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热点>>海军成立67周年纪念

"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使中国潜艇拥有"中国心"

2016年04月21日15:18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团队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教授领衔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工程领域研究,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新能源接入技术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取得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三代集成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发供电系统,奠定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研发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解决了我国舰船动力“心脏病”难题;研发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变流技术、新能源储能技术、接入能量管理技术及大功率高压变频器,解决了制约我国新能源并网接入技术瓶颈难题,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新能源领域电力电子设备的垄断。该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二等奖9项,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先后荣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等。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2015年9月,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2016年1月,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4月上旬,记者慕名走进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仿佛进入了舰船电气领域的展览大厅。近千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密布着三代舰船发供电系统、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力发电变流器……这些科技成果的研制者——马伟明科研创新团队正在加紧调试新型装备,争分夺秒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习主席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们团队是巨大的激励。我们要加快打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团队领军人物马伟明踌躇满志地说。

创新是引领国家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引领军队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创新,马伟明创新团队的理解尤为深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导师张盖凡教授指导下,马伟明等人组成课题组,用仅有的3.5万元经费起步,把洗脸间改造成实验室,启动了多套绕组多相整流发电机的研制。经过1000多个日夜攻关,几十万组实验数据、难以数计的实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他们终于解决“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研制出十二相发电机整流系统。此项成果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光环里,马伟明创新团队打破思维定势,乘胜追击。经过10年攻关,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用1台电机同时发出交直流两种电的发电机系统,使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历时6年,他们又成功研制出集成化程度更高的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三代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舰船发供电系统,全面装备了我国现役和在造的新型舰船,大幅提升了战技性能,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原始创新的重大跨越,牢牢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

在海工大师生们看来,马伟明像是一匹驾辕拉套、志在千里的骏马,认准的事情,看准的方向,一定会百折不挠。

正是凭借这股劲头,马伟明带领团队取得一项又一项原创性成果,在与西方国家科研创新的赛场上“弯道超车”,实现了从“跟跑者”“并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蜕变。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将传统舰船相互独立的动力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为高能武器上舰提供平台,是舰船动力的一次技术革命。马伟明团队向这一领域迅速进军,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水平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多年前,马伟明瞄准了一项国际尖端技术,“一个世界级科技大国历时20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项目,还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你已经功成名就,千万别毁在这个项目上。”各种担心和质疑纷至沓来。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马伟明认定,中国需要这项技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就算失败了,至少锻炼出了一支队伍。马伟明创新团队利用技术积累,发挥后发优势,奋力向前推进。

8年之后,包括4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来参加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不已,泣不成声……

“我们‘5+2’‘白加黑’,从来没有休息日,没有寒暑假,一年抵别人3年,这样算下来,我们也花费了将近20年时间。”面对各种惊叹,马伟明显得非常镇定。

天道酬勤。近几年,马伟明创新团队在该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再次进入“井喷期”,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的变革。

凭借在舰船电气领域的成熟技术,马伟明创新团队大胆探索军民融合之路,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顺利出厂。这一成果亮相后,我国进口风电变流器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他们趁势而上,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海岛风能、太阳能等多能源智能微网已用于岛礁建设工程,一举解决了岛礁供电难题,提升了驻守部队自给力和战斗力,改善了驻礁人员生活条件。

这些年,为了早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装,马伟明创新团队把研究工作延伸到工厂车间,坚持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每个研究人员都是多岗位“一肩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端工业制造能力的短板弱项,使科研和实装成果逐步比肩世界一流。

放眼万里海疆,马伟明创新团队留下一连串闪光足迹。他们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超过90%以上最终应用或转化为装备,从未由于遇到技术难题或者短期无法应用而放弃最初所选择的研究方向。

2001年,年仅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光阴荏苒,“一马争先”的他带动团队“万马奔腾”,团队中在职干部过半拥有高级技术职称,近90%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5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有为就有位,能唱就有台。

2002年,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只有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确定为主设计师。当军内外100多位一流专家集中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候,许多人误认为报告台上的王东是PPT操作员。

信任是最大的动力。经过10年奋斗,王东主导的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取得成功,36岁被评为教授,2015年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干得好得到重用,干不好自然淘汰。马伟明的一个学生难以适应紧张快速的工作节奏。马伟明亲自拍板,“团队里任何人都不享受保护,我的学生也不例外!”

20年来,正是靠这公正公平开放的和谐竞争环境,团队新人辈出,又不断吸引着热血才俊汇聚集其中——

“85后”年轻“海归”程思为博士在国外有着高薪舒适的工作,但他最终决定加入这个团队,“这是一个能干事业的地方!”;

加入团队前已是武汉大学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付立军,感到在这里能为国防做大事业、成就大梦想,毅然携笔从戎……(熊 峰)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