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塔架距海边最近仅600米

2016年06月24日08:21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原标题:航天梦想新起点——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新华社海南文昌6月23日电 题:航天梦想新起点——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位于海南省东北部的文昌市有许多响亮的名片:椰子之乡、华侨之乡、排球之乡……如今,更多的人知道文昌,是因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在这里的龙楼镇上。

随着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常住人口只有2.5万人的龙楼变得热闹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断聚集,只为见证那历史性的时刻。

对于这座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大家心中有太多的好奇等待解答。6月23日,新华社记者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零距离触碰中国航天又一个梦想腾飞的地方。

(一)

探访是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开始的。

在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载着装有火箭部件的集装箱驶抵之前,这个规模不算大的码头并不为当地群众以外的人们所知。而今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都要首先运抵这里,清澜港将因为远望21号船的到来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即将首飞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5月8日从天津港装船起航,经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域共计约1670海里航程,而后转公路运输,于5月16日全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这种火箭运输方式是文昌不同于酒泉、太原、西昌3个航天发射场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这样搭配,是因为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身形壮硕,芯级直径分别达到3.35米和5米,通过海运既免受尺寸限制,运输环境又相对平稳,对箭体结构影响较小。

这两型运载火箭由于推力更大,运载能力更强,也被称为“大火箭”。

大火箭有着不同寻常的使命。这个使命,自中华民族飞天梦起,就深深烙在每一个向往星空的中国人心头,明朝的万户更是以生命的代价血染问天之路。

1992年9月,党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其后十数年间,从神一到神十,再到天宫一号,随着无数“第一次”的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相继实现。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把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推向新高度,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推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以及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应运而生,中国航天发射场的格局改写为“四足鼎立”。

(二)

循着火箭运输的路线离开清澜港,新修建的公路笔直宽阔,两旁是大片绵密挺拔的椰林,写有“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指路标牌,引导着远道而来的人们不断靠近他们向往的地方。

出港不久,一座以清澜命名的大桥横卧江上。这座专门为运输火箭修建的大桥,取代世代开行的渡船,开始服务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天气晴好时,站在桥上,目视可见近30公里外的发射场内体量巨大的建筑物。

2座相隔不远的固定发射勤务塔外部特征最明显也最引人注目。辗转进入发射场,来到塔架跟前,只觉宏伟、壮观、高大之类的形容词根本不足以描述那扑面而来的屏息感。

离大海最近的塔架距海边约600米,用于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高91.7米;另一座塔架离大海稍远,高度略低,为85.8米,用于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酒泉航天发射场的钢结构塔架不同,这两座塔架均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混合结构。

针对文昌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等气候特点,塔架以及发射场其他建筑物,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先后成功经受了超强台风“威马逊”等七八次台风的考验。

(三)

走进发射塔架内部,记者看到,密布着各种管线和机器设备,各种走向的通道和楼梯可以让工作人员到达塔架的每一处平台。塔架内部的“核心桶”分布着80多间控制间和测试间,可为火箭的测试发射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塔架正下方是导流槽,用于导流火箭发射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导流槽正中央有一个混凝土建造的锥形结构,主要作用是将高温气流导向两侧的导流通道。

与塔架巨大外部尺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工安装的高度精准。

工程师周湘虎是2个发射工位及导流槽的现场管理代表,负责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管理和协调工作。他说,塔架回转平台轴系的安装精度最高达到0.03毫米,相当于一张打印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每座塔架的四角分别矗立着四座比塔架更高但身形苗条的避雷塔,塔身中上部三道平行的挂线缆各自围成一圈组成避雷网,为火箭和航天器提供保护。

一号发射工位前方是2根笔直的轨道,长约2.8公里,用于火箭的垂直转运。轨道两侧不远处椰林掩映的地方分散布置着液氧、液氢和煤油加注站——这些燃料无毒无害,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轨道的另一端是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我国酒泉、太原、西昌3个航天发射场不同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有2座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总高度99.4米,地下1层,地上14层,是亚洲单层最高的厂房。用于长征七号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略低,为96.6米。连接起它们的,是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

3栋建筑组成了一个大写加粗的字母“U”。

(三)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左右两侧及后方还分布着卫星测试厂房、卫星燃料加注厂房、指挥控制大楼、110KV变电站等各类建筑。连接起它们的,是以“长征”“探月”“问天”等中国航天元素命名的便捷路网以及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信息网络。

发射场指挥控制系统负责人陈振华介绍说,发射场实现了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控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航天发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绝对安全。

各建筑物之间,原生的椰林郁郁葱葱,水塘、湿地星罗棋布,呈现出低纬度滨海航天发射场特有的风光。火箭转运前,每天都有游客穿行其间,近距离领略航天发射场独特魅力。发射场规划之初就确立的环保、开放两大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完全贯彻。

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勤务塔北侧,有一株胸径逾50厘米的垂榕,树龄超过70年,枝叶团簇格外茂盛,原本笔直的道路特意绕了一个弯,给这棵树留下生长的空间。现在,它已经凭借超乎寻常的“待遇”,成为许多游客眼中的明星。

当然,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开放不只是游览,更包括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未来,随着发射场旅游配套设施、制度不断完善,将有更多民众、更多国际同行走进这里,在中国航天又一个梦想腾飞的地方放飞自己的太空梦想。(李国利、梅常伟、王婷、陈曦)

(责编:闫嘉琪、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