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101岁老红军杨德千把病房当书房:思想不能生锈

2016年06月27日08:3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本文插图 仓小宝

  滴答、滴答……安静的病房里,仿佛听得到输液的声音……躺在病床上的老红军杨德千微微睁开双眼,见我进来,用颤巍的手和我打招呼,让我坐下来,眼睛中闪出慈祥的光。

  这位年已101岁高龄的老红军最近连续多次出现紧急情况,住进医院抢救。床边的小柜子上放着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还有一个放大镜、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翻开的书页上,圈圈划划进行了标注,还写了不少笔记。老人已经把病房当作了书房。

  杨德千是山西清徐人,1915年2月出生,1936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老是一名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参加过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大小战役战斗数百次,被晋绥军区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二等功一次。

  与杨老成为忘年交是在2009年。当我第一次走进杨老家,一张不大的桌子上摆满了杨老的学习笔记,粗略数了数足有40多本,累计40多万字。

  “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就把握不准革命的方向。”翻开已经泛黄的笔记本,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我一看时间,这已经是70多年前的笔记了。那时,杨老担任新四军决死二纵队四团三连指导员,他奉命带领部队前往山西中部执行破袭同蒲铁路、阻碍日军增兵山东台儿庄的任务。7天后,杨德千和战友们胜利完成任务返回驻地时,发现后方留守的连队司务长任凡,发展了20多名老百姓当游击队员,还将连队的军服、留守的枪支、弹药发给他们训练使用。

  当时,杨德千和连队许多人都认为司务长违反纪律,要求给他处分,并把处理意见上报给纵队。没想到纵队司令员韩钧听说此事后,不仅不同意给司务长处分,还对他做出表扬,说司务长的做法符合中央“积极壮大革命武装”的思想。

  这件事对杨德千触动很大。当时,不少干部战士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感到迷茫,大家常常议论,战争是很快打胜还是要失败。这时候,纵队领导要求组织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杨德千和战友们趴在帐篷里的石头上,点着油灯,一字一句地抄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杨德千越学越觉得心里亮堂,还主动给战友们讲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大家的士气也高涨起来。

  从那时起,杨德千追求真理的步伐就一刻也没有停止,哪怕战事频繁,他也不忘学习,始终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作战和工作。这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就是他学习理论的最好见证。

  1982年底,杨德千离休了。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离休在家的杨德千深感自学难度很大,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心、恒心和毅力。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学习5个小时,哪怕是节假日,他也雷打不动地坚持。有的老同志劝他说,既然退休了,就好好享受退休生活,没必要再这么折腾自己。对此,杨老呵呵一笑:“工作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老同志要保持活力,首先思想不能生锈。”

  杨老不仅自己学,还带动身边人一起学习。干休所战士小王因为一时受挫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杨德千知道后,主动找到干休所领导,要求调小王到自己身边工作。得到批准后,杨老每天带着小王学知识、学理论。渐渐地,小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养成了读书写笔记的习惯。几年下来,小王不仅脾气、性情有了很大改变,而且持续学习使他的思想也变得深刻了许多,后来还成了干休所的理论辅导员。

  风风雨雨几十年,在杨德千身边工作的年轻战士们经过杨老的教育、培养,先后有21人入党,有的被评为优秀士兵,有的考上了军校,有的退伍后进了党政机关,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在杨老家,我看到一封寄自革命老区山西吕梁的信,信是一个名叫樊旭芳的小姑娘写来的。当年,她的父亲因身患重病家里欠了债,她也面临失学的困境。杨老得知情况后,给小樊寄了500元钱,并写信鼓励她:“孩子,一定不要放弃学习。现在只有抓紧时间学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回报社会。你尽管放心上学用功读书,你上到什么时候,我就资助到你什么时候”。一封封这样的信件给了小樊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不管家庭有多么大的困难,她始终按照杨爷爷的话去做。

  小樊从上初中到高中,一直到考上大学,杨老都无私地给予了资助。毕业回乡当了村官的樊旭芳千里迢迢从老区山头村赶到北京,把写着“希望工程的楷模”“情系山里娃”的两面锦旗送给杨德千。杨老很高兴,但严肃地对她说:“以后不要来看我,从老家到北京的路费很贵,孩子们能够把书念好,把人生道路走好,我就很高兴了。”小樊在这封给杨爷爷的信中写道:“我会把您给予我的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将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读完信,我注视着身穿一身旧军装、生活十分简朴的杨老,心中升起一股由衷的敬意。

  像这样的信,杨老的书桌上有一大摞。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拿出20多万元资助贫困地区学生。他资助的42名学生中,有15人考上大学,有的成为新农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听我赞叹,杨老谦和地摆摆手说:“把钱用于公益事业,既有益于人民,又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我心里踏实高兴。”

  相比之下,杨德千对自己的后辈却特别“抠”。

  2009年年初,杨德千唯一的小孙子京京即将结婚,杨老想了想,决定送给孙子3件礼物,一封亲笔信,一本科学发展观读本和1000元钱。杨德千在信中除了表达由衷祝福外,还特意叮嘱孙子,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掌握中央精神,他写道:“给你们带去当前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几份材料,你们是搞经济工作的,知道了中央的精神,你们工作就有了方向,就有了重点和力量。”

  有的邻居知道这件事情后,和杨德千开玩笑:“孙子结婚你才给1000元,太少了!”杨德千笑笑说:“1000元虽少,但传递着一种价值观。”

  杨德千的外孙女在国外读书,回国探亲时正值党的十七大召开。“你知道十七大精神吗?”杨德千问。

  “知道些。”外孙女明白爷爷的心思。“你虽然出国了,可仍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理论”,杨德千叮嘱道。这一天,外孙女要走了,杨德千买来一本十七大报告读本送给她。

  农历乙未年底的一天,一场在改革大考中经受考验的大讨论,在干休所会议室展开,杨德千积极要求参加,他有话要对身处改革大潮中的官兵们说。讨论中,杨老直言:“置身改革大潮中,我们先得稳住精气神,心无旁骛才能稳住阵脚干事业。”他谈到一个19岁的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妈妈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么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老人背诵这首诗时,十分动情,让参加讨论的官兵深受感染和教育。

  安静的病房里,液体正一滴一滴地输入老人的身体。杨老身体虚弱,我不敢与他过多地交流。初夏的风从窗外吹来,翻动着床边的书页,我看到了杨老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要一辈子保持党员本色,永远为人民做好事”。

  看完这段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一个百岁老红军,一个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兵,一个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还这么严格要求自己,还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他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在他的一本本泛黄的理论学习笔记中,在他的每一场理论辅导中,在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一生信党、爱党、跟党走,一生保持了一名党员的政治本色。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