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无限眷恋的红土地

杨祖荣

2015年05月28日04:5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别了,无限眷恋的红土地

  明天就要启程回国了,可闫室先突然发现,一种不舍的情感在内心升腾,甚至超过了对回家的期盼与渴望。毕竟,在这片红土地上奋战8个月,太多的情感倾注其中。

  闫室先是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副队长,负责分队的外事联络沟通工作。临行之际,他还有一件事未了,就是向部队驻地布尔贡杰村快90岁的老村长伊萨曼德告别。村长是老朋友了,在军民沟通等方面为中国维和部队提供了很多帮助。

  傍晚时分,闫室先拉上第三批警卫分队副队长王勇军,携带一箱防暑降温的药品,前往老村长家拜访,是告别,也是一次特殊的交接。村长家就在营区边上,土坯房,屋里除了一张矮铺和几把椅子,几无它物。听闻闫室先要返乡,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依依不舍。“老村长,从今天开始,王副队长接我的班,他会经常来看望您的。”闫室先眼眶有些湿润。

  充满眷恋的,还有被誉为“马里第一剪”的朱子平。他是警卫分队的一名狙击手,中士军衔。因为维和部队营地没有理发店,朱子平主动挑起这个担子。一有闲暇时间,他就拿起剪刀给身边战友理发。久而久之,朱子平的理发技术在UN城出了名,就连联马团东战区的外军指挥员都慕名而来。在加奥的240多个日夜里,朱子平共为身边战友、外国友人理发1300余次,被东战区最高民事长官弗朗西斯科亲切地称为“马里第一剪”。

  即将离开“成名之地”,朱子平感喟不已:“在理发过程中,我有机会与外国友人打交道,帮助他们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特殊的“收藏品”,3条写满祝福和签名的围巾,有许多是外国友人留下的。“这是友谊的见证,值得铭记。”他说。

  营区里,相较往常多了份宁静。警卫分队四级军士长袁兴波正在房间里默默整理行囊。对于他而言,马里维和虽然危险,但很有价值,尤其是在执行一次次任务中,那种为国争光、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荣誉感格外强烈,是在其他地方体会不到的。他忘不了,有一次他和战友为西方某国维和工兵连提供安全护卫,对方一开始并不是很信任他们。袁兴波和战友用本领说话,多次化解险情,对方为之折服,并在任务完成后向中国警卫发出赴宴邀请函。

  “在维和任务区,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名片’。能有机会代表祖国和人民军队,这是无上的荣光。”袁兴波动情地说,真想留下来再参加一次维和,让火红的青春更厚重。

  已是晚上时分,依然高温炙热。在中国二级医院,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医疗助理张秋慧,最后一次来到病房,与伤员告别。“你好!”“谢谢!”“平安”……不同国家的伤员们,用刚学会的简单中文,向张秋慧送上问候与祝福。执行任务期间,中国医疗队不仅是“维和军人的生命卫士”,还在人道主义救援中积极作为。有一次,当地一名非政府武装人员在交火中受伤,当地医院拒诊,中国医护人员收治了他,连续28昼夜不间断地给予精心治疗,最终使其转危为安。

  “我经常想起伤员出院时的情景,那是我们医护人员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张秋慧说,我们用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为马里和平进程做了一些事情,这段经历终身难忘。

  喻春林是工兵分队一名四级军士长,兼职驾驶员。“说实话,我放心不下那些战乱中艰难生存的孩子们。”喻春林说,第一次驾车外出时看到的情景,不时浮现眼前。那天,喻春林外出运送营区生活垃圾。刚把垃圾倾倒到指定地点,就见十几个衣不蔽体的儿童飞奔而来,翻捡垃圾堆,寻找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有些孩子把捡到的“宝贝”直接塞进嘴里,还有些孩子则装进袋子里。得到食物的孩子欢呼着,犹如战士获得战利品一般。看到他们如此兴奋的表情,喻春林的心里却是异常难受。

  “尽管要离开了,但我会一直关注马里,也祈盼和平早点降临这里,希望孩子们远离战火的蹂躏,有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喻春林说,这也是所有维和战友的共同心声。

  (本报马里加奥5月27日电)

  上图: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副队长闫室先(左一)和前来接替执行任务的王勇军(右一)一同看望驻地布尔贡杰村村长伊萨曼德。

  本报记者 杨祖荣摄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5. 便民早餐暖胃又暖心(人民眼·人民城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