神、征战疫魔,半年多来累计收治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出发:面对未知,做好“回不来”的准备

  【交代“后事”的妻子】面对这把秀发,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的丈夫,刘建军心碎了,伸出颤抖的双手想去捧接,却又猛地缩回来。妻子想留给他最后的念想,他却怎么也无法接受妻子一去不回的预想!2014年10月3日深夜,蔡宇把留了几十年的长发一缕缕铰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握着丈夫的手,断断续续地交代“后事”:家里的钱给我父母留一部分,我还没来得及孝敬他们;孩子快中考了,不能分心,你要是再找个伴,就等他考上大学以后吧……

  2014年10月3日下午,蔡宇和沈阳军区所属50名医务人员接到命令,火速集结第三军医大学和大学百余名医护人员组建我军首批援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远赴疫魔肆虐的异国他乡作战。

  战胜疫情、平安归来,每个人对此都意志坚定,抱有良好愿望,但面对未知的病毒世界,大家心里都“直打鼓”,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埃博拉属烈性传染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2014年2月,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出现,短短数月席卷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家,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万例,死亡近6000人,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大暴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

  中国政府迅即行动,先后向疫区国家提供了15批次、价值1.02亿元医疗物资和2600余万元其他保障物资的人道主义援助。随即,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解放军组建医疗队分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对疫魔展开生死狙击。

  2014年9月12日,解放军第302医院奉命组建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这所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两小时便完成人员抽组,72小时完成方案制定和人员防护培训,并迅速筹措80余类、150余吨物资。9月16日,由31名传染病专家和护理人员组成的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便满载重托、紧急出征。

  在多部门协同下,解放军卫勤力量仅用7天时间将塞拉利昂一家小型综合医院改建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利比里亚援建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防控流程科学、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的埃博拉诊疗中心,在西非大地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此后,根据防控形势任务需要,解放军连续抽组轮换医疗队赶赴疫区,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医务人员戮力同心,全面展开留观治疗、卫生防疫和基础培训等工作。

  “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让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消灭埃博拉!”一首首民谣在疫区群众中传唱。

  战斗:“攻防兼备”,创造“打胜仗、零感染”战绩

  【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2014年12月1日,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和霍翠华像往常一样,穿戴好11件防护装备进入隔离区,对每个病人认真地问诊检查。回到第一缓冲区,突然,霍翠华看到孙李建脸色通红、呼吸急促,双腿也开始颤抖。由于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孙李建的口罩湿透,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他已经无法正常呼吸,必须赶紧摘掉口罩。但用带着污染物的手套去摘,极有可能让孙李建沾染上埃博拉病毒。情急之下,霍翠华一把抄起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猛地向孙李建的双手喷射过去,“搓手,快!”……谈起这一险情,孙李建至今心有余悸:“要不是霍翠华,我可能就要装到盒子里回来了。”

  在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种植3棵象征健康、生命和美好未来的橄榄树。它是1月12日由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和3名获得新生的埃博拉患者,一起亲手种下的。

  就在前一天,诊疗中心传来好消息:3名患者血液检测埃博拉病毒连续2次均为阴性,根据世卫组织相关规定确定为治愈,这是解放军援非抗埃医疗队首批治愈的确诊患者。

  为了这一天,各支医疗队在国内早就摆开了“战场”。第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长陈昊阳记忆犹新:出征前,他们在“模拟留观诊疗中心”里展开了实战化训练演练,队员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比照疫区营造出的30多摄氏度闷热环境下紧张工作,没几分钟就大汗淋漓,甚至产生窒息的感觉,每个人咬牙从半小时、一小时坚持到两个多小时……

  医疗队还根据世卫组织的相关规定,探索创新了包括穿戴11件防护装备、36步穿脱流程在内的10余项防控措施,把各种风险预想得细些再细些,把治疗标准制定得严些再严些。“出发前怎么也得找出1000个问题,搞明白1000个为什么,想好1000个怎么办!”第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防控组组长段学章常常这样要求队员。到达疫区实际接诊中,医疗队围绕接诊流程、药品供应、垃圾管理、突发情况处置等方面,迅速制定完善了68类243条诊疗规章制度,还在每个病房和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对讲器,实行信息化管控,筑起防控病毒侵染的一道道“隔离门”。

  “同‘防’一样重要的,是‘攻’!”在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心目中,只有“攻防兼备”才能真正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追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主任毛青说,“检查诊治的每个环节,都一定要精细更精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作为首批援利医疗队的首席专家,毛青每天组织专家组和临床医生对每名患者都进行个性化会诊,研究制定精细治疗方案,特别要求医护人员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立即处理、及时给药。

  挽手:播洒大爱,赢得非洲人民的生死友谊

  【“埃博拉孤儿”遇到中国妈妈】9岁女孩雅尤玛,刚失去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病魔推到死亡线上。雅尤玛已经3天没有进食了,高烧、呕吐、腹泻、大小便失禁……死神随时可能把她掠走,一双无助的大眼睛时而睁开时而紧闭。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黄顺,被这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测量体温、按时喂药、及时补充水分、实时掌握病情变化……黄顺带领她的护理团队,精心照顾雅尤玛。黄顺和医疗队的其他13位妈妈,给雅尤玛买来蛋糕、巧克力等零食,还把从国内带去的熊猫玩具送给雅尤玛。“黄妈妈!”雅尤玛康复出院时,已经能用中文很流利地喊出,她搂着黄妈妈,两张不同肤色的脸紧紧地贴在一起。

  在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个特殊战场上,这样的故事处处流传。

  “埃博拉病毒凶猛而恐怖,我们没有能力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但可以竭心尽力、倾情相待,让他们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存留一丝丝温暖。”第302医院政治部主任、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政委王锦秋的这番感悟,是全体医疗队队员共同心声的真情流露,也是他们在西非大地上勾绘出的美丽风景。

  2月17日,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接收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当医生询问病史时,小患者瞪着乌黑的大眼睛,怎么也不张口,经过与塞方护理人员沟通,小患者原来是一位聋哑儿童。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就给他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西塞”,就是西非塞拉利昂的意思。

  大家看到西塞赤裸着上体,就赶紧找来一套新衣服给他穿上;看到他两只手腕和头上都有深深的伤口,已经溃烂感染,不断有脓液流出,就赶紧为他清创消毒、包扎伤口;看到他浑身没有一丝力气,就赶紧沏上一杯浓浓的营养素,一勺一勺地喂到嘴里……一番忙活后,西塞的小脸活泛起来,冲着大家腼腆地笑了。

  真情无时限,让爱扎下根。援非抗埃期间,很多医疗队员拿起“教鞭”,平生第一次当起了“外籍教官”。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公共医疗资源匮乏,不少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中被感染,为提高防护和救治水平,解放军医疗队先后为当地培训了3000余名医护人员,留下一支支不走的传染病防治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6日 06 版)
(责编:黄子娟、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