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军报记者赴湘江战役旧址探寻红军“三个勇于”

 
2016年08月07日12:3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军报记者赴湘江战役旧址探寻红军“三个勇于”

湘江战役纪念碑园。

出广西兴安县城,沿桂黄公路向北10余公里处,有一个叫“碗塘岭”的小山坡。站在坡上眺望,不远处,波澜不惊的湘江正缓缓流向远方……

对当地党史、军史颇有研究的兴安县机关干部岳启海说,这一带就是当年红军在光华铺阻击战中临时构筑的第二道防线。

桂黄公路两边,分别建有一座纪念墙壁和一座红军烈士墓园,默默地讲述着那段英雄的历史。

纪念墙壁建在公路的东面,呈山形,墙体贴红色瓷砖,墙上刻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光华铺阻击战旧址”字样。

红军烈士墓园建在公路的西面,墓前有3块墓碑。主碑上写着“长征湘江之战光华铺阻击战红军烈士之墓。”两侧分别写着沈述清、杜宗美两名烈士的简历。

岳启海指着墓碑说,这里埋葬着18位红军将士,沈述清时任红三军团第十团团长,担负掩护军委纵队、九军团、五军团过江的任务。在抢夺渡口的战斗中,沈述清不幸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第二天,师部派参谋长杜宗美代理团长,刚到任又牺牲,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

置身当年战场旧址,80多年前那一幕生死角逐仿佛又回到眼前:1934年底,蒋介石依托湘江天险,调集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25个师、近30万人马,在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之间精心设置了一个前堵后追、两侧夹击的“铁三角口袋阵”,妄图全歼中央红军。局面最险恶之际,1934年12月1日凌晨一时半,朱德给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两小时后,周恩来又以中央局、军委、总政治部名义起草电报发至全军:“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在新落成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里,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为突出重围而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

在与桂军第十五军的7个团激战两个昼夜后,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第十四团团长黄冕昌先后牺牲;

在红二师主力与湘军拼杀的黄帝岭上,到处是红军指战员的遗体,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

红三十四师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过湘江的任务后,被敌阻于湘江东岸,陷入重重包围,5000多名将士浴血奋战,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在敌人的担架上扯断肠子,英勇就义,是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

鲜血染湘江,青山埋忠骨。此后,“三年莫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开始在桂北流传。

在湘江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幅当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的作战计划图,站在这巨幅图前,记者心潮涌动,浮想联翩:80多年来,人民军队经历了无数次严峻考验,每次都能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不断发展壮大,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湘江战役来看,当年红军能突出重围,至关重要的一条是红军将士拥有的‘三个勇于’精神。”曾参与纪念馆筹建的岳启海,指着镌刻在大厅墙上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几个大字感慨地说道。

今天,时代变了,我军建设发展的环境、条件变了,但是,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要面对种种“封锁线”。突出重围,也许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去牺牲生命,但“三个勇于”的精神仍不过时,依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

重访长征途中,记者经过原桂林陆军学院所在校址,这曾经是一所辉煌的军校。这些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它也几经改变:先是由正军级降为正师级,后再次降格,调整组建为原广州军区综合训练基地。今年1月,这个单位又再次转隶。

级别一降再降,编制一减再减,牌子一换再换。一些领导和教员成为编余,“教授梦”“将军梦”再无可能实现,但他们知道这是大局,是人民军队转型、“突围”的必然选择,仍无怨无悔继续在三尺讲台耕耘,最终用6项全国性军事学重点课题、18项全军性课题和30多项其他重点课题攻关成果,以及60多套全军性教材,向改革大考交出了合格答卷。

湘江边,曾经作为红军指挥部的“红军堂”古朴沧桑,阒寂无声。当年,距此十几米处,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搭建了一条浮桥,为战友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为中国革命留下宝贵的火种。今天,面对改革中的重重困境,人民军队要再次突破桎梏、脱胎换骨,依然需要有人搭建前进的浮桥和通路,依然需要“三个勇于”精神。

(责编:黄子娟、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