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中国“蓝盔”,英勇无畏的和平力量

2016年07月21日03: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扫雷作业手肖军正在黎以边境“蓝线”进行扫雷作业。
  华 迅摄

  图①: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难民营执行武器清剿任务。
  付晓飞摄
  图②:联马团中国警卫三中队队长刘亮带伤坚持巡逻警戒任务。
  谢 华摄
  图③:直升机维和分队在进行机降训练。
  陈 凯摄

  密林中、废墟里,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中国维和军人迎难而上的身影……中国“蓝盔”将忠诚举过头顶,把生死踩在脚下,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用实际行动书写大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

  

  “岗位就是战位”

  姜 博

  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自然环境恶劣,矛盾冲突不断,大量难民流离失所。肩负祖国重托,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已在和平战位上坚守了整整7个月。

  当地时间7月10日,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在1号难民营外激烈交火。18时39分,中国维和步兵营在该难民营执行警戒封控任务时,一枚火箭弹击中正在4号哨位附近的105号步战车,从顶部击穿后在车辆内部爆炸,导致下士李磊和四级军士长杨树朋牺牲,上士姚道祥、中士吴乐、下士霍亚会、上士陈英、下士宋晓辉5名战士不同程度受伤。

  宋晓辉经军医详细检查无大碍后,主动要求回到一线战位,继续在难民营执行任务,他说:“经历过生死考验,共同执行任务的战友不幸牺牲,我不害怕,更不会退缩。我将继续坚守在维和岗位上,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

  11日上午8时许,激烈的枪声再次响起,一发坦克炮弹在5号哨位附近爆炸,步战车排烟筒深深嵌入了一块弹片。班长李东立即组织载员下车隐蔽,炮手冒着被炮弹击中的危险留在车内继续观察。随后,又一发坦克炮弹在5号哨位下方爆炸。“外面很多子弹往难民营里打,在我们前方两三米处的石头被子弹打得到处乱飞!”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东仍心有余悸。李东是杨树朋的班长,105号步战车被袭时任车长。正是他冒着弹药被引爆的危险,迅速到后舱将战友救出,切断电源,灭火并将弹药转移。面对烈士亲手在墙上绘制的党旗,李东带领全班立下生死状:“好兄弟出生入死,维护世界和平,岗位就是战位!”

  14日上午,根据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命令,中国维和步兵营城区巡逻分队出发前往朱巴市区感知安全态势,此时的朱巴城区已被政府军全面封锁。车队刚走出1公里,便在一处检查站被拦截,不远处躺着3具尸体。对方对维和部队武装巡逻反应强烈。官兵们并未退缩,巡逻队继续前进。车队一路上被载有十几名全副武装人员的卡车尾随,两辆配有重机枪的皮卡车上,机枪手将枪口指向车队,做出装弹和拉枪机的动作。官兵们毫不畏惧,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昼夜坚守在和平战位上,凭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专业精湛的战术素养,成为任务区公认的值得信赖的过硬力量。

  “虽然我们现在心情很沉痛,但我们将继承牺牲烈士的战斗精神,任何困难都决不退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像老连长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喊出的誓言一样,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烈士生前所在“杨根思连”连长王震的话语铿锵有力。

  

  “不让使命欠账”

  朱小虎 林 野 高 巍

  “营门遇袭,准备战斗!”警报急响,官兵全副武装,沿最优路线,直击战位……“八一”前夕的西非马里,一场紧急模拟演习正在多层面综合稳定团中国警卫分队营区展开。警报甫一解除,一堂党课随之进行。迎着旭日,面向国旗党旗,在大队长孙宇的领誓下,维和官兵重温出征誓词、入党誓词。

  由1731块汽车碎片铸成的高达5.31米的警示柱,讲述着可歌可泣的维和故事:600千克汽车炸弹,炸出一个深达1.2米、最大直径近12米的大坑。它时刻警醒着维和官兵,使命在肩,召之能战。

  “宁可让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 遇袭时,警卫三中队队长刘亮大腿被子弹划出了近8厘米的口子,刚缝过针,他就立刻回到了战位,从20时48分一直到第二天7时8分,10小时装甲车内的闷蒸和粒米未进,刘亮始终坚守阵地。情况解除后,刘亮依然奋战一线,伤口不时开裂,触目惊心。“你再不注意,伤口感染,可能截肢!”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刘亮才从一线撤了下来。

  在袭击中受伤较重的官兵,人在后方疗伤,心却始终惦记着前线。头部受伤的工兵分队战士杨占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脑震荡,回国进行康复治疗。病情稍有好转,杨占成就催着妻子应丹华给部队写信,表达自己重返马里的强烈愿望。6月下旬,杨占成经批准再赴马里,继续执行国际维和任务。

  爆炸发生时,刚完成执勤任务的警卫分队下士李涛正在返回途中,飞蹿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双腿,瞬间血流不止。住院后,李涛通过微信保持着同维和一线的联系,与指导员赵国鹏交换关于营区警戒防护的看法和意见。

  中国维和部队的表现受到联马团司令高度评价:“中国维和官兵在遭受恐怖袭击时表现出高超的胆略和专业素质,在爆炸后中国营区自建的速度和维和官兵的精神状态令人敬佩。”

  突如其来的爆炸袭击,让金晶从一名翻译成为战斗员,一有任务,就冲在最危险的一线。谈起自己的心路历程,金晶深有感触:“说实话,我也怕死,但看到手臂上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胸前闪亮的党徽,我更怕完不成任务。”

  在排长杨德龙的内衣口袋里,时刻存留着一份印有血手印的遗书,在给同排战友的留言中,他写道:“如果我盖着五星红旗回国,很荣幸我享受了共和国最高的礼遇,我希望我的兄弟和我一样,为了世界和平,永远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战友倒下,我们守卫和平的信念却愈加坚定。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在马里维和的官兵坚信,和平终将会重新降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以最高标准维和”

  李云鹏 余 磊 任银妮

  日前,我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圆满完成联合国核查验收,即将起程前往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维和任务。这是我军首次派出维和直升机分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支维和直升机分队以陆军某陆航旅为主体,共140名官兵,主要担负兵力投送、空中巡逻、搜救、营救、伤员医疗后送和任务区监视与侦察等任务。该分队副分队长、某陆航旅场站副站长满志钦介绍说:“首批任务官兵都是来自飞行、机务、后勤等岗位上最优秀的骨干,具有‘拔尖’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维和分队组建以来,他们认真把握直升机分队技术含量高、专业分工细、保障要素多等特点规律,研究维和期间将要担负的特殊任务和面临的复杂环境,修订完善《维和行动标准作业程序》《维和行动中紧急救援和应急处突》《维和部队工作指导手册》等30种方案预案。维和分队队长、某陆航旅副旅长陈文龙介绍说,官兵们针对遭遇武装分子拦截、野外迫降直升机救援和运水车队遇袭等突发情况展开针对性演练,确保应对有案、处置有方,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陆军航空兵的形象。

  飞行员柴华生长于“飞行世家”,家中三代人都是飞行员。作为维和分队飞行连副连长,谈起整个训练过程,他感慨万千:“任务集训中,增加了多种复杂环境和各种飞行姿态下舱门机枪实弹射击训练。这个科目在该型直升机上从未进行过。为了提升射击精度,分队坚持紧贴任务背景,立足实战条件组训,多次组织部队千里跨区‘实战’训练,通过精飞苦练,探索了恶劣气象条件下实弹射击高命中率的多种战法训法。”

  谈到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该分队政委、某陆航旅副政委陈德辉介绍说:“虽然现在国际维和形势恶劣,前途还有各种未知的危险,但一切危险和困难都动摇不了我们迎接挑战的意志和决心,全体官兵将始终牢记重托、坚决不辱使命,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此次维和任务,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为军旗增辉,为国旗添彩。”

  不久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队参观访问时说:“你们是中国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的第一支维和直升机部队,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出色。”

  

  “刀尖上的舞蹈”

  尹延涛 华 迅

  2006年4月,中国应联合国邀请首次派遣工兵分队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扫雷排爆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也是中国军人的主要任务。

  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临时边界线“蓝线”地区被视作“死亡地带”。连日来,以第十三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组建的中国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官兵兵分3路,再次挺进这一危险地区。“每次外出进行扫雷作业,官兵都必须穿戴防弹衣及防弹头盔。”扫雷二排排长兼监督员何法介绍说,黎以冲突随时可能爆发,维和人员遭到误伤甚至牺牲的现象时有发生。

  经过3道哨卡检查后,官兵们终于进入“蓝线”地区。放眼望去,弹痕累累、钢筋裸露的危房随处可见,布满感应装置的以色列技术围栏一眼看不到尽头,裸露的地雷和醒目的骷髅头警示牌让人不寒而栗。

  “边境地区极为敏感,任何异常响动都有可能引发冲突!”第三次参加赴黎维和任务的扫雷连连长王刚说,为防止造成误判,作业过程中,必须将联合国旗插在醒目位置。

  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近50摄氏度,上士扫雷作业手杨汉文顶着烈日走向雷场,汗水湿透了衣背。“通常,扫雷作业每1小时进行1次轮换,但为防止中暑,他们每20分钟就必须轮换一次。” 随队军医杨涛介绍,联黎部队中曾发生过某国扫雷士兵在雷场中暑晕倒触雷身亡的事故。同时,荆棘丛生、山高坡陡的“蓝线”上,还时常有狼群和蛇蝎出没,也给扫雷作业带来极大风险。

  在扫雷连的战斗文化园中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胆”字,不论风吹雨打,字迹始终鲜艳。在每名官兵的挎包中,还藏着一个小小的信封,一旦发生不测,遥寄故乡亲人。

  穿戴防护装具、调试探雷器……一切准备就绪后,上士聂溢斌、下士李路桥与战友一一握手拥抱,而后转身走向雷场。“每一次拥抱都有可能是永别!”已经是第四次执行维和任务的扫雷2组组长赵天荣说,这是扫雷连的一项传统。

  去年3月初,联黎部队司令部将发生事故的“蓝线”鲁迈什地区14条安全通道重建任务交给中国扫雷队,中国“蓝盔”圆满完成任务,联黎部队司令部专门致信称:“中国军人沉着冷静,非常勇敢,中国扫雷队值得信赖。”

  据悉,10年来,中国“蓝盔”累计发现、排除各种地雷及未爆物近万枚,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中国扫雷分队创造的“水压介质爆破分解地雷法”“分层交叉定位法”等4项技术均被写进联合国扫雷作业标准。多个国家的维和官兵先后前来学习扫雷经验,安南和潘基文两任联合国秘书长亲临雷场一线看望扫雷官兵,“中国扫雷”已成为分队闪亮的名片。

  

  版式设计: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1日 22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