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为唐山历史存照

2016年07月28日09:13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图像,是留住历史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如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所说:“照片不仅是一个图像,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阐释,它还是一种踪迹。”

  我1935年出生于哈尔滨,父母早亡,家境贫寒,15岁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我转业到唐山工人文化宫,成为一名摄影干事。作为一名孤儿,是党和政府把我培养成人。

  多年来,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和对唐山的热爱之情,不遗余力地用镜头记录着唐山的变迁。

  4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使唐山遭受了巨大损失,一座生机勃勃的重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24万多人不幸罹难。这其中有我的邻居、同事和朋友,还有8位是我在朝鲜战场上同一战壕的战友。

  面对巨大的灾难,唐山人民没有倒下。40年来,唐山人民拼搏奋进,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翅腾飞。这40年里,我先后用坏了6部相机,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中有反映唐山大地震后满目疮痍的惨烈境况,有城市从灾难中涅槃重生的惊人奇迹,有从简易房、搬迁房到商品房的民居变化过程,还有地震孤儿们的成长历程、南湖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变迁……我希冀能通过这些照片,给后人留下可供研究这场灾难的原始资料,留下唐山人震后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足迹。

  40年前的大地震过后,我首先赶到开滦唐山矿,这里曾经是唐山市近代工业的摇篮。但是震后,高高的天轮停了下来,繁忙的井架静了下来,矿里厂房倒塌,生产停滞,还有几个矿工刚刚从千米井巷下艰难地走上来。我曾多次到这里拍摄矿工如龙似虎的生产场面,但是这一次,我手捧着照相机,呆呆地站在瓦砾堆上,竟不知怎样取景,怎样按动相机快门。一直站了半天,我的手才听使唤,拍下了震后第一张照片。

  在我拍摄的众多历史照片之中,有许多是反映来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各地医疗队的照片。作为一个唐山人,几十年了,我再看到这些照片时仍然十分感动。

  灾后重建时,在简陋困难的生存环境中,唐山人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信心。我曾经拍摄了一组唐山“建设路变化系列”照片:一张是震后10年拍的建设路,当时是双向两车道柏油路,路边建筑整齐划一,两旁的树木整整齐齐,但路面略显拥挤;一张是1996年拍的,路面宽阔平坦,车水马龙,两边的建筑物鳞次栉比,已成为贯通唐山南北的主干线;一张是2008年拍摄的,经过改造的建设路已是双向八车道,宽敞明快的道路,华丽气派的路灯,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整齐排列的银杏树,川流不息的车流。这条贯通唐山的道路已成为唐山的一张名片。现在,我常去建设路散步,看着宽阔的大道,心里特别敞亮。从这条路的发展变化,我看到了唐山这座城市的腾飞。

  我已经退休20年,但是还在用镜头记录唐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真诚地希望这些照片能让历史更加清晰,让现在的人们能够更加有力地前行!(常青口述,许国新整理)

(责编:实习生 王壹、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