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中越边境士兵首次排雷险遭炸飞 距脚仅10厘米

2016年06月12日08:2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中越边境士兵首次排雷险遭炸飞 距脚仅10厘米

  原文配图:中越边境扫雷现场。

  滇南边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这里曾因战火埋下了数以万计的地雷。为彻底消除边境地区的地雷隐患,还民众一个和平安宁的家园,去年11月,云南省军区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在中越边境云南段展开了排雷行动。半年多来,该省军区抽选的400余名扫雷官兵,用青春与担当、热血与奉献,在边陲雷场续写着和平使命。

  中越边境群山连绵、植被茂密,蜿蜒的国界线隐匿其间,一眼难于辨别。

  “看地图标注比较容易,到现地查看不太好分辨。”在富宁县田蓬镇庙坝村的一个雷场,扫雷三队队长蒋俊峰每天都要在边界对照地图查看国界线走向。他介绍,中越两国虽然划定了陆地边界,但国界线并非是两块界碑之间的简单连线,而是要按照两国在边界立碑时定下的约定,依据现地的山脊、沟壑分布判定国界线走向。

  中越边境482(1)号界碑前,立着界碑的山脊中方一侧,扫雷官兵用扫雷爆破筒进行爆破排雷后,山脊上的国界线显现了出来。“排雷之前,我们已经反复查看了国界线走向。”带领官兵在界碑附近进行人工搜排作业的扫雷三队副队长路穆道说,为了防止排雷越界,他们抵达任务区后,首先要请驻地外事部门、边防营连的相关人员,与他们一起到现地查看国界线,掌握国界线的真实走向。

  蒋俊峰说,中越边境山峦起伏、丛林茂密、沟壑纵横,极难设置边界铁丝网或建筑界墙。如果不站在界碑和位置较高的山顶,就很难判定出国界线的走向。为此,扫雷过程中,他们边作业边观察判定,坚决做到抵边排雷不逾国界毫厘。

  “这里排雷,扫雷爆破筒最多只能用3节。”抵达富宁县田蓬镇的雷场时,满头大汗的教导员殷炳汉卸下背上的扫雷爆破筒,又一次嘱咐负责爆破排雷的3名官兵。

  殷炳汉说,这个雷场在山顶,与山下边民房屋直线距离在1公里左右。如果爆破筒装药量太多,爆破时不仅声响大,而且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就会将边民门窗上的玻璃击碎。

  为了不给雷场附近的群众带来损失,扫雷三队放弃了放“大炮”作业,采取分段划片、小面积小装药爆破的方法,在雷场先实施爆破排雷,尔后进行人工搜排。这样的排雷方法,人工搜排不但难度更大,而且危险更多。

  “只要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我们多冒点险也值得。”扫雷指挥部指挥长陈安游介绍,近年来,随着边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雷场附近村寨的楼房越建越多,给排雷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626.6雷场位于老山雷区,扫雷四队每天到该雷场作业,必经一段约80度的陡坡。身背排雷装具和运送扫雷爆破筒的官兵除了手脚并用,还不得不借助绳索上下坡。扫雷四队队长龙泉介绍,这段陡坡两边山梁全是老百姓种植的竹子,如果从那里走,就必须砍伐竹子才能通行。为了不给老百姓造成损失,他们选择了这条植被稀疏的路。

  为了不破坏边疆群众的水源地,此次排雷行动,他们将对20多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性封围。

  辗转在多个扫雷作业区采访,记者看到,官兵宁愿顶在烈日下背着沉重的爆破筒多走几公里山路,也不愿踏着群众的庄稼地走近路;宁愿成倍增加作业量,也不让群众受半点损失。官兵们说,他们来排雷,为的就是保护好群众的利益。

  3月17日,下士马红宝第一次进雷场排雷。爆破扫雷过后,雷场上的土层被翻松了20多公分厚。沿着刚刚开辟的安全通道,马红宝迈进了雷场。他刚把探雷器靠近地面,探雷器便不停地发出了蜂鸣声。仔细一看,一颗引信裸露、锈迹斑斑的地雷离他脚边不足10厘米,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一旁的蒋俊峰见状,立即命令他撤至安全区域,自己上前用手轻轻刨泥土,小心翼翼地把地雷托起,尔后慢慢打开后盖,去掉引信。化险为夷,马红宝被吓出了一身汗。

  雷场号称“死亡地带”,扫雷就如刀尖上跳舞。陈安游说,遗留在中越边境雷区的地雷种类多、数量大,素有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之称。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区自然沉降、滑坡塌方等因素,导致雷场变化大、探测定位难,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出现致伤致残等情况。中越边境第一、二次大面积排雷行动中,有官兵不幸踩着地雷被炸伤或牺牲在雷场。这次大面积排雷,危险依然考验着每名扫雷官兵。

  “生死排雷场,危险无处不在。”扫雷指挥部政委周文春介绍,雷区地处亚热带丛林地区,大多在通行困难的地方,向雷区转运器材弹药很多时候要靠临时整修出的简易道路,多数还只能靠官兵人力搬运,这些让官兵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同时,雷区除了处处埋有爆炸物,丛林中的毒蛇毒虫也给官兵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参加扫雷之前,蒋俊峰是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的参谋长。因为表现优秀,他曾被省军区评为优秀参谋长,并连续2年被列入提升正团的后备干部。从戍边一线转战排雷一线,蒋俊峰被免去了团参谋长职务。面对个人利益的巨大损失,这位参加了中越边境第二次大规模扫雷,并被原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的功臣,没有表现出半点失落。他淡定地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带领官兵排完遗留在边境的地雷。”

  扫雷一队副队长杨继荣曾参加过中越边境第二次较大规模扫雷作业和勘界扫雷,战士提干的他现职还是副营。去年他已做好转业准备,但听说中越边境要排雷,又主动申请来了扫雷队。

  3月下旬,扫雷二队教导员杜文凯是在雷场上得知自己被列为转业对象的。今年41岁的他,是扫雷指挥部所属主官中唯一的营职干部,按规定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为了参加这次排雷行动,去年他主动要求留了下来。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许多超龄服役、任现职逾4年、家有现实困难的扫雷官兵,聊及这些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他们都显得非常坦然和淡定。他们平静地说,只要把地雷消除了,吃点苦、受点累、失点利都值得,因为排雷是他们当前最神圣的使命。

 

(责编:黄子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