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穷亲”过上好日子

刘 洋

2015年05月25日05:49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让“穷亲”过上好日子

  从渤海之滨到衡水湖畔,从冀中平原到太行山麓,5年前,河北某预备役师党委打响扶贫攻坚战,主动与编组地域的沧县刘进士村、阜平县马兰村、景县苏堂村、广宗县杨樊村、赞皇县黄连沟村和高家庄村等6个贫困山村结成帮扶对子。从那时起,如何帮助“穷亲”脱贫致富,成为全师官兵面对的一张考卷。

  而今,走进这些村子,满眼都是风景:荒山秃岭披绿装、柏油马路通门口、大红瓦房一排排、文化生活花样多……6个帮扶村分别被省、市、县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师官兵攻坚克难扶贫帮困,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抓住扶贫要害——

  “火车快”要靠“车头带”

  该师帮扶的6个贫困村,以前村民生活困难、邻里矛盾不断、土地纠纷升级,但党员干部大多袖手旁观,把主要精力放在过自家的小日子上。

  “农民要致富,先强村支部。”走访调研中,师领导发现大多数帮扶村党组织工作不规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他们抓住党建扶贫这个要害,全力建强村党支部。

  2010年底,该师组织扶贫村党员骨干到衡水市安平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实地参观见学,增强党员意识,强化使命职责。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举办党务培训、共过组织生活、“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树立起支部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的好形象,使“火车头”焕发出勃勃生机。2011年,在该师大力支持下,黄连沟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修通16公里进山路,村民外销玉米、苹果等农产品获利后,又引入蓝莓,种下200余亩“致富苗”。群众感言:“跟着这样的党支部,奔小康有盼头!”

  过去,有的帮扶村党支部没有办公场所,开会临时找地方;有的党员活动室破旧不堪,人气冷清。没有阵地,何谈发挥组织作用?自2011年以来,师党委先后6次协调地方相关部门,争取专项经费50余万元,改建或搬迁了部分村党支部办公室,新建了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村民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办公有设施、活动有场所、娱乐有去处。

  帮扶村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军地先后推荐9名优秀退伍军人和优秀民兵充实到村班子中。他们大显身手,很快成为致富引路人。刘进士村退伍兵宋德利担任村干部后,带领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还自费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参观。眼界宽了,思想活了。截至目前,该村已出现了68户种植、养殖大户。

  转变扶贫理念——

  “富口袋”先得“富脑袋”

  “部队帮着要在村里办铲车培训班啦!”去年11月初,这个消息在苏堂村不胫而走。没几天工夫,就有85人报了名。“下一期啥时候办?能不能开个叉车培训班?”几个小伙子来晚了没有报上名,拉住村干部不停地问。

  播撒“文明种子”,走活帮扶之路。该师各单位协调劳动部门,根据市场用工信息,为村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马兰村村民刘小刚以前在建筑工地打了8年“小工”,去年春节期间接受培训学会瓦工技术,很快便当上了“大工”。“现在虽然还在工地干活,但挣得明显多了。”接受采访时,刘小刚高兴地说。

  2013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黄连沟村小学锣鼓喧天,操场上坐满了师生。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眼睛,该师结对助学的24名官兵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掉队!”

  5年来,该师广泛开展“春雷行动”等助学活动,多次协调经费帮助6个村子的学校修建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全师团以上干部人人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师机关还设立了扶贫教育基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为了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该师先后165次邀请农技专家、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深入田间地头讲解农技知识,在6个帮扶村掀起一股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以前,不少村民把秸秆就地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听了怎么变废为宝的讲解后,村民们转变观念,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苏堂村村民刘二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秸秆回收利用,让他家每年既省了买饲料,又少买了肥料,一里一外就能节省3000多元。

  过去,帮扶村大都缺乏娱乐设施,农闲时节,赌博、酗酒、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村民口袋里有了点钱后,又很快露出“土豪”做派,比穿戴、比吃喝,有的还跃跃欲试,想买自动麻将桌“娱乐”。预备役官兵驻村帮扶,及时帮助各村建起“农家书屋”“农家网吧”等文化场所,引导村民们树立新风正气、开展健康娱乐活动。

  创新扶贫模式——

  “大水漫”变为“精准灌”

  曾几何时,扶贫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人力、物力、财力没少费,成效却不明显。为避免陷入这一窘境,该师党委创新扶贫模式,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在与6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该师会同地方交通、电力、农林等部门,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村串户,同村干部座谈,到村民家中走访交心,对帮扶村的地理环境、种植结构、贫困原因、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了解,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为各村量身订制扶贫计划。

  “要是能在家门口打工多好啊,又能赚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这是刘进士村村民单晓宾多年的愿望。过去,刘进士村没有产业支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师炮兵团驻村干部通过深入调研,找到了摘掉“穷帽”的办法。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和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协调农林部门建起阳光生态园、百草园等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如今,单晓宾把4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可收入8000元,在基地工作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夙愿。

  针对各级实际,该师按照“一连帮一户、一营帮一组、一团帮一村”的模式,逐级签订《扶贫责任书》,做到层层有责任、户户有人管。

  5年来,该师各级“精准”发力,先后为帮扶村打深水井10眼、硬化路面30多公里、开发特色产业项目20多个、援建小学5所、植树两万余亩……村貌在变,村风在转,新的气象正在升腾。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