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空战中 为何飞行员击中“目标”却被判失利?

2016年08月20日09:30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走进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记者第一眼便被这八个火红的大字吸引。

  “虽然空勤楼几经修缮,但这句话矗立于大楼门前已近20年。” 该团团长张家魁介绍。

  蓝天铸剑,风雨兼程。这支空军首批换装三代机达20年的航空兵部队,胸怀忧患,西征大漠,南赴远海,鹰击长空,剑啸万里……60余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任务,连续1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次夺得空军对抗竞赛性考核团体桂冠,在高远的蓝天飞出一道打赢的航迹。

  “真实的战场和对手,哪会给你练手的机会”

  这一战,输在意料之外,赢在情理之中。

  蓝天上,该团飞行员郑世帅和曹登科正在捉对厮杀。郑世帅利用机载雷达,在中距率先发现目标。他顺势拉升飞机,占据高位优势。

  跟踪、锁定、发射……寻找到完美攻击位置的郑世帅,连续发射导弹击中“目标”。

  空战结束,自认为获胜的郑世帅,却被地面指挥所判定:输了。

  原来,对手曹登科在占据不利位置时并没有选择机动规避,而是在苛刻的射击条件下实施低位抢攻。在郑世帅实施完美攻击的前3秒,先发制人进行了有效攻击。虽然郑世帅态势占优、击中次数多、比分高,但因攻击在后,被判为无效。

  复盘对抗视频,郑世帅输得心服口服:“真实的战场,命中即摧毁,一秒定生死,谁都不会给你重新再来的机会。”

  以“击落制”取代“得分制”,是该团大力推进实战训练的一个缩影。细读该团空中对抗训练的每一条规则,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最大程度贴近作战实际:通信干扰设备的使用时机、方法和时长,由空战双方自行确定;最大限度放开对抗条件,双方可自主选择攻防战术……“背靠背”式较量,逼着飞行员把精力全部放在钻研打仗、战胜对手上。

  记者采访期间,适逢该团所在师组织一次红蓝对抗。战机刚刚起飞,对抗已经打响。红方战机先发制人,发射导弹。告警声起,驾驶蓝方战机的该团飞行大队大队长郑晨光猛一推杆,发动机咆哮加速,载荷瞬间升至6.9个G,战机凌厉翻转,距离被“击中”仅差0.8秒……

  战机落地,记者看到,大载荷产生的强大离心力,使抗荷服的背带在郑大队长腹背和大腿上勒出一道道深深的沟痕。

  “只有平时如战时,战时方能如平时!”郑晨光铿锵有力的话语,映射出该团飞行员身上特有的一种“精气神”。

  “今天训练场上敢于求败,是为了明日战场获胜”

  “嫩鸟”咋能斗得过“老鹰”呢?

  2014年,空军“金头盔”之战,该团派出的8人4对空战组合,竟有4人是“85后”,是参赛单位中最年轻的一支队伍。

  有人不解,明明可以派出技战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实现强强组合,为什么偏偏选择年轻的“替补”打“主力”?

  选择的背后,是师、团两级党委深邃的“超视距”眼光。该团政委陈义鹏说:既要敢于赢,也要输得起,今天派新人参战也许赢不了比赛,但他们却可能赢得明日战场的胜利。

  果不其然,该团在空战对抗考核决赛的前两轮对抗中,整整落后对手5分。

  毫无胜算?未必!最后一轮战斗打响,飞行员宋银河、何凯驾机升空,面对强手毫无惧意,抓住战机主动出击,发挥装备极限性能一路抢攻……

  9∶3!惊天大逆转!该团以1分险胜对手,卫冕“金头盔”团体冠军成功。

  勇于求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该团深谙此理。每次完成重大任务后,该团飞行员都要组织检讨式反思:与强国空军比,在空战能力、战术素养等方面差距有多大;与潜在对手比,能否最大限度战胜对手、保存自己;与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有多大……

  2013年深秋,南海舰队迎来一批特殊的访客——前来求战的该团。双方迅速达成联训协议,很快,海天腾巨浪,攻防鏖战急,一批海上联合训练科目,在广阔海天次第展开。

  2014年,该团和地空导弹某营展开突防突击演练。结果,该营接连被该团突防成功,对抗落于下风。

  败在什么地方?见对手百思不得其解,该团飞行员主动上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术战法。结果,接下来的对抗中,该营运用新的拦截战法,屡屡命中目标。

  “你们就不怕被打败?”见对手如此坦诚,该营官兵有些疑惑。

  “赛场当对手,场下是队友。今天训练场上敢于求败,是为了明日战场获胜!”该团飞行员的回答,令对手肃然起敬。

  “不为失利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这仗没法打了——看,看不到;打,打不上。”

  那年金秋时节,空军组织实战化对抗演练,首次参战的该团副参谋长徐幼兵落败回营,心里憋了一肚子委屈。

  评估时间,空战视频在大屏幕回放:原来,对手运用战机雷达探测距离远、电子干扰强、导弹攻击远的优势,不断实施中距攻击,根本就没给徐幼兵近距格斗的机会……

  20年前,该团作为空军首批装备三代机的航空兵部队,当仁不让地成为空军战斗力成长的“领跑者”,那么在兄弟部队的装备性能已经“反超”自己的今天,该怎么办?

  检讨反思中,有人认为装备落后兄弟单位一大截,对抗难免会落败。但团党委却不认可:诚然,我们的装备性能不如兄弟单位,但并不存在代差,完全有可能挖掘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拿到明天战场走向胜利的“入场券”!

  “不为失利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那段时间,徐幼兵和其他飞行员像着了魔一样,“昏天黑地”地研究、分析、计算装备性能,对着各种复盘的对抗数据一遍遍地看、想、写、记、练,终于找到了对手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年后,双方再次交战。徐幼兵与僚机默契协同,使用新战术摆脱“敌”雷达,迅速截获目标,一举把“敌”机击落,重拾胜利。

  徐幼兵的“背水一战”,把全团官兵都点醒了:禁区不闯永远是禁区,难题不破永远是难题,军人追求胜利是永恒的课题。

  前几年,“体系对抗”还是新生事物时,有的单位认为协同训练集成要素多,组织复杂,基层旅团没法干,但该团不等、不靠、不要,突破以往单一机种对抗的桎梏,主动联系周边合训单位,带动电子对抗团、地导部队、雷达旅、舰艇支队等军兵种部队,率先开展了多要素常态化融合式“小体系”对抗训练。

  为了解决远海作战“瓶颈”,他们逐步建立起卫星通信与某网相结合、航空兵与舰队互通情报的保障模式,建成集成一体、高速交互的信息网络。部队实现了在作战区域范围、海空联合训练深度上的多项突破。

  仰望蓝天,一道道为了胜利的航迹仍在延伸……(李建文 张力 余泓纬)

(责编:邱越、肖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