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古田会议》导演:这是一部“神话式”作品

2016年08月09日10:25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李:《古田会议》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主旋律影片,于七月一日在全国主流院线上映,并被列入中宣部“建党95周年重点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的推崇。有专家认为本片最大的突破在于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写出了领袖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写出了领袖的情趣和个性。作为该片的导演和编剧,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谭:我认为本片真正的突破不一定是在人物塑造上,而是在看待历史的角度和表现历史所依据的思想背景上。站在今天中国的立场上,置身于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国家认同、信仰建立和身份确认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看待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如何用新时代的话语来表述革命历史?这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的突破方向。我们坚持把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题材写成一部政治电影——以“政治”为表现对象的电影——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观赏性”把它写成一个以历史为布景的世故人情剧,从而正面反映了军队创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对于部队的体制、任务、军政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分歧以及最后的思想统一。

  具体说来,影片以红四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线索,但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却远远地超越了一部战争故事片。在情节的展开中,影片立体地表现了军队和党的行政体制的建立过程,表现了毛泽东要把一种新的理念实现为一种组织系统的政治智慧。可以说,电影在一个矛盾尖锐,情感充沛的戏剧性结构中立体而有序地表现了“党指挥枪”在组织形式上如何实现的政治主题,也表现了党的理念信仰如何转变成一个具有高效动员性的权力系统的社会学主题。《古田会议》表达了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今天,中国人对革命历史的态度和立场,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危机时的创造力和政治智慧。

  李:近年来,有一些票房成绩很好、社会影响很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制作精良,电影语言也很流畅,但却没有对历史本身进行富于当代性的诠释,印象更多的是影片华丽的镜头和视觉奇观。

  谭:诸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主旋律作品在电影语言上的突破还是很有意义的,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在形式和影像上树立起一个当代标杆。毕竟,电影语言如果太陈旧传统,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

  李:《古田会议》的创作思路对人物塑造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谭:在导演阐述当中,我曾经说过:“这部影片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宁愿说它是一部‘神话式’作品,是一种神话学意义上的英雄叙事,它所关心的不是人性的深度和对历史的个性化体验,而是通过英雄叙事来完成‘父’的形象塑造,从而能达成价值认同这样的意识形态效果。”在人物塑造上,我们想表现出人物自身的性格以及他身上承载的历史和现实的力量,我们力求把毛泽东、朱德、陈毅、周恩来等塑造成既生动可信,又有超越一般人的智慧和勇气,着力突出这种保证中国革命成功并创造历史的人格力量。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所谓人性的“真实复杂”和性格的“立体丰满”不是影片所要追求的目标。

  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戏剧作品当中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复杂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必须要去完成一个复杂立体的性格,有时候这么做反而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谭:是的,作为一部旨在追求“英雄叙事诗”风格的影片,我得有所取有所弃。

  李: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古田会议》在艺术上颇有新意。比如以毛泽东的第一人称和内心独白来结构全篇、用“意境再造”的方式来表现毛泽东诗词并进一步来经营全篇的情绪和节奏、移动式内部蒙太奇作为具有风格标志性的语言形式、声画对位的大量运用等等。在形式美感的营造方面,您有怎样的想法?

  谭:你归纳得已经很清楚了,艺术上的想法是感受性的东西,过多的理性分析反而会破坏感觉的完整性,希望观众能去感受我们这个电影的匠心所在,而不是读创作者画蛇添足的注释。

  李:从《古田会议》的创作中能看到您对革命历史题材乃至当代军事题材有一些独到的想法,这种充满学院风格的主旋律作品在当下显得非常独特而稀缺。

  谭:的确,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我的本职工作是在大学里教授电影。《古田会议》的缘起是因为要完成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创作实践教学计划,我于2013年年底带着我的学生去古田实地考察,研究历史文献,然后作为剧作课的讲授案例开始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过程和目标追求肯定是区别于纯商业片的生产模式,但影片最终却达到了市场化的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品质主旋律电影所应具有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谭晓明 李梦媛)

(责编:邱越、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