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转型重塑,“老大哥”如何找准“新坐标”

2016年05月30日09:1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卷首语

  一声“陆军老大哥”,让人生出几多感慨与遐思。

  “老大哥”,意味着厚重的历史、浴血的荣光,也代表着信任与托付。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曾警告西方世界,千万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火。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美国陆军遭到建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也使号称“战神”的麦克阿瑟断送了一世英名。

  然而,“老大哥”也会引起另一种担忧:面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老大哥”还能保持雄风依旧吗?

  战争不停地在变脸。从陆地到太空,从钢铁到硅片,从“上疆场彼此挽弓月”到“不见硝烟的角逐”,一个又一个军种或兵种横空出世,昔日的“小兄弟”在战场上独领风骚。“老大哥”,还会安坐“第一把交椅”吗?

  时进我进!陆军绝对不会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不会把传统当包袱,更不会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守旧、守常、守成的戈尔洛夫。尽管这是一次艰难的转身,但却是由“大陆军”向“强陆军”的华丽转身;尽管这是一次痛苦的转型,但却是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的浴火重生。

  就像一只茧中的蛹,不冲破茧壳,她就永远不可能自由飞翔。我们深信,经过从观念到体制、从制度到人员的全方位重塑,昨天的“老大哥”一定会找准新坐标,成长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在转型重塑中实现凤凰涅槃。

  换羽腾飞,“善攻者”动于“九天上”

  “突防航线和机降区域选择都不太合理,需重新研讨论证……”深夜,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旅长盛建忠思量再三,拨通了某摩步旅指挥员的电话。

  当晚,机关参谋送来了一份机降协同演练方案,盛建忠一眼就看出了方案中的问题。

  “随着编制体制调整,部队实战化训练的氛围越来越浓,平时练兵就应较真碰硬、马虎不得!”盛建忠至今还记得,两年前,该旅应邀出动4架直升机参加兄弟单位联合演练,机降分队前脚刚着地,后脚就被“敌”装甲力量“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复盘会上,兄弟单位矛头直指陆航:预定机降地域明明都能看见“敌”装甲车辆,飞行员还是按部就班实施机降。飞行员满脸委屈:一直以来,他们受领任务只被告知飞几架、何时飞、飞往哪,根本不知道协同单位指挥员的作战意图。

  痛定思痛!此事令盛建忠深刻领悟到:融入联合,实现陆航由辅助支援向主战主用转型发展,必须剔除“你打你的、我飞我的”陈旧观念。

  体制重塑,也是自我重塑的开始。如今,无论是挺进大漠还是远涉深蓝,无论是日常飞行还是联合演练,盛建忠都要和官兵探讨合成指挥员作战意图、陆航与其他军兵种指挥与协同等问题。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组织部队与防空兵、电子对抗部队展开互为条件对抗,与海军指挥舰、空军预警机进行指挥协同,与炮兵、歼击航空兵组织联合火力突击训练……

  “由地面指示目标,引导直升机进行火力打击。”前不久,该旅组织夜间海上实弹射击,盛建忠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组织空地引导打击训练,引导时机、引导手段、火力安全界等把握难度大,加之海上气象多变,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对此,他带领团队研究攻关,摸索出激光照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目标指示等多种引导打击手段。

  是夜,夜黑如墨。3个特战引导组轮番引导武装直升机,10个海上目标均被精准摧毁。

  为啥这么拼?盛建忠回答得慷慨激昂:“陆航是飞起来的陆军,我们唯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换羽新生’中履行好新使命!”

  盛建忠:这几年,我军陆航部队建设形势喜人:编制规模不断扩大,新机型新弹种相继研发列装,以陆航力量为主的全域机动、立体攻防、垂直登陆等新战法不断涌现,改变了陆军传统的作战样式。

  喜中参忧的是,虽然演训中陆航身影随处可见,可被用于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博得彩头等现象没有杜绝。有的部队把陆航来了当“联合”,有机降就算“立体”,导致任务参加不少,能力提升却不明显,距离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还有不小差距。

  适应新体制、履行新使命,各级指挥员必须带头破除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树立不转不行、转慢了也不行的理念;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千方百计缩短“机场”与“战场”的距离;主动适应陆军由“低速扁平”向“高效立体”转变要求,提升“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核心军事能力。

  信息化时代,战争的立体性、多维性日趋突出,陆地、海上、天空、电磁空间同时交织进行,“爬行化”的陆军难以全面融入战争,“飞起来”成为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湾战争中,1个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营曾在2小时内摧毁200多辆对方坦克;伊拉克战争中,直升机与坦克的交战损失比为1∶20。

  面对来自头顶的致命威胁,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将陆军战斗力建设重心上移,发展陆军飞行化部队,立体化的陆军力量体系和作战行动正逐步形成。

  时下,我陆军空中作战力量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尚有差距。要想在未来陆战中争得主动、赢得先机,必须大力加强陆军飞行化建设,快速发展以陆航为主体的“空中轻骑兵”,抢占低空、超低空战场空间,实现由“平面陆军”向“立体陆军”的转型跨越。

  (本报记者 代烽、特约记者 李勇、通讯员 尹虎采写)

  联战联训,“金刚指”攥成“铁拳头”

  空中战机呼啸,海上舟车突贯……5月中旬,第31集团军在东南某海域组织了一场合成营模块化立体登陆突击演练,红方在合成营营长刘秋明的带领下,打了一个大胜仗,官兵们欢呼雀跃。

  在现场观摩的团长陈小明惊喜不已,让他多年来耿耿于怀的战场难局,在这场演练中,终于解决了。

  7年前,在该场地组织的一场红蓝对抗演练中,蓝方依托地势险要的3号高地构工建所,红方两次强攻均被击退,红方指挥员、时任营长的陈小明决定:正面火力牵制,派穿插队从蓝方指挥所背后突袭。

  重机枪、火箭筒、迫击炮……阵阵枪炮声中,穿插队兵分两路,快速向蓝方后侧迂回。受复杂地形影响,加之蓝方火力点猛烈阻击,穿插队不但没能成功突袭,大部分兵力还被歼于山脚,战机延误,红方惨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走下战场,陈小明一脸无辜地说:“蓝方利用地形构筑起坚固工事,我一个步兵营长,手里能使唤的就只有手枪、步枪、重机枪、火箭筒、迫击炮等武器,在没有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攻克!”

  可如今,这已算不上什么难题。记者在这场演练中看到,演练开始不久,侦察组就利用新型北斗手持机发回3号高地有关“敌”情,刘秋明操起电台,直接指挥炮兵进行首轮火力压制,而后在机动中令武装直升机同步实施空中突袭,并派出两组特战队员展开机降破袭。

  “人员装备变了,作战效能也就不一样。”经多兵种联合出击,短短20余分钟,蓝方关键节点被成功摧毁,3号高地很快被红方夺占。

  同样的场地、同样的态势、同样的难题,却是不同的结局。“这都是作战编成、作战指挥、作战保障等变化带来的结果,合成营长不仅能调遣步兵、两栖、特战、陆航等10余兵种,连主战装备都换成了坦克和步战车……”看着这喜人变化,陈小明感慨地说:“新体制下,唯有联合才能把‘金刚指’攥成‘铁拳头’,使其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突击力。”

  陈小明:早在6年前,我们集团军就已开始研究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合成营建设,但当时受信息系统、指挥链路、武器装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加强配属的诸兵种仍抱有“各自为战”思想,甚至存在“跑龙套”现象。

  “无战不联,无联不胜。”此次演练,部队将10多个兵种通过模块化编组,混合编成目标夺控、火力打击、特战破袭等多个作战模块,通过信息系统的有效链接,不仅使合成营长能直接呼唤陆海空,还使作战数据传输、火力反应时间大幅压减,作战效能倍增。

  没有高度融合,“联战联训”就是一句空话。在部队调整改革和陆军转型发展的今天,诸兵种“怎么联、怎么融、怎么训”仍然是我们绕不过的沟坎,信息化、小型化、模块化的组训模式依然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重点。

  联则强,合则胜。回顾世界军事史,军兵种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独立走向合成是必然趋势,谋求整体合力是军队建设的永恒课题。

  曾几何时,军兵种单打独斗、唯我独尊等现象并不鲜见,彼此争你高我低、争主攻助攻也时有出现。冷静反思一下,这些自树藩篱、自缚手脚的行为,必将成为未来战争失败的致命因素。如果不从联合角度树立大胸怀、搞好大团结、实现大协作,摈弃“大陆军”“大海军”“大空军”等思维,打赢就必定是一句空话。

  独木不挡风,单兵难排阵。只有把“本能的联合思维”放在优先位置,不论“你重要,还是我重要”,不争“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不断提高跨军兵种、跨部门的协同意识和能力,才能切实发挥整体效益,实现合力运筹,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胡泽宇、本报特约记者 吴科儒采写)

  信息主导,“大数据”助力“全域通”

  初夏,塞北某炮兵训练场,陆军某旅一场营连自主对抗演练悄然打响。

  数据不断更新,信息快速传递。走进红方“中军帐”,前来观摩演练的陆军参谋部参谋李进紧盯着眼前闪烁的屏幕,信息洪流仿佛使他置身数据海洋,光是态势信息就有气象、空情、海情、电磁频谱等数十类。

  令人称奇的是,漆黑的夜晚,在远程炮兵的火力佯攻下,红方大胆选择了一处复杂路段“抄近道”,刷新了夜间通过陌生复杂地域的时间纪录,奇袭蓝方侧翼,一举占据战场主动。

  “是大数据给部队添了底气。”演练结束,李进对记者道出其中奥秘:这支担负陆军大数据创新工程试点建设任务的部队,在战斗打响前刚刚把这条“近道”加入数据库,准确的道路交通数据,让行进中的部队耳聪目明、腿脚灵便。

  而就在几年前,李进在演习中看到的还是另一番景象:指挥方舱内,一名作训参谋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机动”,数万条相关信息链接分页呈现。面对来自各军兵种的纷繁数据,这名参谋无从筛选,战机在片刻犹疑中稍纵即逝。

  “海量信息如何深度融合,成为科学化管理和精确化指挥的依据?”李进当年的困惑,也正是目前陆军大数据建设创新工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且不说其他军种,仅陆军现有或在研的各业务领域数据库就不少,各级、各层数据源自成体系、互不交联、无法共享,在联战联训上“形”联易而“神”联难。

  前不久,陆军大数据建设创新工程总体方案暨推进措施研讨会上,参与旁听的李进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5月中旬,李进随陆军参谋部调研组到基层论证方案可行性。演练现场,某型火炮瞄准、射击,几个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面对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一名士官立即在数据库输入相关气象数据,很快查出了相关射击参数。经过快速修正,一声巨响,火炮随即命中目标。

  李进:平时能够互联互通、融合共享,战时才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陆军融入联合作战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后,我们着眼全域立体作战任务要求,在“起跑”阶段就加紧推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数据内容与标准体系,提高联合作战指挥的精确性和有效性,确保实现多维战场作战行动的整体联动。

  未来战场的突出特点是大空间环境、大网络联通、大体系支撑下的联合作战,而数据是体系融合的纽带、指挥决策的依据、作战行动的支撑。只有搭建好四通八达的联合指挥网络、建立起功能强大的基础信息网络,将数据作为体系融合的纽带、指挥决策的依据、作战行动的支撑,才能将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乃至武器平台联通起来,切实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锻造陆军精锐作战力量。

  陆军要转型,必须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落实到陆军信息化建设领域,就是要坚持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发展理念,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陆军要走向“全域通”,牢牢把握未来信息化战场的“胜算权”,就要着力打通信息通联“最后一公里”,将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乃至武器平台联通起来,把作战数据源源不断输送到各指挥作战系统,使联合作战体系实现一体化高效运转。如今,陆军持续推进大数据建设创新工程,必将牵引和带动陆军信息化建设整体转型跃升,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助力提速。

  (本报记者 武元晋采写)

  “坐标”在《辞海》中这样解释:确定平面上或空间中一点位置的一组有序数。

  纵观历史风云,从哥伦布用航海坐标发现美洲大陆,到彭德怀通过望远镜中的坐标锁定百团大战胜局,就是这样的一点、一个、一组所构成的坐标,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有形的空间坐标能够改写历史,无形的心中坐标同样能够改写昨天、今天和明天。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带来的挑战,只有心怀脱胎换骨之魄、胸装壮士断腕之志,才能找准新坐标、踏上新征程。

  坐标就是战位,坐标就是旗帜,坐标就是冲锋号。强军征途上,面对新军种、新战区、新岗位的考验和挑战,我们都应以先行者、突击手、擎旗人的姿态投身其中,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完成“华丽转身”,实现“弯道超车”。

  改革大潮激流澎湃,浪遏飞舟。你、我、他都不再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匆匆过客,而是强军征程上一个个鲜艳夺目的崭新坐标!(严 珊)

(责编:实习生 王壹、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