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灵活机动,永不过时的战争艺术

2016年08月28日08:4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灵活机动,永不过时的战争艺术

  河水湍急,阳光炙热,站在群山环绕的贵州土城蔡家沱渡口,人显得特别渺小,远处新架设的高速公路桥犹如一道彩虹。8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第一梯队、军委干部团、第5师从这个不起眼的渡口西渡赤水河,演绎了一段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

  “其实,红军原本并没有计划从这里渡赤水。”四渡赤水纪念馆副馆长袁正纲给记者还原那段历史——

  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急。1935年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根据事先获得的情报判断,敌人兵力为4个团,但战斗打响后发现,川军参战兵力超过8个团,且有增援部队赶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部分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急速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伤亡达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准备西渡赤水河。红军连夜架浮桥,第二天凌晨渡过赤水。事后得知,渡河行动再晚半天,红军就可能再次被围……

  从1月29日一渡赤水开始,到3月下旬四渡赤水结束,两个月时间内,“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回来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党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对当时的作战有这样的描述:“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则被红军牵着鼻子走,手忙脚乱。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军参谋魏鉴贤的一段回忆:吴奇伟部开抵仁怀时,刚刚与周(浑元)纵队联系上,蒋介石的部署计划尚未制定,红军又突然折向东进,把周、吴两纵队主力抛在后头。薛岳令周纵队继续衔尾跟追,吴纵队火速开回贵阳待命。吴奇伟到达黔西县时,得悉红军已南渡乌江,经息烽、修文间直驱贵阳……当时贵阳城里驻军不多,听说蒋介石当时慌得几天没有睡好觉,经常午夜出巡,一再吩咐薛岳要守住飞机场和贵阳至飞机场的通道。

  遥想当年,3万红军在远离根据地、连续转战的不利条件下,与40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在贵州这片群山里巧妙周旋,最终走出了困境,赢得了这场双方实力极度失衡的战略博弈。如今,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当事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毛主席颇为自豪地说:“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邓小平说:“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就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事先无法导演,也无法设计,核心是灵活多变。”袁正纲笃定地说。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是实战化训练的灵魂。由于多年没有实战,过去我军部队演习、训练存在练为看、练为演的现象,有的指挥员组织指挥念稿子、背台词;有的演习为了演得精彩、演得好看,提前编好脚本、看好地形、定好动作、跑好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狠抓实战化训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跨区基地化训练常态化、远海训练常态化、“金头盔”争夺战常态化、实兵实弹实投实爆常态化……实战化训练格局、层次大幅跃升。

  重访红军当年渡赤水的渡口,记者颇为感慨:因时而变,因事而变,是四渡赤水的最大特点。如今,时代变了,战争形态变了,作战样式变了,战场环境变了,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要能打胜仗,在未来战场上不受制于人,仍然需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上图:在红军三渡赤水旧址的茅台渡口上,如今已建成渡桥。

  本报记者 刘 伟摄

(责编:黄子娟、张玉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